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十大名篇(文能提笔安天下)(1)

初识辛弃疾,以为他只是一介文人书生,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痴情。慢慢了解才知,他是右手执笔、左手舞剑,心有赤诚,放荡不羁的少年,他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豪情,放言:“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中年的他满怀报国之志却无处施展,只有饱含血泪的词懂他的志。“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是他无悔的爱国情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他的初心。只可怜白发生,“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倾诉了多少不甘与愤懑;“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道不尽他的痛心疾首。他的一生,无愧于心,无愧于国,只可惜生不逢时。

辛弃疾十大名篇(文能提笔安天下)(2)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生当山河破碎,遭逢南北分裂,且自小生长于被异族蹂躏的北方,辛弃疾对于国家和民族所蒙受的耻辱有着比普通士大夫更痛切的感受。青年时代,他横刀立马,狂歌河山倾覆的悲愤血泪;二十余年被迫闲居后,那英雄之词却只能与壮志难酬的苦闷之音相和了。

辛弃疾十大名篇(文能提笔安天下)(3)

他笔下是山河的痛,痛入民族的骨髓、血肉与肌理。“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繁华江南不见彼时旧风景,烟雨楼台已成梦里残幅。金兵鞭指南境,铁马踏破山河,汴梁沦落。旧时的家园与遗民声声泣血,皆在哀哭着呼唤他的魂魄。破碎的河山萦绕在他梦里,满腔的热血滚烫,亟待着于沙场泵发。

他笔下是难酬的志,志在山河归复,却终成空梦一场。那一颗拳拳报国之心,在多重复杂的矛盾中起伏不断,时而壮怀激烈,“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时而悲伤抑郁,“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时而愤懑辛酸,盛年皆废置、未老已投闲,“短灯擎,长剑铁,欲生苔”。

辛弃疾十大名篇(文能提笔安天下)(4)

一世的踌躇抱负,皆源于那炎黄血脉中涌动着的热忱。他只盼终有一日:“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这份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是午夜梦回,辗转而不能忘,是上穷碧落下黄泉,虽九死而其犹未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