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您可能不大熟悉的杨六郎

杨六郎(公元958年----公元1014年),杨家将第二代领军人物,在评书、戏曲《杨家将》里,杨六郎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就不再多说,今天老尼克我来说说,看官您可能不大熟悉的,甚至是可能是颠覆您认知的杨六郎。

杨六郎最后怎么样了(聊一聊您可能不大熟悉的杨六郎)(1)

首先说说杨六郎这个称谓的由来。杨六郎名叫杨延昭。《宋史》说:“延昭本名延朗,后改焉。”说他原来叫杨延朗,后来改名叫杨延昭,为啥改名?是为了避讳。

那么问题又来了,避谁的讳呢?一般来讲,是避皇上讳,但杨六郎生活那个年代是宋太宗赵光义和宋真宗赵恒,名字并不犯讳啊?

有人说:“避圣祖讳”。

那么“圣祖”指的又是谁呢?是赵玄朗。各位看官,您可能对赵玄朗这个名字很陌生,没关系,他还有个名字,老尼克我说了这个名字,您一准知道,这个名字叫赵公明。是的,看官您没有看错,就是您朝思暮想、早晚祭拜的财神爷赵公明。

看官您可能要问了,说杨六郎呢,咋还和财神爷扯上关系了?您别急,听老尼克我慢慢道来。

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十月,宋真宗宣称保生天尊大帝赵玄朗,就是他们赵氏帝王的族祖。这事吧,挺有意思的,但展开说比较费笔墨,有机会单讲,这里就说这么多吧。

所以呢,“玄”“朗”两个字都要避讳,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十一月,宋真宗下诏,史书说:“圣祖名,上曰玄,下曰朗,不得斥犯”。所有犯“玄”和“朗”的名字都要改掉,杨延朗的名字当然是非改不可。

别说杨六郎了,孔子地位高不高?宋真宗封禅泰山后,专门去了趟曲阜孔子老家,亲封孔子为“玄圣文宣王”,这才过了4年,就犯了赵玄朗的名讳,又改叫“至圣文宣王”,好像是至今仍然叫这个称号吧?(有意思的是,宋真宗之后,后世皇帝对于封禅泰山都不感冒了,有人说,是宋真宗拉低了封禅泰山的标准,后世皇帝不屑于此了。)

孔子好歹还是真人,再看看另一位神吧,玄武大帝。玄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82次变化之身,被玉皇大帝封为玄武真人,镇守北方。为避赵玄朗之讳,宋真宗改玄武大帝为真武大帝。

杨六郎最后怎么样了(聊一聊您可能不大熟悉的杨六郎)(2)

说了杨六郎改名的故事,再说说杨六郎的由来。很多人都知道,杨六郎其实是杨业的长子。那为什么叫杨六郎呢?

说法不一,有说是大排行,打个比方吧,有兄弟两个,分别生了两个儿子,弟弟的大儿子比哥哥的小儿子年龄大,那么哥哥的小儿子就是老三,弟弟的长子,在家族排行是老二,杨六郎在他们家族里排老六,所以叫杨六郎。

还有说是天星下凡,是北斗七星里的第六颗星,这颗星主燕,而燕地就是辽国领土,杨六郎克他们辽国。

还有一种说法说“六郎”指特殊人才。在古代,六郎是对男人的一种溢美之辞。《旧唐书·张昌宗传》称,张昌宗是武则天的男宠,因长得好看而被称为六郎。宰相杨再思曾拍马屁说“莲花似六郎”。自此以后,“六郎”和“莲花”常被混用,泛指美男。《北史·元文遥传》载,文遥子因文才高而被人称为“六郎”。

看官您可记好了啊,莲花是指美男子的啊,不是指水灵的小姑娘。

还有一种说法是一位作家提出的,他说蔡京的儿子蔡绦,所作的《铁围山丛谈》里曾讲过,说宋徽宗总是叫蔡京的长子,也就是蔡绦的大哥蔡攸为“蔡六”,弄得很多嫔妃、宦官都叫他大哥蔡攸为“蔡六”。按这位作家说法,杨六郎应该是宋真宗最先叫出来的。

杨六郎的称谓,最早出现在北宋曾巩(公元1019年—公元1083年)所作的《隆平集》里,《隆平集》说:“威震异域,守边二十余年,虏情畏服,上呼曰:杨六郎。”咱们看《宋史》也好,《续资治通鉴长编》也好,经常能看到这个“上”字,这个“上”字,代表的是当朝皇上,那么曾巩的《隆平集》里说的这个“上”,是不是指皇上呢?如果是,倒是和这位作家所说比较吻合。

杨六郎最后怎么样了(聊一聊您可能不大熟悉的杨六郎)(3)

不过,有意思的是,《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二》和《宋史》 ,把这个“上”字改成了“目”字,说:“敌惮之,目为杨六郎。”一字之差,意思就全变了,变成了杨六郎这称谓,是辽国人先叫出来的。

还有一种说法,说:“六者,大之谓也”。所以,老大叫六郎。这句话谁说的?哪本书里说的?老尼克我没查到。不过老尼克我有一个推测,也不知道对不对,老尼克我且说说,看官您呢,也就那么一听,千万别当真。

八卦大家都知道吧?乾卦是“☰”,坤卦是“☷”乾是天,至阳,坤是地,至阴。

“坤卦卦象亦同乾、以六爻成象。而爻则异。乾为明数之奇,坤为明数之偶。数始于一,成于二。坤爻即二也。二者两一。”

又说“此气之自至。数之自成也。故坤卦大用在六。而其本位在六二也。坤内陆也。河图地数最终六。犹天数之最终九。乾用九。坤用六。乾爻名九。坤爻名六也。河图先天之数。”

杨六郎最后怎么样了(聊一聊您可能不大熟悉的杨六郎)(4)

“六者,大之谓也”这句话是不是来源于这里呢?这是老尼克我自己的一点想法,教诲老尼克的,我欢迎,拍砖的,拒收!

至于哪种说法更可信,看官您自己个儿掂量,老尼克我只提说法,不下结论。

啰啰嗦嗦说了杨六郎名字的由来,接下来咱们该说说他的战斗故事了。

这还得从杨业之死说起。杨业死后,杨延昭回家为父亲守孝,叫“丁忧”。大家都说守孝是三年,其实一般是二十七个月。也就是说,他并不是像演义里说的一样,立马就为父报仇,而是回家守孝了,再说了,当时他在他父亲军中是先锋官,激战中被箭射穿手臂,伤得挺重的,他也得先养好伤啊。

“丁忧”之后,朝廷派他以崇仪副使职外任景州知州。崇仪副使,在当时是从七品的官职,后来任命他为江、淮南都巡检使。又改任崇仪使,知定远军,调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

保州,就是现在的保定,直到咸平二年(公元999)冬,契丹南侵,我们的杨六郎,终于迎来了他的高光时刻。此时,离他父亲杨业之死,已经过去了整整13年。

当时杨六郎带领三千兵将驻守遂城。遂城位于现今河北省徐水县。

杨六郎最后怎么样了(聊一聊您可能不大熟悉的杨六郎)(5)

当时是宋辽两国边界上,宋方的一座小城。萧太后亲率20万兵马来攻城,杨六郎急忙向他的上级傅潜报告,傅潜手里有八万人呢,可他不知道是害怕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反正就是不派兵支援,杨六郎只能带着这三千人马守着这小土城死扛。

要说二十万人打三千人,那根本都不叫个事,再说您也没有高城壁垒,仅仅是小土城。现今遂城还有宋代旧城遗址,还保留有两千多米长城墙,最高处有十米,也就有三层楼高吧,杨六郎硬生生用这小土城抗住了敌人几天的不断进攻。

但是,这毕竟是土城,经过数日战斗,眼看就扛不住了,杨六郎甚至做好了与遂城共存亡的准备。

就在这时候,吉人天相,老天爷来帮忙了,一阵北风过,气温骤降,杨六郎欣喜过望,连夜组织凡是能动的人,都去担水,往城墙上泼,第二天契丹人再到城下一看,银光闪闪一座冰城,望城兴叹,无奈只能退兵。

杨六郎最后怎么样了(聊一聊您可能不大熟悉的杨六郎)(6)

宋真宗很高兴,惩办了傅潜,招杨六郎来开封,在宫里接见了他,升官为莫州刺史,并对着百官说:“延昭父业,为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赏赐了很多财宝,他全部分给手下将士了。

从这时候开始到1005年《檀渊之盟》签订,这短短五年时间,杨六郎在与契丹交界的现今河北各地,打得契丹人找不到北,看见杨字旗就望风而逃,他还不只是被动防守,多次只带少数骑兵,深入契丹领地主动找事,打得契丹兵将宁可被杀头也不在杨六郎领地附近驻守。

后来契丹萧太后实在没辙了,写信给他,说,咱不打了,成不?我把你父亲尸骨还给你,你说你要啥吧?条件你提,金钱美女,你要啥尽管说。。。。。。

可惜的是,仅仅五年之后,公元1005年,宋辽签订了《檀渊之盟》 。之后一百年,宋辽再无战事。

杨六郎郁郁不得志,史书说:“在屯所九年,延昭不达吏事,军中牒诉,常遣小校周正治之,颇为正所罔,因缘为奸。帝知之,斥正还营而戒延昭焉。大中祥符七年,卒,年五十七。”

啥意思呢?说杨六郎无法和契丹人作战了,很郁闷,对军务政事不咋上心,都是让手下人去办,手下人乘机作恶,这事皇上都知道了,惩办了他手下人,并告诫他上心,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在郁闷中去世,年57岁。

《宋史》对他的评价还是很高的,说:“延昭智勇善战,所得奉赐悉犒军,未尝问家事。出入骑从如小校,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遇敌必身先,行阵克捷,推功于下,故人乐为用。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及卒,帝嗟悼之,遣中使护榇以归,河朔之人多望柩而泣。”

河北人民看见他的灵柩经过,无不失声痛哭。

徐水八大景,其中之一叫四望荒亭,这个荒亭叫六郎亭。

杨六郎最后怎么样了(聊一聊您可能不大熟悉的杨六郎)(7)

杨六郎死后,皇上特招他三个儿子入朝为官,他的三个孩子分别叫杨传永、杨德政、杨文广。

杨六郎的故事就说到这里,最后多说一句杨文广,杨六郎去世时,杨文广仅仅14岁,因为他父亲的原因,加入禁军,后跟随范仲淹、狄青,到了五十多岁,也才混到七品小官,到了六十九岁,才跟随韩琦打出点名气,根本不是演义里说的杨文广是杨六郎的孙子,少年得志。这个改天单讲。

全文完。

写作不易,还望点赞加关注!您的支持是我老尼克继续创作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