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对联所谓对联,是指用汉字书写在纸、布或刻在竹子、木板上对称的、和谐的,悬挂或张贴在大门两侧的两条联语,因有的是粘贴或刻挂在门旁两根楹柱上,所以又称之为楹联但若是只是在嘴上说说,或虽写在纸上却没有张贴悬挂起来的,就不叫对联、楹联,只可称之为“对子”或联语,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对联基本规则讲解?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对联基本规则讲解
一、什么是对联
所谓对联,是指用汉字书写在纸、布或刻在竹子、木板上对称的、和谐的,悬挂或张贴在大门两侧的两条联语,因有的是粘贴或刻挂在门旁两根楹柱上,所以又称之为楹联。但若是只是在嘴上说说,或虽写在纸上却没有张贴悬挂起来的,就不叫对联、楹联,只可称之为“对子”或联语。
对联,是汉语文字学、音韵学、修辞学等语言学科的联合实用性结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特有的瑰宝。其特点是左右字数相等,相互对偶,平仄协调,主体完整,言简意深,简洁实用。一副好的对联,通常是言之有物,意境高远,给人以启迪,从中领悟可捉摸的深刻哲理。比如,有这么一副对联:“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当你欣赏品味之后,不难领悟到“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多学习才能有进步”的道理。
对联,俗称“对子”。至于对联的起源,诗词是它的演变基础,其发端可追溯到殷周先秦诸子的文章、诗经、易经。《周易》的卦辞里,就有不少对子的影子。
对“对子”,是古代教学中私塾老师教学童学国语渐渐发展而来的,也是古时学习写作的基本功。清代之后,私塾老师授课时,就让学童学背清代著名戏曲家李渔的《笠翁对韵》,比如“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河对江,绿对红,雨伯对雷公”等对偶词句。尔后,开始学做对子,由老师先出一句上联,叫学生对出下联。学生若对出来了,老师则对其进行讲评;学生若苦思冥想对不出来,那只有手掌挨板子的份了。当下,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一年级的识字课里,也还安排有“古对今,圆对方,严寒对酷暑,春暖对秋凉”等对偶词句的学习。
在我们东阳老家,这种对“对子”,称之为“对课”。小时曾听家父讲起,有个小孩才思敏捷,聪慧不凡。一天,小孩穿着一件绿色衣服上学,私塾老师在蒙馆门口看见后,应景出了个“出水青蛙穿绿衫”的上句,命学生对下句。小孩抬头一看,见老师穿了件带有红色的上衣,灵机一动,随口对出:“落汤大虾着红袍”的下句,老师拍手称妙!
对课,不仅师生教学时常用,也常常出现在一些比智斗才的场合,比如文人雅士常用对课的方式比才艺、斗智慧,而乾隆皇帝则喜用对对子的方式来考查、戏弄臣子。相传乾隆五十年,乾隆帝在乾清宫开千叟宴,有3900余人赴宴,场面浩大。其中有一老者年寿141岁,乾隆帝就以此来了个上联:“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命纪晓岚对下联。纪思索片刻,当即对出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乾隆听罢,连声称妙。一次,乾隆在批阅奏章时,看到一件来自直隶顺天府所辖的通州,时称北通州;另一件则来自江苏所辖的通州,俗称南通州(即现在的南通市)。乾隆觉得很有意思,信手写下一佳句:“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本想接着写下句,但徘徊好久,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下句。数天后,乾隆在视事翰林院时,就以此句让纪晓岚对。纪想了想,对曰:“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乾隆觉得,此句对得既自然又贴切,大加赞许。又有一天,纪晓岚向皇帝请假省亲。乾隆就对纪说:朕出一上联,对得上就准你回乡,随口出了上联:“十口心思,思父思母思妻子。”该上联,“十、口、心”三个字组成了“思”字,后面接连出现三个“思”字,要对好下联难度颇大。但这也难不倒铁嘴铜牙纪晓岚,纪旋即下跪对出了下联:“寸言身谢,谢天谢地谢君王。”乾隆听罢,哈哈一笑挥了挥手:“起来吧,准假!”
在古代,对对子还有一种特殊的用途,有的达官贵人或才女,为能挑选一个饱学之士的如意郎君,往往会以征联的方式征婚招亲,哪位青春俊郎若对出的下联珠联璧合、文采斐然,即能喜结良缘。如明代宰相李贤,据说就有征联定佳婿的佳话。一次宴请近臣,李贤手指案桌上的果品,对才子程敏说:“因荷(何)而得藕(偶)”,程敏即对:“有杏(幸)不须梅(媒)。”李贤大喜,决意招程为婿。
二、对联的起源
一般而言,人们对对联的认识,始于春联。而春联,则由古代的“桃符”变化而来。我国古代,人们在庆祝新春时,有在家门两侧挂桃符的风习。所谓“桃符”,就是贴挂在两扇门上的两块桃木板。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年”的怪兽,每到岁末就会下山来祸害黎民百姓,百姓对它没有办法,就根据《山海经》中讲的“神荼”、“郁垒”这两个能捉鬼的神仙的神话,把他们画在长约六寸、宽约三寸的桃木板上,挂在门上用来避邪。后来,有人在桃木板上画上各种驱“年”的符号。再后来,又觉得在桃木上写上一些显得有祝福意义词语更妥,联语就替代了画符,后来红纸又代替了桃木板,于是桃符就逐渐换成了春联。
一般的对联研究者认为,可考的对联之祖,要推五代十国后蜀主孟昶。据《宋史·蜀世家》和《蜀梼杌》载:蜀未归宋前的一年除夕日,孟昶命学士幸寅逊将桃符板贴挂寝门。孟昶看后,觉得其词非工,即自命提笔,写上:“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两句联语。因此,清代进士、楹联泰斗黎章钜在其《楹联丛话》自序中说:“楹联之兴,肇于五代之桃符。孟昶“余庆”“长春”十字,其最古也。”
但据1991年第4期《文史知识》载:敦煌研究所研究员谭婵雪女士撰写了一篇《我国最早的楹联》的文章,介绍说:清光绪25年(公元1899年),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了一部敦煌遗书,其中《斯坦因劫经》第0610卷有如下文句记载:
岁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立春日:宝鸡能辟恶,瑞燕解(皆)呈祥。
立春著户上,富贵子孙昌。
以上记载,其时间正是我国传统节日习俗书写楹联的时候;文句上工整对偶,为联句格式;形式上又明确指出“书门左右,吾傥康哉!”明确要求书写在门的左右两边,当为春联无疑。
以上联句,用正楷书写在0610卷的背面,并有“开元十一年八月五日”的尾题。此尾题,为楹联的断代提供了确切可靠的依据。开元十一年,即为公元723年的晚唐时期,这比孟昶的题辞早了240年。据此不难判定:该联句可能是有文字可查最早出现的春联,至少是对联的雏型。
不过,近年又发现了一个新情况,说最早的对联应出现在三国时期。在出土的三国时代赤乌年间的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发现在铁柱的左右两侧各铸有一条联语:“四海清岁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据查,赤乌年间在公元238至250年间,这比敦煌遗书上所记载的联语还要早上四、五百年哩!
三、对联的长短
对联,是汉字中一种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对联的格式特点之一,是灵活不拘,可长可短。区区七八字的对联,撰写起来难度不太大,但若要撰写一副几十字、上百字的长联,难度可不小。因为,长联不仅需要主题鲜明,还要兼顾上下联的对仗、平仄、词性,没有极高的文化修养和知识积累,不是一般的文人墨客所能担当的。过去一般人认为,昆明大观楼的楹联最长,共180字。该联为清代孙鬓翁所作,构思巧妙,对仗工整,文笔华美,气势磅礴,格调高雅,被誉为海内第一长联。其实,比大观楼联字数多的楹联还不少,如贵阳市甲秀楼长联206字(作者清·刘藴良),成都望江楼公园崇丽阁长联210字(作者清·钟耘舫),李大钊挽孙中山联也有212字。又如武昌黄鹤楼长联350字(作者清·潘炳烈),四川青城山道观联392字(作者清·李善济),屈原庙湘妃词联408字(作者清·张之洞),还有清代著名文化大家钟耘舫六十岁生日时,自题一副长联共892个字,而四川江津楼有一副对联,共1612个字,上联下联各806个字,每联各成一篇雄文,是国内现存最长的一副对联,这是真正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联”,作者就是清代大才子、长联高手钟耘舫。
至于短联,一般认为四字联是最短的了,其实不然,有的短至三字、二字甚至一字。山西省西北有座凤凰山,山上有座称为“小西天”的千佛庵,为晋西第一古刹。在庵门两边,挂有一副“疑无影,别有天”的三字联。毛泽东1951年视察哈尔滨时,曾题过一副二字联:“学习”与“奋斗”。一字联确是最短的,极少见,可也有几幅妙联。有一副春联,只写着“福”与“春”两个字。联中的“福”字倒着写,寓意“福到”;“春”字的字体写得很长,寓意为“春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有位抗日志士写了一副“死”与“生”的一字联,他把生字倒着写,表示为保家卫国,宁愿站着死,决不倒着生!
四、对联的分类
对联从最初的产生,历经上千年的发展,到了宋代,就较为盛行了,王安石所作的《元日》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到明清时代对联已进入全盛时期,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曾有如下记载:“沿途爆竹,逐驿读春联。”
对联,根据对象、场景的适用性不同,可分为不同的类型。若从大的实用性方面区分,可分为实用性对联和装饰性对联两大部分。
实用性对联,主要是用在人际关系方面的,现在在社会上通用的,主要有喜联、寿联和挽联三类。
喜联,即贺喜的对联。如祝贺新婚的贺联,乔迁新居的贺联,恭贺新业开张的贺联等等,以充满喜气的吉祥联语来表达美好的祝贺。比如:“今日结成并蒂莲,明朝共栽幸福花”的新婚联,“华堂巧落腾龙地,栋宇正临跃凤池”的乔迁联等。
寿联,寿联虽也是喜联的一种,但有其特定的人际范围。在旧社会,由于人的寿命不长,往往从“三十而立”开始就做整寿了。而现在,由于寿命的大幅度提升,一般到六十岁才有做整寿的资格。做寿时,在正堂上方悬挂一副寿联,如“寿比南山高且大,福如东海广而深”“福山寿海无疆庆,鹤发童颜不老春”等,祝他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以增加祥和欢庆气氛。清代楹联泰斗黎章钜,进士出身,学识渊博,著作等身,曾任两江总督兼江苏巡抚。他七十大寿时,好友王叔兰撰写赠送其一副贺寿联:上联:“二十举乡,三十登第,四十还朝,五十出守,六十开府,七十归田,须知此后逍遥,一代福人多暇日。”下联:“简如《格言》,译如《随笔》,博如《旁证》,精如《选学》,巧如《联语》,富如《诗集》,略论平生著述,千秋大业檀名山。”这副74字长联,写出了章老一生的进退经历和主要著作,真可谓“一副寿联写人生”。
挽联,是为哀悼逝者亲友的对联,一般只在灵堂、追悼会上悬挂,个别的铸刻在墓碑上。挽联大多是歌功颂德或追思煽情,以表达思念、惋惜之情。井冈山红军时期,第4军参谋长王尔琢于1928年8月不幸牺牲。毛泽东惊悉噩耗后,悲痛不已,特为他写了一副挽联。上联:“一哭尔琢,二哭尔琢,尔琢今已矣!留却重任谁承受?”下联:“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后如何?得到胜利方始休!”
装饰性对联,是针对不同场合、不同环境、不同作用而作的对联,以增加文化氛围,提升文化档次。装饰性对联,由于对外性强,悬挂时间久,因而对内容文采、书法水平和使用载体的要求都比较高。
装饰性对联,又可细分为亭联、塔联、桥联、店联、寺庙联、祠堂联、纪念堂联、戏台联、行业联和名胜园林联等等。
四川成都一茶楼,店门口有一副对联,上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饮一杯茶去;下联: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二两酒来。
四川成都武侯祠正殿门柱的一副楹联,为清代举人赵藩撰写,是著名的祠堂联。上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下联: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有个古戏台,台上挂有一副戏联,上联:正剧喜剧悲剧亦真亦幻幕幕揭去;下联:国事家事世事如泣如歌声声道来。
江西省鹰潭龙虎山,是道教名山。在天师府的玉皇殿,挂有这样一副楹联,上联:道教圣地龙盘虎踞千古秀;下联:人间仙乡鬼斧神工十分奇。
杭州西湖湖心亭,初名振鹭亭,为明代杭州知府孙盈所建。其清喜阁前有一面碑,上镌“虫二”两字,乃“风月无边之意”。而在湖心亭,则挂有如下楹联:上联:一片清光浮水面;下联:十分明白到湖心。
除上述各类型外,还有一种对联,是为戒醒自己、激励自己的励志联,一般是志人雅士把它悬挂于书房之内,起到时时警策的作用。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闻名天下,可在科举之路上却是一生迈不过去的坎。他十九岁就考中了秀才,但考了一辈子也未考上一个举人。蒲松龄性格倔强,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据说,他为了激励自己努力奋斗,写下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励志联,以激励自己不懈努力永不泄气。
民族英雄林则徐,一生写过不少励志的句子、文章,在其书房挂有一副著名的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区区16字,不仅是林则徐本人的座右铭,也陪伴了许多人走向了成功!
以上说的,是按对联的作用进行的分类。对联,也还可按其修辞方法、写作技巧进行分类。
合字联,即按偏旁部首组合成字的对联。如“十口心思,思国思家思社稷”,“十、口、心”三字合为“思”字。“巴目尚賞,賞风賞月賞秋香”,“八、目、尚”三字合为“賞”字。
顶针联,指对联前一个分句的句尾字,和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相同。如“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
析字联,是根据汉字体形结构的特点或特定含义,通过拆拼其形、解析其义,巧妙地制作联语的一种修辞方式。如“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成战;倭委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合手共拿。”
拆字联,是指按偏旁部首将字拆开。如“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分片切瓜横七刀竖八刀。”
同韵联,利用一词多词性或同音字出联。如“贾岛醉来非假倒,刘伶饮酒不留零。”又如,有一个士兵对对李鸿章的故事,说李鸿章一次下部队视察,见一队水兵在船上敲冰前行,则说了一句“冰冻兵船,兵打冰,冰开兵走。”不料,有个士兵听后,对了句“泥粘尼鞋,尼洗泥,泥净尼归。”利用“冰”“兵”及“尼”“泥”同音而成趣对。事后,李鸿章见其有才,即将其调到手下提拔重用。
同偏旁部首联,对联中每字的偏旁部首都相同。如“荷花茎藕蓬莲苔,芙蓉芍药蕊芬芳。”
同字异音联,利用多音字特点组成一副对联。如“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清。”(注:带横线的朝,读作朝阳的朝;不带横线的朝,读作朝鲜的朝。带横线的长,读作长期的长,不带横线的长,读作首长的长。)
回文联,指楹联的上下两句,首尾相环,或单联的首尾循环。如“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数字联,即以数字相对。如“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涧,一茶四碟二粉五十文”;“万瓦千砖百日造成十字庙,一舟二橹三人遥过四通桥”。
歧义联,指一副对联中,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含义。如“此地安能居住(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伤(其人好,不悲伤)”。我小时候,曾听父亲讲过一个故事,说是除夕那天,一村民请隔壁秀才写副春联,要求写上酒和醋,还要求养猪肥大,家中不闹鼠。于是,秀才提笔写成一幅春联,上联:“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下联:“养猪只只大,老鼠个个死。”路人经过,都夸对联平实接地气,书法俊逸龙凤飞,纷纷翘起大拇指。这时,有个好表现的半吊子挤了进来,见是一副新春联,就口沫四溅念出声来:“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养猪只只大老鼠,个个死。”如此一念,吉利变成了倒运,主人操起一把锄头要打,半吊子急忙抱头鼠窜。
叠字联,指同一字重复出现在同副对联上。无锡东林书院有一副明代顾宪成题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声”字和“事”字先重字后叠用,两句间又作连珠,可谓精妙!
谐音联,利用谐音字,一语双关。如“檐下蜘蛛一腔丝意,庭前蚯蚓满腹泥心”。
谜语联,指上下联都由谜语或歇后语组成。如某热水瓶厂,以人们常见常用的热水瓶为谜底,制作了一副对联张贴于工厂大门两边,上联:“一口能吞二泉三江四海湖水”;下联:“孤胆敢入十方百姓千家万户门”。
嵌字联,把某些自成体系的字或整体、或分别嵌入联中,使楹联意中有意。嵌字联,一般可分为嵌姓名联、嵌事联和嵌物联。如有一副沈定庵撰的《悼秋瑾》挽联:“悲哉,秋之为气;惨矣,瑾其可怀。”1926年8月,文人林白水在北京《社会时报》上发表了一篇《官僚之运气》的文章,讥讽军阀张宗昌及其幕僚潘复。文章一出,读者为止捧腹。潘为报复,怂恿张宗昌捕杀了林白水。报界为林白水开了追悼会,挂出了如下对联:“一样飘萍身世,千秋白水文章。”内嵌邵飘萍和林白水两人的名字,构思颇具匠心。北洋政府时期的王湘绮,还作过一副讽刺袁世凯的嵌事联:“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短短数语,讽刺总统不是东西,何其妙哉!
其他还有设问、双关、反复、互文、串组、借代等等修辞手法来撰写对联,不再一一细说。
五、对联的规则
小小一副对联,兼备了诗、词、歌、赋,甚至谜语、小品等各种文体的特点和优点,具有新鲜优美、整齐雅观、格调多变、自由灵活、短小精悍、音韵和谐、艺术性强、适应性广等诸多特点,不仅深得历代文人雅士的喜爱,也得到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农夫商贩等各阶层的喜欢。可以说,对联是中华大地上流传最广、最贴近民众生活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一副对联,不要小看它只有短短上下两联,但若要撰写一副好的对联,却得颇费一番脑子不可,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此,要撰写或欣赏对联,我们必须了解其一些基本要求。
一副好的对联,必须具备以下六大要点:
一是字数相等。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一致。
二是词性相当。上下两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其词类属性必须相同,起码是基本相同,符合传统的对仗要求,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字对数字,形容词对形容词。
三是结构相称。上下联的句式结构要一致,词组结构也要一致,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
四是平仄相谐。要求上下联的文字声韵平对仄,仄对平,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唯有如此,读起来才能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五是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基本同步,如上下联的语音节奏应该一致,上联二二节奏,下联也应二二节奏,上联是一三节奏,下联对应位置也应一三节奏,上联是分句节奏,下联也应是分句节奏,以保持和谐统一。
六是形对意联。形对就是形式对举,其“字句、词性、结构、节奏、平仄”五者都要相对应。意联即意义关联,即上下联内容要相互关联,所表达的内容应统一于同一个主题。
当然,也有个别特殊情况,一副楹联的字是工对,但上下联的意义却互不相关。这种对联,被称为无情对。
撰写对联,除要注意以上六大要点外,还必须了解以下六大禁忌:
一是忌同声收尾,即上下联联脚(指最末尾的一个字),不能同是仄声,也不能同是平声。还要注意一点,一副楹联,不管其分句多少、长短如何,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下联平声收尾。张贴或悬挂时,必须注意尾字仄声在左,尾声平声在右。否则,就违反楹联的基本常识。
据说河南内乡县一个县衙博物馆,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在其成立二十多年间,县衙博物馆三堂前常年悬挂着如下一副对联。
上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下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这一副楹联,称得上一副好联、妙联,成了内乡县衙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成为全国众多博物馆的抄袭复制对象,全国20多家县衙博物馆,就有19家仿制了这一联作。
可遗憾的是,挂在堂前的楹联,上联尾字是平声,下联尾字是仄声,这就违反了楹联声律平仄的基本要求,闹了一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也犯下低级错误的笑话。直到20多年后,《求是》杂志编审周溯源在一次游览时提出了质疑,说这副楹联把上下联位置倒置挂反了,但博物馆仍然置之未动。直到2007年11月,全国第三届衙署文化研讨会在内乡县召开。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和副会长刘育新到现场看,确认上下联的确挂反了。于是,请求孟繁锦重写该联,于2008年3月雕刻完工后才重新悬挂于三堂。
二是忌同声落脚。这一禁忌是针对多句联而言的,要求多句联中各分句的句脚也必须符合平仄交替的规则。
三是忌三平尾或三仄尾。要求上下联中的最末尾三个字,不能全是平声字,也不能全是仄声字。这是节奏美的需要,防止读起来缺乏音调变化。
四是忌孤平或孤仄。在五个字以上的对联中,应尽可能避免出现都只有平声字,或都只有仄声字的现象出现。但四字以下的对联,因字数少,对此不作要求。
五是忌无规则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撰写对联,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往往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方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是有意识、有规则的重叠字,而无规则的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就犯了禁忌。
六是忌同义相对。所谓同义相对,是指上下联相对的词句,其意义应尽量避免雷同,更不可同义。如,上联是“旭日”,下联用“朝阳”,上联是“史册”,下联用“汗青”,这称之为合掌,犯了龟鳖对的禁忌。
以上拉拉杂杂,漫无边际说了一大堆,算是对对联知识的一点介绍。撰写对联,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只有用心动脑,反复推敲,日积月累,才能掌握规律,才能打好基础,才能推陈出新,才能不断提升撰写水平。
二〇二二年六月二十二日于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