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面孔中充斥着毫无遮拦的崇拜,
赞美的话语不断的从他口中说出,
似乎是担心冒犯与误解,理性并伴有温柔试探的语句,从对方口中谨慎的说出,
“你行你上啊”
他的面孔中充满了愤怒,似乎是受到了极大的冒犯,
理性的沟通由此受到中止,
对方的手足无措之下,是无奈叹息的内心。
拒绝沟通
不涉及过多情感,出于对事实尊重、探究的沟通方式,可以使我们互相之间交换意见,以实现信息的共通,进一步挖掘事物背后的真相。
毫无疑问,理性的沟通是社会得以发展、制度得以完善的助力,也是基本上所有合作得以形成的基石。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很多时候,会遇到如上文所说的,拒绝沟通并在言语上对他人进行攻击的情境。
01 指责
“你行你上啊”,这句话是一个网络流行词,起初来自于篮球迷的互相间的争论,后来延伸至线上与线下多个情境之中。
这句话显而易见是一种不友善、非理性的沟通方式,但在一些特定情况下,这句话实际上有一定的应用道理。
“你喜欢的篮球运动员,这次比赛发挥真差,我没见过比他更差的球员了。”
在这种情况下,对方通过对我们喜好的事物横加指责,意在通过打压我们的喜好,展示自身优越感。
在这种情况下,对方首先以带有攻击性情绪的话语对我们造成伤害,那么我们不耐烦的说出那句“你行你上啊”,虽不是一种理性的沟通方式,但仍是一种合理的情绪宣泄。
面临毫无道理的横加指责,我们对其进行反击,实际上是一种自身底线捍卫的形式,并不存在过分的错误。
02 讨论
与人交谈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作更能启发心智。思想必定是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在孤独中进行加工和表达——伏尔泰
在指责时,我们面临的是对方希望通过打击我们认可的事物,从而实现自身的优越感,这是一种地位控制的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进行反击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说面对指责我们进行反击,是一种合理行为。
而当我们面临讨论的场合时,无故的对他人进行攻击,造成他人不满与尴尬,虽然满足了我们的情绪宣泄,但显然是一种不合理行为。
“你喜欢的篮球运动员,这个赛季命中率有所降低,你觉得有没有可能是身体状态受到了什么影响?”
对于这种出于理性不带个人主观意识的平等沟通,许多人仍无法接受,并说出那句“你行你上啊”对他人进行攻击。
这种拒绝沟通的攻击姿态,显而易见无法为我们带来良好的人际关系与认知环境,但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拒绝沟通的背后
譬如厨子做菜,有人品评他坏,他固不应该将厨刀铁釜交给批评者,说道你试来做一碗好的看——鲁迅
正如前文所说,当我们面临毫无道理的横加指责,那么“你行你上”虽然属于情绪的宣泄,但仍起到了反击的效果。
但很多时候,在对方真诚的、不具攻击性的想要和我们进行探讨时,我们有时也会出于各种原因说出这句话。
美国的著名逻辑教育家,欧文·M·柯匹在书中提出了相干谬误的概念,指的是将原本没有很强关联的事物认定为了因果关系。
“因为他在某些方面比你强,所以你在评论他之前,需要比他更强。”
许多人认为,我们在评价一个人之前,需要拥有比这个人更高的地位,才具有“资格”进行评价。
但实际上,我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比这个人拥有更高的地位,原因在于在相干谬误的影响下,这种“你行你上啊”只是一个借口、措辞。
即使我们确实在某些方面超越了这个人,在对其进行评价时,也会有新的借口、措辞出现对我们进行攻击。
所以“你行你上啊”这句话从来没有聚焦在“你行不行”、“你有没有资格评价”,而只是一种用于维护我们所崇拜偶像的借口与措辞。
01 诉诸人身谬误
互联网的发展,使我们的空间距离得以缩短,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优秀的人,而优秀的人通过高频的正面曝光,最终成为我们的偶像。
我们每个人都有所崇拜的人,这个人可能是电影明星、学者、科学家,这种崇拜是经过长时间的价值观认同所建立起来的。
因此,实际上偶像是我们个人所向往生活的化身,我们希望拥有偶像身上所具有的特质与生活。
那么,当别人质疑我们的偶像时,我们很容易将这种质疑认为是对我们自身的质疑,当对方不认同我们的偶像,便是对我们价值观的不认同。
我们很容易将合理的讨论、探讨的话语,误解为对我们自身的攻击,这种被误解的攻击,使我们认为对方并不是想要讨论或是探讨,从而进入了“争论”的环节。
哲学家布鲁克.诺埃尔.摩尔,在书中将诉诸人身谬误称为谬误之首,所谓的诉诸人身谬误,指的是我们在与他人探讨时,忽略了所论证事物的本身,而是去攻击提出观点的人。
正如我们前文所说,当我们认为一名偶像是我们的价值观化身,那么当他人对我们的偶像进行点评或是议论时,我们的防御机制促使我们去进行反击。
由于再完美的人都有缺点,对方所评论、议论的缺点是实际、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并没有一些合理的论据可以支撑我们的观点。
“你行你上啊”充分的解决了我们由于没有合理论据导致的无力感,我们将对对方人身的攻击作为了论据,用以支撑我们的想法。
02 卡里斯马型权威崇拜
一个人去崇拜一个偶像,其实是在利用这个偶像的一些形象,来告诉别人“我是什么样的人”——梁文道
我们并没有去面对与承认客观存在的事实,反而毫无根由的通过人身攻击作为我们的论据,并深刻的认为这是一种合理的论据。
但如果我们以第三者的角度来看,显而易见这是一种荒谬的谬误,那么为何这种明显的谬误会致使许多人深陷其中?
原因在于,许多时候我们所崇拜的人,是通过非凡的个人魅力对我们进行影响,从而在我们心中成为了一种“卡里斯马型权威”。
德国哲学家马克思·韦伯在书中首次提出了“卡里斯马型权威”,指的是那些通过特殊个人魅力带来的感召力与影响力的权威。
我们所崇拜的个体,由于在互联网选择性的曝光下,我们接收到的都是其正面信息,并在选择性记忆的影响下,拒绝了对负面信息的接收。
因此,虽然我们所崇拜的人在我们内心中是完美无瑕的,但在外人看来往往并非如此,外人可以更为可观的评价我们所崇拜的人。
但正是这种自我认知与外界评价的冲突,使我们产生了焦虑与不安,对方对我们所崇拜的偶像的评价,更像是对我们自身的评价。
因此,每一次对方的负面评价都是对我们认知的冲击,从而我们的心理防御机制使我们运用了任何可能的手段。
对于这种突如其来的冲击,我们很难去动用理性的长通路处理,而是选择了感性的短通路进行反驳。
于是诉诸人身,由此出现。
不再拒绝沟通
互联网的定向、倾向性曝光,使我们对某些偶像形成了崇拜,在崇拜的影响下我们选择性的记忆了他们的正面信息,而对他们的负面信息视而不见。
在这种崇拜的影响下,我们接受了偶像所传递的价值观,并奉之为人生信条,当他人对其进行负面评价时,认知冲突带来的心理防御机制,使我们习惯性的采取了诉诸人身的攻击方式。
但如果我们不决定一意孤行的,长久的陷入盲目崇拜之中,那么则需要对自身的行为、思考方式进行调整。
毕竟这种诉诸人身的交流方式,会使我们的人际关系受创,不论在职场中还是生活中,均无法获得沟通所带来的收益。
01 认识焦虑
我们个体生活在社会之中,根据每个人的教育与经历不同,导致我们的思维加工过程不同,当思维加工过程不同,我们的思想与行为也会产生不同。
但在社会的整体环境之下,如果我们的思维与大众有所相悖,那么我们很容易遭到群体的孤立于针对。
因此,许多人通过对权威的崇拜与顺从,来获取安全感,原因在于权威的影响是面向多人的,对同一权威的崇拜与顺从,带来的是集体所提供的安全感。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费洛伊德假定,当我们受到超出个体承受范围的刺激,会产生一种创伤与危机感,从而出现焦虑。
实际上,这种安全感缺乏导致的权威崇拜,是来自于我们不清楚自己的道路、选择是否存在偏差而出现焦虑所导致的。
这种焦虑固然可以通过权威崇拜来消除,但权威崇拜带来的是盲从与顺从,在权威的影响下我们近一步减少了自身的思考,反而陷入了更深的焦虑之中。
当他人评价我们所崇拜的权威时,我们虽然采取了反击的行为,但实际上相交他人被攻击的窘迫,我们自身所受到的伤害更为严重。
一条错误的道路,我们告诉自己。
02 关注相关性
在许多错误的逻辑思维方式中,都是由于推理形式的不正确性,这种由于推理形式不正确导致的谬误,又被称之为非形式谬误。
而非形式谬误中,许多都是由于我们没有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关联导致的,在于将两个关联性不足的事物进行了强制的因果关联。
“在职场中,领导表示你没有获得升职的原因,在于你动作不够快,由于你动作不够快,所以你工作积极性不行”。
这两者之间并无相关性,我们都知道这是领导随意想出的一种理由、借口,我们很难去进行相信。
但很多时候我们正如领导一样,很难认识到自己思维过程中事物是不具备相关性的,从而陷入了谬误之中。
“自己无法获得升职,是因为原生家庭没有给自己带来足够的学识,所以自己一生只能碌碌无为”。
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原生家庭不够完美的人,也可以获得足够的成功,因此这两者之间并无强烈的因果关系。
很多时候,不相干谬误出现的原因在于,我们想给自己找一个借口,而这个借口其实并不需要别人相信,只需要使我们自己相信,为我们自己提供心理安慰。
但这种非相关性的安慰,并无法为我们的道路提供指引,从而使我们进入了更为深层的焦虑之中。
因此,关注于自身想法、逻辑的相关性,才是摆脱盲目的权威崇拜、诉诸人身的不良行为最佳办法。
理性并伴有温柔试探的语句,从对方口中谨慎的说出,
他微笑着回应,进入了深层的探讨之中,
回到家中,回味今天探讨的收获,
他突然愣了一下,然后绽放笑容,因为他知道。
他终于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