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人是世界上最纠结的群体,几乎每个文人都有报国济世的理想,然而现实残酷,得偿所愿的毕竟只是少数,大部分文人都曾经历过过失望苦闷,很多人因此沉沦,一蹶不振,但也有豁达者,主动为内心松绑,随缘自适,转战其他领域且颇有建树,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当属苏东坡。

苏轼和庄子的相似之处(庄子说的泛若不系之舟)(1)

苏东坡形象

苏东坡他才华横溢,二十一岁便进士及第,此后在各地任职,人生阅历颇为丰富,在宋哲宗时期苏东坡虽然也担任过短暂的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官职,但其一生仕途并不算顺利,曾三次被贬,四十三岁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担任团练副使的小官,五十八岁再次被贬惠州(惠阳),六十二岁再贬儋州(海南儋州),最后在北归途中逝世。

经历一生三起三落,苏东坡也曾愁苦郁闷,他在被贬惠州时曾填过一首词《行香子·秋与》,属于悲秋之作,词中以酒浇愁,万念俱空:

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苏轼和庄子的相似之处(庄子说的泛若不系之舟)(2)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但苏东坡毕竟是苏东坡,悲愁只是片刻,更多的时候,他能放下个人遭遇,为内心松绑,然后思考人生,最后留下旷达潇洒的诗词,其中他最常用的意象是“心舟”,比如被贬黄州第三年所作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词中,东坡在半醉半醒之间,归家不得入门,当时想到自己个人遭遇,以后或是没机会再获重用了,不如忘却之前的钻营竞奔吧,让此身乘小舟泛波江海。此词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和“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等名句,甚是超脱。

苏轼和庄子的相似之处(庄子说的泛若不系之舟)(3)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离开黄州后,苏东坡又填了一首更为后人熟悉的词作《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首词中的“万里归来颜愈少”被今人改成“万里归来仍是少年”,“此心安处是吾乡”也被大量运用于各种场合,这或是今人都想借用东坡的豁达心境吧,“此心安处是吾乡”实际上还是“心舟”意象的运用,所表达的仍旧是随遇而安的自我劝慰。

苏轼和庄子的相似之处(庄子说的泛若不系之舟)(4)

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东坡常用的“心舟”的意象,出处来自庄子的《庄子·列御寇》,其中有名句:

“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句中的“不系之舟”,指不系绳子的船,也用于比喻无拘无束的生活,其意象被很多诗人都借用过,比如唐代诗人司空曙就留下了名句“钓罢归来不系舟,江村月落正堪眠”,但苏东坡却是用得最多且用得最好的一位,甚至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他又想到了“不系之舟”,留下了一首《自题金山画像》,精炼概括了自己一生的遭遇: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写完此诗,诗人的内心从此寂静无欲,不久后,一代绝世文豪陨落。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苏轼和庄子的相似之处(庄子说的泛若不系之舟)(5)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