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分享我的旅行故事,在昆山千灯古镇的石板街尽头是顾炎武先生的故居,这也是游客必去的场所。

昆山千灯镇的顾炎武先生故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自他手(1)

千灯古镇东望上海,西邻苏州,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安享着富贵宁静的日子。据《吴越春秋》记载,千灯原名“千墩”,吴王寿梦,为抵御海寇,在千墩西面的秦望山上筑起烽火台,第1000座烽火台正好修在了这里,所以被称为了“千墩”,当地方言“墩”与“灯”同音,所以又称为“千灯”。

昆山千灯镇的顾炎武先生故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自他手(2)

在千灯古镇,最有名的就是这条青石板街了。如今,老石板街仍是千灯人,每天都要经过的地方,当地人经常会提起,修整石板街时最主要出资的三户人家。这其中就有顾炎武的第十二世孙,而顾家的老宅就坐落在石板街的南端。

昆山千灯镇的顾炎武先生故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自他手(3)

走进小桥流水人家的深处,寻访千灯古镇,随处可以感受到这里的物华人杰。这里就是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先生的故居,在这里可以感受到一种浓郁的人文情怀。顾炎武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成为明末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昆山千灯镇的顾炎武先生故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自他手(4)

但是,在老百姓的心里,记住的还是他那句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今,顾氏家族的后裔顾雨时,仍然时常回到这处老宅,感受前人留下的气息。

昆山千灯镇的顾炎武先生故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自他手(5)

顾炎武的嗣祖父顾绍芾,是对他进行启蒙教育的“家庭教师”,饱读经史,通晓典章的顾绍芾,是一位关注时事和民生的有识之士,在他的影响和教育下,顾炎武从9岁开始,就系统地阅读古代经典书籍。

昆山千灯镇的顾炎武先生故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自他手(6)

顾绍芾从小就教他读《资治通鉴》、兵书、水利等书,他把自己抄录的邸报,经常给自己的孙子看,叫孙子也要抄,也要写。邸报很实在地反映了当时国家或者地方政府和老百姓的一些生活的状况。这相当于一个内部的新闻通讯。顾炎武7岁入私塾,一直学到13岁,这期间,顾绍芾对他的管教从来没有放松过。

昆山千灯镇的顾炎武先生故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自他手(7)

顾炎武的嗣母王硕人,更是对他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这里是叫王贞孝或者叫王硕人,她出生在文化教养很深的一个人家,所以她对自己的儿子,从小就教他读读书《大学》。尤其是经常给他讲我国历史上一些忠贞的爱国志士的故事。像文天祥、于谦、方孝孺等等。顾炎武先生在他写的《王硕人行状》这一篇文章中间,就详细地记载了母亲对他的教育。

昆山千灯镇的顾炎武先生故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自他手(8)

传统的教育,从小在顾炎武心里埋下了报国的种子。清军入关后,南渡长江,顾炎武投笔从戎,组织义军,顽强抗御清军21天。在昆山、常熟等地相继失陷后,顾炎武的两个弟弟惨遭杀害,他的生母失去了右臂,嗣母王氏也绝食而亡。

昆山千灯镇的顾炎武先生故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自他手(9)

临死之前,他再三叮嘱自己的儿子,要毋仕二姓,不能做清朝的官,要保持这种忠贞之气。面对国仇家恨,顾炎武愤然写下了“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句话后来被概括为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