机构改革优化提升方案(改革创新聚活力)(1)

2021年5月26日,云南省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成立。(供图)

机构改革优化提升方案(改革创新聚活力)(2)

群众在禄丰市广通镇政务服务中心办理业务 云南日报记者 胡舒雅 摄

机构改革优化提升方案(改革创新聚活力)(3)

保障城乡居民获得更好的医疗资源 云南日报记者 杨峥 摄

机构改革优化提升方案(改革创新聚活力)(4)

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全面达标,教育发展成果惠及城乡学子 云南日报记者 杨峥 摄

推进党政机构改革、调整理顺体制机制、优化配置编制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和省委坚强领导下,机构编制部门充分发挥参谋助手和服务保障作用,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精准高效配置机构编制资源,积极推动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机构职能体系,为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编织”好体制机制保障网。

与时俱进深化机构改革 为发展聚活力添动力

2018年10月25日,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间节点。这一天,新组建的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省应急管理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式挂牌,对外履行新的职责。至此,一场轰轰烈烈的机构改革破局开篇。2018年底,省级机构改革基本完成;2019年3月底,市县机构改革基本完成。通过调整机构设置、优化职能配置、理顺职责关系,为促进云南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边疆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党的全面领导更加有力。省市县三级组建监察委员会,与同级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进一步调整加强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等党委议事协调机构及办事机构的设置,负责相关领域重大工作的研究部署、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进一步理顺相关党政机构职责关系,加强党委组织、宣传、统战等职能部门的统一归口协调管理职能,促进了党的决策部署落实到位,实现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全面领导。

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更强。坚持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省级新组建和调整机构23个,调整优化领导管理体制和职责机构28个,理顺47项长期存在的部门职责交叉、关系不顺事项。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强和完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农村、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的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最大限度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深化政事分开,厘清职责边界,全省各级1900多个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回归机关,职责履行更加顺畅。围绕贯彻省委、省政府全局性、战略性重点工作部署,因地制宜设置滇中引水、数字经济、政务服务、对外开放、禁毒戒毒、社会治理、强边固防等机构。进一步规范优化开发区管理机构设置,创新实行“管委会 事业单位 企业”等管理模式,明晰职能定位,强化经济发展、产业聚集、投资服务等职能,从制度机制上助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坚持先立后破、大胆创新、服务发展,支持昆明市全面完成托管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磨憨镇相关机构调整设置和人员编制保障工作。

服务保障民生的职能更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教育文化、卫生健康、医疗保障、应急管理、公共安全、退役军人事务等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领域完善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持续做好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去年以来,全面完成全省乡村振兴机构重组设置、行政复议、公安水上巡逻等领域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坚持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应急管理、自然资源、林业和草原8个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规范执法队伍设置,下沉执法力量,初步构建了上下贯通、职责明晰、精简高效、运行顺畅的综合执法体系。把深化机构改革同“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在129个县(市、区)全面推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充分向基层放权,有效打通了审批服务“最后一公里”。加强和优化应急能力建设,不断提高保障生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

体制顺,则人心齐、事业兴。机构改革的“物理重组”不断催生“化学效应”,为促进云南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边疆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构建简约高效管理体制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近日,云南天红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定武到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市广通镇政务服务中心办理企业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提交材料后不到一个星期就拿到了许可证,他夸赞:“效率太高了!”

广通镇国土和村镇规划建设服务中心主任胡正江介绍,2020年以前,办理这类许可证需要到禄丰市自然资源局、住建局、政务服务管理局办理,流程多、耗时长。自从广通镇被确定为全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后,此项业务才被下放到镇里审批,实现了一窗受理、全程代办,大大方便了企业和群众。

持续深化乡镇(街道)机构改革,着力推动建立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服务体制,推动治理重心下移,保证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权力给基层、基层事情有人办。2020年以来,全省确定10个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一方面,为基层赋“事权”,将县级人民政府行使的行政管理权限下放给试点乡镇,实现一章审批、一门办理、一窗办结、一站服务。另一方面,赋予乡镇人事管理权,加大各类编制统筹使用力度,实现人员流动互通,同时整合执法力量和执法资源,统一行使农业农村、城管、人力资源等领域行政执法权。

以广通镇为例,在推进试点工作中成立行政审批局,建设政务服务中心,13家单位22名审批服务人员进驻服务大厅,实现了“一颗印章管审批”。成立综合行政执法局,厘清112项行政处罚权力清单,统筹调度全镇综合执法力量,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广通镇实行编制统筹使用、人员分类管理,对市场监管所、司法所等人员拥有管理、考核、奖惩权。广通镇党委书记廖子建说:“改革后,人员管理由条块分割向以块为主管理转变,由乡镇党委统筹管理使用财政供养人员,解决了人少事多的难题。以镇为单位确定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名额,大家工作的积极性更高了。”

着眼于推动基层治理创新,深入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向10个改革试点镇(街道)下放行政权力事项近2500项,全省890多个乡镇(街道)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解决了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的问题,实现了执法标准统一,执法结果公正,减少了执法扰民。1400多个乡镇(街道)全部设置了为民服务中心,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审批服务事项,全部集中到为民服务中心办理,进一步提升了基层为民服务能力。

统筹调配编制资源 保障民生服务发展

“去年到今年我们中心校增加了173名编制,教师已经全部到位,真是解了燃眉之急。”临近开学,昭通市镇雄县旧府中心学校校长孙伦宝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期间,位于镇雄县县城的旧府中心学校承接了5200多名易地扶贫搬迁点的学生,教师一下紧缺起来,只能大班额教学,一个教师兼职多个学科。面对学校的难题,省委编办、昭通市委编办创新管理机制,通过动态调整、统筹调配,调剂170余名编制充实到该校,确保教职工编制达标。

昭通市委编办副主任冯刚介绍,2021年以来,市委编办累计调剂增加了事业编制900余名、省委编办为昭通市下达了1500余名周转池事业编制,实现全市以县为单位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全面达标。

建立事业编制周转池制度是我省着眼服务民生的一大创新。去年以来,我省运用大数据思维,统筹全省分散和沉淀在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空编资源,探索建立全省事业编制周转池制度,主要用于全省各级教育、卫生、科技等领域事业单位的编制保障。累计向昭通市、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精准投放5300余名周转池编制,目前全省129个县(市、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全部达到国家基本标准。此外,全省各级通过跨层级、跨领域、跨部门调剂,采取“零空编”“周转编制”等措施,统筹调剂1.8万名事业编制充实到基础教育学校和医疗卫生机构。

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改革攻坚和机构编制保障就跟进到哪里。2021年以来,结合开展机构编制工作大调研,省委编办对机构改革后的省级60个党政部门的“三定”规定落实情况、机构职能运行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在5个省级部门、2个州(市)、4个县(市、区)推进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和使用效益评估,对机构编制实行动态调整,该精简的精简,该加强的加强,打破编制“一核定终身”。出台了加强机关事业单位编内、编外人员管理的“双十二条”措施,构建了统筹使用我省各类编制资源的政策制度体系。统筹调剂3000余名事业编制,一次性配齐全省公办高校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职辅导员、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职组织员4支队伍所需编制。结合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统筹调剂2100余名事业编制,充实加强传染病救治、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急救等方面的工作力量。通过创新挖潜,调剂600余名编制充实基层司法局(所),加强社区矫正、法律服务、一线戒毒队伍建设等工作。统筹1000名事业编制,充实加强全省57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教育、医疗卫生领域工作力量。探索实行人员总量管理试点,全力支持心血管、肿瘤、呼吸、创伤、神经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滇东北、滇南、滇西、曲靖4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展望未来,全省机构编制部门将坚持党对机构编制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不断健全完善党政机构职能体系,深化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科学精准配置机构编制资源,持续推动机构编制工作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云南日报 记者郎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