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了,山青了,水碧了,河边的柳树吐出了嫩绿的新芽。和风煦日,唤我同行。
古堰画乡,地处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堰头村。一个曾经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江边小村,近年来声名鹊起,吸引八方游人趋之若鹜。
3月6日,周日。睡到自然醒后,打开手机APP,12306火车票务网上显示,上午10点03分有一趟到丽水的高铁,票价27.5元,行程38分钟。于是赶紧起床,驱车前往高铁站。
10点40分到达丽水站,这就是高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捷。在站前广场的缙去烧饼店简单地吃了烧饼和馄饨后,便来到广场上的207路公交站台,乘坐11点20分到堰头村的公交车,票价3元,路程大约30公里。为了节省时间,我本想打的前往的,可一打听要100大元还是坐公交算了吧。
公交车穿过丽水市区,一路停靠,于12点40分来到堰头村。在村口购买了门票(含到画乡的单程船票)40元/人后,就进村了。
村头的千年古樟树下的景区简介牌向人们大致地介绍了景区的基本概况。
村口的文昌阁,据说在明清年间,堰头村接连出了五、六位进士。可以想见,在当年,这里是耕读传家,翰墨飘香,民风典雅,人杰地灵的一个好地方。为此,朝庭特许在此地修建文昌阁以示表彰。
石函——全世界最早的水上立交桥。始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由这位时任丽水知县的王褆与当地乡绅叶秉心共同研究创造了石函引水工程,成功实现了立体交叉排水,破解了干渠被山涧来水侵犯而壅塞的难题,沿用至今。王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世代百姓,实乃功在千秋万代啊!对于他这样的父母官,百姓都会世世代代地顶礼膜拜下去。
这就是石函,最底下的碧水是从通济堰引流进来的渠水,中间层干涸的河道是为了分流雨季从山涧袭来的山洪而与下层渠水分隔设置的,最上层是行人的桥面,因此称为水上立交桥。真心佩服古代先贤的聪明智慧。
村口古干渠两侧的千年古樟树群枝繁叶茂,遮天蔽日,如苍龙盘绕,甚为壮观。渠内流淌着从通济堰引入的涓涓江水,清澈见底,绿如裴翠。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古村的老街,朴实无华。似乎在静静地向人们诉说着它的千年苍桑变迁。
来到古街的尽头,便是名闻遐迩的通济堰了。这座堪与都江堰等国内五大名堰齐名的围堰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是世界上最早采用拱形结构的围堰,是一个以引灌为主,蓄泄兼备的古代水利工程。它的建成,灌溉了下游碧湖平原上的3.5万亩良田。时至今日,还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这两位就是当年建造此堰的功臣,具体的名字,生卒年月已无从可考,人们只能称他们为詹司马和王司马。即便如此,是他们做成了这件功德无量,造福千秋万代的举世功业,后人永远会缅怀纪念他们。
通济堰,古代先贤智慧的结晶。它是一座丰碑,让后人高山仰止。
蓝天白云,艳阳高照 ,远方群山连绵,近处碧波荡漾,好一派大好春光。
徜徉在这山水间,让自己飘泊在江面的竹筏上,耳边听听曼妙的音乐,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满目的大好春光。这样的生活,是不是我的向往?
午后的阳光洒在身上,已感到有些火辣。暖风熏得游人醉,在周末这样闲暇的日子里,正好可以暂且放松一下自己,去寻找一段慵懒恬静的时光。
在我们的生活里,因为工作压力、各种约束以及时间限制等等,已经被限制了太多的自由,所以在大多数时间里,我们都只能苟且地生活着。殊不知,生活还有诗和远方。
听撑筏的村民说,江中的野生小溪鱼味道很不错。于是泛筏江上后,便找了一家饭馆进去尝了尝,鱼是好鱼,烹饪的味道还差点意思。
饭后,就离开了堰区,沿着江边小径往保定码头走去,准备乘船前往画乡。
经过一间茶室,门口挂着的“免费茶饮”的牌子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在景区里,印象中是没有什么可以免费的。我有些好奇地特地走了进去。
果不其然,里面摆着几张八仙桌,免费供应大碗茶给过往的游人喝,连室外的过道上都摆上了茶桌,大家可以坐在这里喝茶,歇歇脚,聊聊天。小小茶室让你我这样的路人顿感些许温暖,真是一个暖心的地方。为淳朴友善的当地乡民由衷地点赞。
99%的人在看的旅游攻略,关注蚂蜂窝mafengwo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