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德经第32章解读(道德经的科学观第十七章)(1)

太上,下知有之【注释】太上:至上,最好。这里是指能明道行道的君王。下知有之:人民只知道有他而已。尧舜以无为治政,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利泽惠及万世,而百姓无所名其德。所以孔子赞誉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为名焉。”《皇疏》云:“夫名所名者,生于善有所彰,而惠有所存,善恶相倾,而名分焉。若夫大爱无私,惠将安在?至美无偏,名将安生?故则天成化,道同自然,不私其子而君其臣,凶者自罚,善者自功,功成而不立其誉,罚加而不任其刑,百姓日用而不知其所以然,夫又何可名也?”

其次,亲而誉之【注释】其次:比这次一等的。比这次一等的,不能以无为治事,无言为教,而以仁义治之,因此人民爱戴而且赞誉他。范应元说:“其次之君,渐不及古,仁义既彰,民虽亲爱而称美之,然朴自此散,不知相忘于道德也。”

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注释】畏之:律令苛刻,民人畏惧。侮之:禁多令烦,民不可归诚,故欺侮之。再次一等的,人民畏惧他。更次一等的,不能法正齐民,而以智治国,下也以智避其令不从,故曰侮之。御体失性,则疾病生;辅物失真,则疵衅作。信不足焉,则有不信,此乃自然之道。王弼说:“其次,不复能以恩仁令物,而赖威权,故曰畏之。范应元说:“大朴既散,人伪日生。又其次之君,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虽畏之而亦侮之也。苏曰:“以政齐民,民非不畏也,然力之所不及,则侮之矣。故上之诚信不足,则下亦有不诚信者矣。”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注释】悠兮:悠闲的样子。贵言:言谈举事唯恐背离大道,故而不轻易发号施令。圣人则天行化,营造了质朴的社会大环境,而任由百姓自作自息而不妄加干涉。百姓被其泽而不觉,以致有了成就,百姓却认为这只是由于自身行为的“自然”之功。以致于壤父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

【意译】

最好的君王是循道无为,润物无声,行正己正人之不言之教,官清法正形成政通人和的社会大环境后而任凭百姓自作自息。他这样做虽然能普济众生,但其德不显,所以人民只知道有其人。

其次一等的是主观尚为,造立施化,急功近利。他这样做,人民虽然深远处实受伤害,但现时表面却似受益,所以人民爱戴并且赞誉他。

再次一等的是专权擅威,顺者昌逆者亡,其律令设置苛刻,以致百姓摇手触禁。所以人民畏惧他。

更次一等的是浅见薄识,昏庸无能,不能以法正齐民,以致于文恬武嬉,纲纪废弛,造成了世扰俗乱。所以人民轻侮他。

君上的倒行逆施,造成了民众的本性游移,淳朴腐败。以致社会上诚信不足,故而世上有人讲诚信也使得人们不再信任。

(最好的君王)悠然啊,他不妄作妄言。功成事遂,国泰民安,家给民足。百姓都说:“这成果是我们自己的劳作自然得来的呀!”

发布于 2020-09-18 08: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