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郑世骥

秦岭古道旅游最佳时间,古城西安的后花园(1)

秦岭终南山

我在祖国西陲边疆工作了几十年。在军队退休后,落叶归根,回到古城西安,至今已有二十五年了。我深深感到,能在环境舒适的西安度过晚年,真乃今生之大幸!

西安,古称长安,曾是我国古代十三个王朝的建都之地,是我国历代建都王朝最多、时间最长的古城,与雅典、开罗、罗马齐名,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它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衰,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环境是其重要因素。

西安地处我国版图的中央,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祖脉之上的风水宝地。

它南依秦岭,北临渭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是八百里秦川的“白菜心”。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五谷丰登,自古以来从未发生过大的自然灾害。

秦岭终南山距西安四十多公里,是我国距大都市最近的世界级地质公园。

它像一个昂首挺胸、高大伟岸的英雄,巍然挺立在华夏大地中央,成为我国河流、水系的南北分水岭和气候、物种的南北分界线,被人们尊称“父亲山”。天气晴好时,站在西安城墙上,就能清晰看到秦岭连绵起伏的座座青山和飘在山间的朵朵白云。这座巍峨挺拔的“父亲山”,以它刚强性格和宽厚胸膛,勇敢地抵御着戈壁荒漠的漫天风沙、东南沿海的狂飚台风和西伯利亚的风雪寒流,护佑着八百里秦川父老乡亲世世代代在这里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秦岭古道旅游最佳时间,古城西安的后花园(2)

作者(前左一)参加陕西散文学会秦岭采风

我退休之后,几乎每年夏季都要来秦岭消夏避暑,享受清凉。以往都是“单打独斗”的“散户”,仅在宾馆、农家乐附近转转看看,没有走太远。这次作为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应邀参加秦岭朱雀太平国家森林公园采风团,景区总经理、作家杨广虎先生全程陪同,边走边详细介绍沿途景观,还观看景区风光录像,使我对秦岭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

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包括翠花山景区、太平景区、朱雀景区等九大景区,总面积达1074平方公里。

2009年8月23日通过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考察评审,成为我国西北地区首个世界地质公园。我们这次仅去了太平、朱雀两大景区。太平景区以万亩紫荆花海和八瀑十八潭闻名,朱雀景区则以八瀑流珠和西安境内秦岭最高峰、海拔3015米的冰晶顶闻名。

那天早上,西安依然酷热难忍。我们从海拔400多米的市区出发,驱車一个多小时,便到达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可谓近在咫尺,“零距离接触”。经稍事休息,便搭乘缆车上山。95个轿厢缓缓上行,既免除了徒步登山的辛劳,节省了时间;又观赏了沿途的自然风光,可谓一举两得,实现双赢。我们下了缆车,便沿着弯弯曲曲、浓荫覆盖的山间小道拾级而上。四野开阔,空气清新,瓦蓝瓦蓝的天空洁净如洗,一尘不染。脚下飘着的朵朵白云,随风不时变换着形状,有的沿山腰飘向远方;有的越过山梁从身旁飘过,浓雾把我们严严实实的包围笼罩,空气是那样的湿润、甘甜,顿时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奇异风光,仿佛把我们带进五彩斑斓、美轮美奂的人间天堂,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随着地势不断升高,气温也逐渐降低,到达冰晶顶草甸区时,已是冷风刺骨,寒气袭人。大家赶紧添加衣服,才免受挨冻之苦。人们常说秦岭“一日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真是一点不假!

我们站在冰晶顶绿油油的草甸区遥望。啊!四周云中朦胧有山,山在茫茫云端。满眼青山绿水,偶见袅袅炊烟。山下点点瓦屋,小桥流水潺潺。处处良辰美景,如到世外桃源。

秦岭古道旅游最佳时间,古城西安的后花园(3)

秦岭深处的瀑布

秦岭终南山千峰叠翠,祥云缭绕,视野开阔,景色幽美,充分展示出奇美独特的地质构造、自然生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地球缋赠人类独特的珍贵礼物。

这里自古就有“仙都”“洞天之冠”“天下第一福地”之美誉。那句流传甚广的祝福语“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中的南山,指的就是眼前这座终南山。可谓赫赫有名,妇孺皆知。如今,这个世界地质公园已成为古城一顶闪闪发光的桂冠和金字招牌,招徕吸引着国内外客商和世界各地的宾朋前来游览观光。

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与我国其他国家级公园的最大区别,就是在苍翠葱绿的花草树木之间,夾杂着大片大片光滑裸露的巨大岩石,到处斑斑驳驳,就像疤瘌头,不太那么雅观。

这是亿万年前地球造山运动造成的特殊地貌,它默默向人们展示造山带地质遗迹、第四纪地质遗迹、地貌遗迹和古人类遗迹。要不是这些光秃裸露的巨大岩石,它咋能被称为世界地质公园呢!其实,这些裸露的石山、石坡、石河、石海,也是“父亲山”在展示它阳刚健美的身材和肌肤,是向人们“亮美”“炫美”呢!

走在狭窄幽暗的山道上,不时看到两侧陡立如削的峭壁上,挂着醒目的标牌,标示其地质名称和地质年代等,如冰蚀瀑布、冰缘地貌、断崖残峰······抬头仰望,有的突兀直立,像一把锋利的宝剑直插云天;有的两相依偎,像缠绵恩爱的夫妻眉目传情;有的脉络清晰,像平展干枯的叶状书签;有的高高低低,像千姿百态、错落有致的石林;有的整条山沟布满形状各异的石头,形成令人叹为观止的石头河、石头海。眼前壮美风光让我惊叹陶醉,不禁浮想联翩,追古思幽,仿佛看到亿万年前地球造山运动形成的电光石火,仿佛听到那山崩地裂、震耳欲聋的惊天巨响。

有一处山道极其狭窄,游人都小心翼翼缓缓通过。一位女作家突发奇想,故意在此弯腰作吃力状拍照,取名“背山”发到朋友圈,大家都说创意新颖,纷纷点赞。有人还留言:“把山背回西安,可以清凉一夏”。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