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央视热播的电视剧《雪中悍刀行》,是一部玄侠架空剧,原著“乱炖”历史,书中出现了很多熟悉的历史人物或以历史人物为原型的角色:刘寄奴、董卓、桓温、王仙芝、黄龙士、鱼玄机等等。但历史粉还是颇关心,故事背景与真实历史有多少勾连?采访中,文史学者、江苏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客座教授黄强告诉记者,不妨把剧中给出的各种信息汇总一下,顺便也从剧情来说说历史。

黄强认为,《雪中悍刀行》剧情处在使用木轮马车的时代,世袭罔替制度,边患战争不断,有北椋、北蛮等民族与异姓王的地盘。属于一个朝代更替,战争频繁的时期,大致可以推算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但也有各种细节指向其他朝代,融入各朝代历史和掌故,包括宋朝线装书、宋金时期的铁浮屠、明朝的网巾等。

雪中悍刀行到底有哪些境界(雪中悍刀行到底有几分)(1)

此“北椋”并非彼“北凉”

电视剧一开始,徐凤年用一根树枝在地上画出一个圆,然后说“当年天下乱局,九国割据,随之诸侯乱战。”那么我们不免好奇,他所说的“当年”是哪年?该剧改编自作家烽火戏诸侯笔下同名小说,讲述一位世家子弟徐凤年历经磨难最终成长为北椋王的故事。在原著中,“北椋”写为“北凉”。“北凉”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真实存在过的一个政权,算上逃到吐鲁番盆地后的大凉,不过64年,是十六国中最后一个被灭亡的政权。

但剧中的北椋应该并非真实的北凉。历史上北凉疆域小,国力差,不具备纵横天下的能力。从电视剧一开始,徐凤年等人偷红薯来看,红薯是明代中后期才传入中国。对于剧中历史背景,又有点凌乱了。直到1914年,红薯种植面积只占总种植面积的1%,产量为2%,而同时期玉米的种植面积已达4%。

雪中悍刀行到底有哪些境界(雪中悍刀行到底有几分)(2)

科举考试蜡像 黄沐天摄

科举“探花”之名出现在隋唐

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看到剧中提到科举制度,又混乱了。剧中有河东林家的林探花角色,所谓探花是科举时代一甲第三名,俗称“探花郎”。科举是中国独特的选才、选官制度。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影响巨大。但是必须是有科举制度,才有进士,以及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非科举时代没有探花一说。而中国科举制度诞生于隋唐时期。科举有什么作科举始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明令废科举,历时近一千三百年,这期间共出现进士11万左右,而一甲三鼎甲共三人,每科状元、榜眼、探花都是一人,三鼎甲约2100人,探花也只有约七百名。

雪中悍刀行到底有哪些境界(雪中悍刀行到底有几分)(3)

林探花

“探花”之名最早出现在唐朝,但当时并非指殿试进士的第三名,只是一种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唐人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写道:“进士杏园初宴,谓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罚。”宋人魏泰在《东轩笔录》中也记载:“进士及第后,例期集一月,共醵罚钱奏宴局,什物皆请同年分掌,又选最年少者二人为探花使,赋诗,世谓之探花郎。”唐代进士及第后有隆重的庆典,在杏花园举行探花宴。事先选择同榜进士中最年轻且英俊的两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沿途采摘鲜花。然后在琼林苑赋诗,并用鲜花迎接状元。这项活动一直延续到唐末。唐代诗人孟郊46岁时高中进士,他兴奋至极,写下《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据了解,北宋前期宰相寇准就做过探花郎。

探花专属科举第三名,则始于南宋后期,到了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为探花,同时榜眼成为第二名的专名。因此说,状元、榜眼、探花作为三鼎甲的三个专称,合成于南宋。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的商衍鎏是清代最后一科光绪三十年(1904)的殿试探花。

黄强表示,魏晋南北朝时期,尚未有科举,何来“探花”一说?剧中林探花专指科举第三名,那又必须是在南宋或者南宋之后,显然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雪中悍刀行到底有哪些境界(雪中悍刀行到底有几分)(4)

宋朝线装书现身

剧中的西楚公主姜泥,在国破山河碎之后,成了北椋世子徐凤年的丫鬟,负责每月晾晒一次书,剧中是线装书。古人使用线装书,是大家的通识,其实线装书出现在宋朝,之前图书是竹简,以及纸张的卷轴、册页。

线装书是中国古代的纸本书装订法,纸张发明在汉代,有汉代蔡伦造纸说。纸质图书在经历了卷轴和册页两个阶段,汉、唐代只有卷轴形式的书。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图书主要是手抄本。雕版印刷出现在隋唐时期。到了宋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图书印刷得到发展。宋代叶开始出现多种图书装订方法,蝴蝶装、包背装、线装书产成于宋代。因此《雪中悍刀行》出现晒线装书的情节,最早也必须是宋代,与魏晋南北朝无关。

雪中悍刀行到底有哪些境界(雪中悍刀行到底有几分)(5)

北蛮女子南宫戴了明朝网巾

黄强注意到,剧中一路保护世子徐凤年的北蛮侠女南宫戴了一顶网巾,这不是唐朝胡女的帷帽、冪䍦,而是大明王朝的流行网巾。

网巾,也称网子。明代成年男子的束发之物。通常以黑色丝绳、马尾或棕丝编织而成,亦有用绢布制成者。万历年间转变为人发、马鬃编结。明代男子家居时可以只戴网巾,外出时则需在网巾上加戴帽子,否则便显得失礼。

雪中悍刀行到底有哪些境界(雪中悍刀行到底有几分)(6)

明代网巾(黄沐天设色)

网巾的流行,相传为明太祖洪武初年所倡。明人郎瑛《七修类稿》说:“太祖一日微行,至神乐观,有道士于灯下结网巾。问曰:此何物也?对曰:网巾,用于裹头,则万发俱齐。明日,有旨召道士,命为道官,取巾十三顶颁于天下,使人无贵贱皆裹之。”

网巾是明代成年男子用来束发的网子,没有明确等级区分,大家都争相使用,皇帝也使用。网巾的造型类似渔网,网口用布帛作边,俗称边子。边子旁缀有金属制成的小圈,内贯绳带,绳带收束,即可约发。在网巾的上部,亦开有圆孔,并缀以绳带,使用时将发髻穿过圆孔,用绳带系栓,名曰“一统江山”;大约在明代天启年间,又省去上口绳带,只束下口,名“懒收网”。明亡后,其制废。

雪中悍刀行到底有哪些境界(雪中悍刀行到底有几分)(7)

明代飘飘巾

还有明代飘飘巾

此外,在林探花去北椋王府骂架一场戏中,林探花随从有一男子戴着明代的飘飘巾。

飘飘巾是明代一款专供代士大夫所戴的巾子,前后各披一片,因行步时随风飘动而得名。制与纯阳巾相类,唯前后片上无盘云,流行于明末,具有儒雅风度。若干明代士人如明代画家徐渭、南明云间诗人夏完淳,都有戴飘飘巾的形象画像。

黄强认为,如果剧情发生的时代是明朝,士人戴飘飘巾,那与身份非常吻合。林探花的身份也没有问题,只是声名显赫、仪表堂堂的探花,断然不会做骂街这样与身份不符的事情。

雪中悍刀行到底有哪些境界(雪中悍刀行到底有几分)(8)

金代铁浮屠铠甲

雪中悍刀行到底有哪些境界(雪中悍刀行到底有几分)(9)

嫁接宋金时期铁浮屠

此外,剧中北椋有35万铁骑,其中的精锐是剧中所说的铁浮屠。铁浮屠是中国军事史上的重装骑兵,出现与宋朝与金代时期。黄强对铁浮屠有过研究,出版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一书,论述中国军戎服饰史。

雪中悍刀行到底有哪些境界(雪中悍刀行到底有几分)(10)

他告诉记者,“铁浮屠”指人与马都披铠甲的重装骑兵部队,类似南北朝时期的具装铠。《宋史·刘錡传》中说:“方大战时,(金)兀术披白袍,乘甲马,以牙兵三千督战,兵皆重铠甲,号‘铁浮图’;戴铁兜牟,周匝缀长檐。三人为伍,贯以韦索,每进一步,即用拒马拥之,人进一步,拒马亦进,退不可却。官军以枪标去其兜牟,大斧断其臂,碎其首。”南宋时,金军的重装骑兵因为人穿重铠,马匹重甲,对于宋军造成的威胁很大,宋军也在步兵中推行重甲,其分量分轻重两种,轻者三十七斤一十两重,重者五十八斤一两。如此重的铠甲,对于金军的骑兵不算多重,由马来负重,更何况金军骑马配备两匹马轮流负载,但是对于靠两条腿行进的宋军步兵那就太沉了,还没到交战,体力就消耗差不多了,其机动性、战斗力都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与金军重装骑兵交战焉有不败的道理?

雪中悍刀行到底有哪些境界(雪中悍刀行到底有几分)(11)

金人骑兵与马具装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人披铠甲,马披具装铠的戎装,远不如后来西夏的铁鹞子、金代的拐子马、铁浮屠冲击力量大。

结语

颇有意思的是,《雪中悍刀行》是一部长篇巨制小说,书中的世界恢宏庞大,所塑造的历史长达千年。书中共出现了各个朝代和国家十几个,历史背景相当杂乱,可以说囊括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历史,跨度相当大。小说作者烽火戏诸侯将中国几千年古代史中的历史人物,拍散揉碎又重新组合,塑造出剧中源于历史人物,却又脱离人物局限的全新形象。比如徐骁这个人物,“人屠”称号在历史上是属于秦国的白起;封异姓王这件事情可参考明代初期的军事家徐达;灭六国的功绩参考战国末年秦国将领王翦率军屠灭六国。有人看得津津有味,也有专家担心,如此“混搭”历史,会不会误导观众。而如此架空历史,则服化道来说没有准确性的要求。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徐珩

来源:紫牛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