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封建王朝的五百多个帝王当中,世人皆知唐太宗李世民的贤明,清圣祖康熙的神武,却很少有人提起宋仁宗赵祯的功与过。

“圣明有道唐虞世,日月无私天地春”这句话讲的并不是有名的贞观之治,也不是开元盛世,赞的却是“仁宗盛治”。明末的大儒王夫之也曾说:“仁宗之称盛治,至于今而闻者羡之”无论是穷兵黩武造成国库亏空的汉武大帝,还是先创开元盛世后酿安史之乱的李隆基都是一代雄主,却决非明君。能在乱世之中,让老百坐享六十年太平生活的宋仁宗赵祯当之无愧是一代明君。

赵祯一代明君(一代明君赵祯)(1)

公元1023年,一代贤相寇准离世。年仅十四岁的赵祯登基即位,史称宋仁宗。当时正是多事之秋,宋辽战事一触即发。

“你可曾见过边关之上,宋辽相互仇杀的惨状?可曾见过宋人、辽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情景?宋辽之间好容易罢兵数十年,倘若刀兵再起,契丹铁骑侵入南朝,你可知将有多少宋人惨遭横死?多少辽人死于非命?”

——————语出《天龙八部》萧峰

这段话虽出自于金庸先生的小说,但当时的历史环境确是如此。大战在即,并非像小说中萧峰逼耶律洪基折箭为盟,“终陛下一生,不许辽军一兵一卒越宋辽疆界”那么简单。

赵祯一代明君(一代明君赵祯)(2)

历史上萧峰果有其人。他是大辽国的勇士,随辽道宗耶律洪基南征北战。公元1063年,皇太叔,也就是大辽国的天下兵马大元帅耶律重元谋反,史称滦河之乱。萧峰率兵平叛,耶律重元直被赶到大漠以北,被逼自杀。萧峰因功被封为南院大王。这段历史被金庸也写进了《天龙八部》。但萧峰由带头大哥带回中原,后被汉人乔三槐夫妇抚养,学少林武功,成丐帮帮主,集降龙十八掌,擒龙功,打狗棒等绝世武功于一身,断箭自尽于雁门关等情节都是金大侠杜撰的故事了。真正的辽国萧峰(公元1030—1065年)于公元1065年因病去世,耶律洪基如失臂膀,追封其为辽西郡王。

萧峰既然逼不成耶律洪基,那宋仁宗只有自己想办法了。仁宗登基以后,低调、谦虚,任用贤臣良相,自我节俭、待人宽恕。甚至不喝远方进贡的蛤蜊汤,夜宵忍住不吃羊肉汤,听大臣劝戒,不近女色等。压制奢靡之风,励精图治。由于他的仁德,渐渐的,能人良士都展露头脚,为他和大宋的江山分忧解困。

国有明君,必出贤臣。

赵祯一代明君(一代明君赵祯)(3)

从此,一大批大哥级的名人、重臣陆续登上了历史舞台,一发不可收拾。首先出场的是北宋大词人,婉约派鼻祖——晏殊。他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几乎是写绝了。晏殊十四岁便才华横溢,后来作了仁宗朝的宰相,兵部尚书等职。

晏殊后来推荐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和《醉翁亭记》的作者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范仲淹与韩琦,富弼推行庆历新法,这三人后来都官至宰相之职。尤其这个韩琦做了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的元老。富弼本是太宗年间三次拜相的吕蒙正的家仆,后来又成了晏殊的女婿。

赵祯一代明君(一代明君赵祯)(4)

欧阳修是古文运动的代表,编修《新唐书》和《五代史》。他以翰林学士的身份于公元1057年主持会试。同时录取了二苏兄弟(苏轼、苏辙),四曾兄弟(曾巩、曾布、曾牟、曾阜)。这时三苏之一的苏老泉(苏洵),已凭《六国论》等名动京师的文章在欧阳修的保举下成了秘书省校书郎。欧阳修的另一高门——王安石,已在公元1042年中了进士。欧阳修,三苏,曾巩和王安石便是那唐宋八大家中的六家(其他两人是唐代的韩愈和柳宗元)。说是六家,其实是一家,怪不得欧阳修是文坛领袖呢,苏东坡再牛也晚了一辈啊!

这么多的牛人,集于仁宗一朝,真是星光闪耀啊!可这还远远不够,与富弼同年做宰相的,还有一位牛人。他就是进了小学语文课本里的灌水浮球的主人翁文彦博。文彦博出将入相,历四朝而不倒。于公元1097年寿终,享年91岁高龄。膝下8个儿子,39个孙子,可谓占尽人间天伦。光文彦博的故事写上几页也是写不完的。

赵祯一代明君(一代明君赵祯)(5)

都是牛人也有问题。王安石在仁宗晚年间,授参知政事,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打下了基础。这位质朴、节俭、博学多才的王半山,虽然给我们留下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优美诗句,但当时由于推行新法,可得罪了一大批同门师兄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新法的推行是有进步意义的。受他影响最大的两个人:一个是大文豪苏子瞻,另一个是大儒司马光,其实一个都不好惹。

赵祯一代明君(一代明君赵祯)(6)

先来说司马光。关于他的经典故事,司马光砸缸家喻户晓,足见其从小聪明过人。早期与王安石同期为官,相安无事。到了神宗登基后(公元1067年),启用王安石变法,并授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保守而深受儒家教化,又刚正不阿的司马光极为反对新法。王安石授他副丞相之职,他坚决谢绝。王安石以《答司马谏议书》而力陈变法理由,可司马大哥就是不理解。最后罢朝回乡,从此,15年不问政事。回乡后开始专心主编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资治通鉴》乃宋神宗赐名。“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供统治者借鉴之用。

赵祯一代明君(一代明君赵祯)(7)

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前后共1362年的历史。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人物评价以及民族关系等内容。此书起到了借古警今之作用。《资治通鉴》的价值在中国史学界可谓一字千金,直追史祖司马迁的《史记》和陈寿的《三国志》,就连司马光的助手刘恕和范祖禹都因此书自成一派,名垂青史。直到公元1085年,哲宗即位,废除新法,任司马光为相。可他为相八个月后辞世,卒赠太师。后人把司马光和孔子、孟子并称为儒家三圣。可见司马大人的成就有多高!

赵祯一代明君(一代明君赵祯)(8)

再说苏轼。苏轼因反对新法而被贬官。官越贬越小,并且四处乱窜,在一个地方呆不了一两年。但诗人所到之处倒是留下了不少政绩和墨宝。杭州的苏堤便是他疏浚西湖的产物。在湖北黄冈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他的天赋和他的成就,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的散文,洒脱俊美,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因此,入选唐宋八大家;他的诗句,格律清新,独树一帜,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书法,刚劲有力,自成一体,与米芾、黄庭坚、蔡襄合称苏黄米蔡,宋朝四大家;他的词,开豪放派之先河,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可“大江东去…….”的余音未了,诗人却在从琼州回开封的路上自己先去了。因为王安石的新法,让大文豪终其一生,在政坛上毫无建树。写到这里,顿生怜悯之心。可如果没有王安石,东坡的文学艺术造诣,也许就没那么高深了。

赵祯一代明君(一代明君赵祯)(9)

即使这样,苏东坡还是称赞王安石“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达其言。”

宋仁宗的朝堂上,还有一位铁面无私,名垂千古的人物尚未提及。他就是包拯,包青天。包拯比仁宗大十岁,是个地地道道拥护仁宗的忠臣。做御史中丞时的包拯每每犯颜直谏,唾沫星子直崩仁宗满脸,仁宗还是积极采纳他的建议。在这一点上,仁宗毫不逊色于唐太宗李世民的积极纳谏。在民间流传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主角和配角便是这君臣二人。

宋仁宗拥有这么多的良臣贤相,还能驾驭的那么好,也算难能可贵。可外界的环境却不那么简单。刚登基时,“澶渊之盟”的始作俑者,辽圣宗还健在。光是他那两征高丽,三打大宋的战绩就足够仁宗喝一壶的了。好容易盼了几年,辽圣宗终于死了。没想到他儿子辽兴宗又来了一个重熙增币,让仁宗着实屈辱了一回。可为了老百姓的太平,花点比战争还少得多的钱,倒也划算。因此宋辽两家都比较满意。后来,善丹青的辽兴宗和善飞白的宋仁宗互赠书画,成为美谈。在中国书法史上,仁宗的飞白书和徽宗的瘦金体可以相提并论。如果仁宗和徽宗都不做皇帝,倒是两位极具影响的大书法家。徽宗的工笔在当时已是独步天下。可惜,他们生在帝王家,承载了太多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公元1055年辽道宗耶律洪基即位,仁宗特派欧阳修前去祝贺!(这耶律洪基便是那萧峰的主子)可见宋辽双边的关系搞的确实不错,老百姓可以幸福的生活,免于战火的涂炭。

赵祯一代明君(一代明君赵祯)(10)

按倒了葫芦,竖起了瓢。公元1038年,李元昊自立为王,创立了西夏国。范仲淹推荐大将狄青挂帅出征。同行征西的还有杨家将的后人杨文广。结果大破西夏,西夏称臣纳贡。登上历史舞台的狄青好像不愿意轻易谢幕,东征西讨,大小二十五战皆胜。公元1052年,侬智高在广西、广东拉大旗反宋。狄青、杨文广又征之。公元1053年正月十五,狄青夜袭昆仑关,大捷。因此一役,他登上了中华名将的英雄谱。狄青因脸上有刺青,人称面涅将军。

四下平定以后,宋朝国泰民安,经济繁荣。科学技术空前发展,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项: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都是在仁宗年间完成的。

在这期间,沈括的鸿篇巨制《梦溪笔谈》面世。这本书包罗了军事、科技、天文、数学、地理、航海以及大气等等学科,被英国史学家李约瑟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沈括本人也是仁宗时代的大科学家。

赵祯一代明君(一代明君赵祯)(11)

生活稳定的大宋子民,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茶文化又促进了陶瓷器业的大繁荣。瓷器从烧制工艺上,逐渐形成了五大窑派:官窑、哥窑、汝窑、钧窑、定窑。宋代五大窑系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烧瓷技术的第一座高峰正式形成,到现在几乎都无法逾越。

在教育方面,开辟了世界上最完善的教育系统。四大书院的建立,为宋代乃至以后的中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应天府书院走出了范仲淹这样的大才,并于公元1043年,改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嵩阳书院因曾有司马光、范仲淹、程颢、程颐的讲学而声名大震。白鹿洞书院后来由朱熹重建,繁荣一时。岳麓书院虽然在仁宗时期,名声并不是很响,但在接下来的一千年中,却影响着整个中国。朱熹、张轼、王守仁、王夫之……还有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等大儒都在这里教书讲学!

赵祯一代明君(一代明君赵祯)(12)

在仁宗年间,史无前例的,发行了纸币“官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对政治、经济,金融、贸易的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公元1063年,坐了四十二年皇帝的赵祯,离开了人世。从公元1004年的“澶渊之盟”,到1063年,正好六十年。这六十年间,主要由于仁宗的努力和执政方略,几乎刀兵不起,马放南山,天下大治,歌舞升平。仁宗之死,致“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洛阳焚纸,天日无光。消息传到大辽国,“萧峰”的义兄耶律洪基说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我若生中国,不过与之执鞭持盖一都虞侯耳。”这是他对宋仁宗的认可和最高的评价。谁也不知道,下一位国君会把这种太平盛世维持多久,是否会重开战端。

仁宗一生仁义、谦恭,果然不愧于谥号当中的那个“仁”字。拥范仲淹、司马光那样的政治家于管理;拥富弼、王安石那样的改革家于经济;拥晏殊、包拯那样的御史于直谏;拥狄青、杨文广那样的军事家于战争;拥苏轼、曾巩那样的文学家于文化;拥沈括,毕昇那样的科学家于科学。可谓众星云集,捧一轮明月。可赵祯不骄不躁、守成祖业,不发动战争,让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太平生活。这样的皇帝,难道不是我们所希望的最大的明君吗!

宋仁宗:如果中国选千古一帝的名额只有两个,我会投你一票!那张票我投给谁,尚在考虑之中。

2012年10月19日 晨 5:00

于北京金禅斋 侯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