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我们都看过潘多拉的故事。尽管被警告不要打开众神送的密封盒子,出于好奇,潘多拉还是把盒子打开,从而释放出了各种各样的祸害,给人类带来了不幸。

人们从此以后常常用潘多拉的盒子,来比喻带来不幸的礼物。

潘多拉和骨牌效应(巧用潘多拉效应)(1)

是的,人们的好奇心常常让我们明知道会带来不良后果的情况下,忍不住去做一些事情。

英国曾经有个研究,发现在M6高速公路上的意外里,有29%都是司机开车时忍不住去看对面马路的车祸现场而发生的。难道这些司机不知道开车时不能走神吗?当然不是,但是他们忍不住啊。好奇心不单杀死猫,也容易杀死人。

这种明知道可能有不良行为还是要去尝试的逆反心理现象就是潘多拉效应。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终身教授奚恺元和他的团队在2016年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个效应。

英国公路局在事故现场竖起了高高的屏风,让司机们不再扭头去看事故现场,从而减轻了潘多拉效应的影响,降低事故发生率。

这是用规则来应对,难道除了规则别无他法了吗?当然不是,好好地利用潘多拉效应,可以让事情朝着我们想要的方向前进。 比如说,让孩子的叛逆变成合作,也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

那么,我们要怎么样做呢?

正话反说

这招对于改正坏习惯是很好用的。

想要叛逆的孩子干什么,那么指引一定要反着来说,让他们有掌控感,“这些事情是我自己要做的,不是爸妈要求我做的。”

正面管教里有告诉大家,跟小朋友说话,正话不要反说。想让小朋友放下杯子,那么应该给出正向的指引“把杯子放到桌子上”,而不是说“不要碰杯子。”

对于逆反的孩子来说,“把杯子放到桌上”这样的指引他们偏不听,那么潘多拉效应就可以帮忙了。我们可以让他们“千万不要放下杯子,一定要拿着哦,不要放到桌子上哦。”

记住表情一定很急切,那么小朋友比你更急切的地把杯子放下了。

潘多拉和骨牌效应(巧用潘多拉效应)(2)


制造悬念

想要培养好习惯,可以试试“制造悬念”。

人们有种追求圆满的天性,当事情没有做完的时候,都倾向于要把事情完成。很多时候看书,即使是本糟糕的书,即使我们知道沉没成本,我们还是忍不住要看完它。

结合潘多拉效应,我们在想要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时,可以制造悬念,留一手

有父母对怎么让小朋友喜欢读书很发愁。我们听书,常常有“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那么读书也可以这样给孩子们留下悬念,把故事讲到精彩部分就停下来来,让孩子们期待明天继续。等一段时间形成了习惯,他们会自己来找你读书。

潘多拉和骨牌效应(巧用潘多拉效应)(3)


有时候孩子不愿意去做一些事情,可能是因为难度太低,无法获得成就感。利用潘多拉效应,制造一些难度,可以让孩子们从这些事情里找到乐趣,从而更愿意去做。我们可以用以下的两个方法。

欲擒故纵

同样以看书为例,想要让孩子去看书,却偏偏阻止他们,不让他们做,把变成一个禁止游戏。在小朋友面前看我们想要他们看的书,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以后,故意告诉他们“你不能看。”然后神神秘秘地放到某个他们可以找得到的角落。那么,大概率的事情是,他们趁父母不注意,开始去看这本书了。

在这个过程里,他们有了冒险的乐趣,有了自我掌握的成绩感,更愿意去尝试。

潘多拉和骨牌效应(巧用潘多拉效应)(4)

制造难度

小龙猫有个对他的鼻炎很有好处的中药制剂,但是常常小朋友不愿意吃。 于是,妈妈经常到时间了交代爸爸,“我要走开一下,很快回来。 爸爸看好这个制剂,不要给小朋友吃。记得,一定不要给哦。”

于是,在妈妈走开的几分钟里,小龙猫就很快地搞定了他的中药。妈妈回来只能看到他沾沾自喜的笑脸——跟爸爸一起,赢了妈妈的感觉真好。

潘多拉和骨牌效应(巧用潘多拉效应)(5)


尽管灵验,请务必记得不要滥用。当孩子们识别你的套路以后,这些方法就不管用了。

尊重孩子,让他们有更多的选择权,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出正确的指引,才是正确的亲子沟通之路,才可以帮助孩子走得更远。

我是草未央,一位用游戏力和心理学育儿,育己,育人的宝妈兼教师。欢迎关注@草未央,一起探讨孕育心灵的美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