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

湖南,以大部分地域处洞庭湖之南而得名。[1]

湖,指洞庭湖,古名洞庭泽。湖,字出散盘,字形如四面环岸中间有河道水泽。今多释为被陆地包围着的大片积水。《周礼·夏官·职方氏》:“其川三江,其浸五湖。”《书·禹贡》:“震泽厎定。”孔传:“震泽,吴南大湖名。”孔颖达疏:“大泽畜水,南方名之曰湖。”《说文·水部》:“湖,大陂也。”

南,方位名。古人认为面对日出方向左手向为南,与北相对。《周礼·地官·大司徒》:“日南,则景短,多署;日北,则景长,多寒。”《墨子·贵义》:“子墨子曰:‘南之人不得北,北之人不得南。”《玉篇》:“南,方名。”古今文中有数种释义,今文义同古文。

湖南,作为政区地名,始于唐广德二年(764)设湖南观察使,以衡、潭、邵、永、道五州来属。《新唐书·方镇四》有详载。[2]湖南之名始载国史、地志。清康熙三年(1664)置湖广按察使司,分左右二司;六年右使司改名湖南省(左使司为湖北省),治长沙。

湖南,始置省一级政区地名后,自唐代以来,国史、地志始载不绝。《新唐书》中“湖南”二字,累见不鲜。如《新唐书·本纪第六》至《本纪第九》中,几乎每个帝王治政都载“湖南”政事。[2]106-171

湖南有哪些带州地名(湖南潇湘三湘)(1)

潇湘

潇湘,源于《山海经·中次十二经》:“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东晋罗含《湘中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如樗蒱矢,五色鲜明,白沙如霜雪,赤崖若朝霞,是纳潇湘之名矣。”这是对潇湘的最早释义。

潇,指潇水。古今文有水流清澈深流之义。《水经注·湘水》《读史方舆纪要·湖广七·永州府》,皆释为此义。

湘,指湘江。湘,最早源于《诗经·采萍》;作为河流专名,最早出现在楚国。《山海经·中次十二经》:“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楚怀王六年(前323年),楚王颁发给鄂君“鄂君舟节”铭文:“自鄂(注:湖北鄂城)往……上江,内(入)湘……内(入)资、沅、澧、油。”“节”为青铜铸造, 记载鄂君可持节通过湘、资、沅、澧、油等诸水道,往返贸易征缴税赋及禁运物质等有关规定。

湘,古文中通鬺,为鬺字假借字,意为烹、煮祭祀之意。《史记·孝武本纪》《汉书·郊祀志》,宋代吴曾《湘水记》皆有考载。因此,湘与鬺通,皆是一种敬烹上帝鬼神的仪式。[3]

北宋沈括(1031-1095)《梦溪笔谈·书画》列“潇湘八景”,“潇湘”地名,传名国中;南宋米芾《潇湘八景并序》所画“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后,“好事者多传之”;致使“潇湘”地名,家喻户晓,名传国内外。

潇湘,应是“湘水”代称。而作为楚国河流专名,今考潇水为湘水之源。潇水北流至永州市萍洲口入湘江,至衡阳湘水与蒸水合,称为潇湘。实际上是指湘水与潇水合流后之一河段(湘江中游)为潇湘,即湘江的别称。

湖南有哪些带州地名(湖南潇湘三湘)(2)

三湘

湖南,别称三湘,即漓湘、潇湘、蒸湘,谓之三湘。

三湘,源出东晋陶潜(365-427)《赠长沙公族祖并序》中有“三湘论洞庭,七泽蔼荆牧”词句。唐代王维(701-761)《汉江临眺》诗,杜甫(712-770)《送魏二十四司直充岭南掌选崔郎中判官兼寄韦韵州》诗句有“三湘”。

《宋书·孝武帝骏》(430-464)中有“方巡三湘而奠衡岳,次九江而检云、岱”[4]之句。南朝梁《宋书》中,多次出现“三湘”一词。自此后清雍正《湖广通志·卷八十一》等文献、诗文,皆沿用“三湘”一词。不过,《湖广通志·卷八十一》所言“三湘”包括“沅湘”。

自东晋后学者、文人多认可“三湘”,实指整个湘水流域; “三湘”者,应指漓湘、潇湘、蒸湘无疑,实指湘水(湘江)。

何谓“三湘”?历有诸说。

一说湘江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东海洋山,与漓水合流,称为漓湘;东北流至湖南省永州市西合潇水,称为潇湘;又东北流至衡阳市,北合蒸水,称为蒸湘,总称“三湘”,实指湘水(湘江)流经不同河段的名称。此说多得官方、学者及民间贤达认同。

二说湘江入洞庭合沅水,称为沅湘,与潇湘、蒸湘,总称为三湘。沅水,源自“鄂君舟节”铭文。《楚辞·九歌·湘夫人》《楚辞·离骚》中,皆有载。《沅江地名源流考》考证:战国楚宣王(前369—前340),始有沅水之称。约在楚顷襄王(前298—前263)时,沅水已通名楚国。沅湘之名,始于《楚辞·离骚》:"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方舆胜览·湖南路潭州·山川下》:认同“潇湘”“蒸湘”、沅湘”为三湘。此说多得学者、文人认同。

三说《太平寰宇记》:全州清湘县则以湘源(今广西全州县西)、湘潭(今湖南衡山县东北)、湘乡(今湖南湘乡市)为“三湘”。此说无论官方及民间,认同度不高。

四说近代又作湘东、湘西、湘南三地域的总称,泛指湖南。[5] 这种说法,以偏概全,缺乏历史渊源、文化渊源,无论官方及民众认同度不高;尤受学者、文人否认。

漓湘,源自《水经注》,定于《读史方舆记要》。

《水经注》:“漓水亦出海阳山。漓水与湘水,出一山而分源也。”[6] 宋代柳开《湘漓二水说》:“二水本一水也……盖者人以二水相离故名之曰相、曰离,后人加水云。”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记要·湖广一·山川险要》:“湘水出广西与兴安县南九十里之海阳山,其初出处曰灵渠,流五里,分为二流,流而南者曰漓水,流而北者曰湘水。漓,离也,言违湘而南;湘者,相也,言有所合也。”这是“漓湘”一词最权威的释义。

事实上,漓湘并不同源。今考漓江,源于广西兴安县北部猫儿山大溶江,由北向南流。而海阳山(由南向北流),是湘江上游最大源流之一,但并非湘江源头。

今考湘江源于湖南境内潇水,其源头在蓝山县紫良瑶族乡国家森林公园野狗岭,全长948公里,流域面积94721平方公里。比源于海阳山之说,长92公里,流域面积多61平方公里。[7]

漓湘地名,应始于秦汉间。现灵渠仍发挥功用。漓湘,实为湘江代称。因秦始皇开凿灵渠而始有其名。

潇湘(见本文《潇湘》条)。

湖南有哪些带州地名(湖南潇湘三湘)(3)

蒸湘。蒸,古作烝。《说文·火部》《集韵·证韵》有载。唐初《括地志·卷四》:“衡州,临蒸县东北一百四十里有茶山、茶溪。”这儿虽记载的是今茶陵县之茶山(景阳山)、茶溪(茶水),但已列临蒸县名。烝写成蒸,当在唐代。而唐宋时烝、蒸仍通用,其本义指热气蒸腾或烘烤之意。

蒸水,《徐霞客游记》:“一名草江,以青草桥名。一名沙江,以黄沙弯故。谓之蒸都,以水气如蒸也。”《读史方舆纪要》:“其气如烝而名。”源出祁东、邵东两县间界岭,曲折东流,到衡阳市石鼓入湘江,长194公里,流域面积3407平方公里。今衡阳县金兰寺以下可通航。[5]3002因此之故,蒸湘,一般指蒸水与湘水合流后湘江段,称为蒸湘,是湘江至湘阴县芦林潭河道(湘江于此入洞庭湖)的通称。

总述得知:潇湘、沅湘之名,始于战国时;漓湘之名,始于秦汉间;而蒸湘之名,始于隋唐之交。“三湘四水”之说,应在隋唐之交,而“三湘”实际上是湘江的通称;“四水”,习称“湘、资、沅、澧”。因湘江为湖南境内“四水”之首,是湖南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称为湖南的母亲河,别称潇湘,故特泛称湖南为“三湘”,简称“湘”。

湖南有哪些带州地名(湖南潇湘三湘)(4)

湖湘

湖湘之名,唐初诗人王勃(650-676)《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虽复苍梧之望,湖湘盈舜之歌。”唐僖宗(862-888)广明元年(880),唐僖宗李儇哀叹:“湖湘荆汉,耕织屡空,盗贼留驻,人户逃亡,伤夷最甚。”[8]

唐代诗人杜牧(803-852)《贺生擒草贼邓裴表》诗,以及晚唐诗人狄焕(生卒年不知)《送人游邵州》诗中,皆有“湖湘”词句。《旧五代史》有数处“湖湘”之载;宋初《太平御览》栽:《唐史》曰“《唐史》曰:江东有吐蚊鸟,夏夜,鸟吐蚊於芦荻中,湖湘尤甚。”《宋史·周行逢传》:“吾奄有湖湘,兵强俗阜,四邻其惧我乎?”[9]由此可见,唐初至北宋,无论官方或民间,皆认同“湖湘”称名。

湖湘文化。北宋时,著名学者湘人周敦颐(1017-1073),在任郴州郴县、桂阳(今湖南汝城)县令时,兴办学校讲学,深研儒家哲学伦理,形成理学体系。后因病辞官归隐庐山濂溪,办濂溪书堂继续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为宋朝理学思想的开山祖。

南宋时,著名学者闽人胡安国(1073-1138),避隐湘潭后在衡山南岳结庐讲学,历8年创立理学为宗的“湖湘学”或“湖湘学派”,影响深远,誉为“湖湘学派”开山祖。北宋之后“湖湘学”或“湖湘学派”,成为明清时之显学。为尔后湖湘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选德先生,对湖湘文化形成的历史背影、沿革流变、思想要素、代表人物、历史反思、传承创新等,作了深入探讨。[10]此后,“湖湘文化”渐成学界共识。

参考文献:

[1]湖南古今地名辞典编纂委员会.湖南古今地名辞典[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1.

[2](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1265.

[3]彭雪开.湘江地名源流考[EB/OL].新浪搏客,2015:-03-28.

[4](梁)沈约撰.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87.

[5]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编纂委员会.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61.

[6]陈桥驿.水经注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11:899.

[7]柳德新.湘江源头在湖南蓝山[Z].湖南日报多媒体数字版,2013:-5-21.

[8]长沙文史网.黄巢大军下潭州[EB/OL].长沙文史网,2008:-10-8.

[9](元)脱脱等撰.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9:10776.

[10]文选德.湖湘文化古今谈[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124-245.

(周凯清 曹露露 整理)

(彭雪开老师原创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编:颜青]

[来源:彭雪开老师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