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南校区校歌(维系不坠的东大精神)(1)

从东北大学南门进入校园,沿着银杏树掩映的英才路前行,可见一座绿意葱茏的小花园。一块光洁的黑色大理石静静地斜卧在花园的路边,上面用隶书镌刻着东北大学校歌。

白山兮高高,黑水兮滔滔;

有此山川之伟大,故生民质朴而雄豪;

地所产者丰且美,俗所习者勤与劳;

愿以此为基础,应世界进化之洪潮。

沐春风时雨之德化,仰光天化日之昭昭。

痛国难之未已,恒愤火之中烧。

长蛇兮荐食,封豕兮喧呶,

灼灼兮其目,霍霍兮其刀,

苟捍卫之不力,奚宰割之能逃?

惟卧薪而尝胆,庶雪耻于一朝。

唯知行合一方为贵,无取乎空论之滔滔,

唯积学养气可致用,无取乎狂热之呼号。

其自迩以行远,其自卑以登高。

爱校、爱乡、爱国、爱人类,期终达于世界大同之目标。

使命如此其重大,能不奋勉乎吾曹,能不奋勉乎吾曹。

上面这段古朴典雅的文字是东北大学第一首校歌的歌词,是东北大学精神内核的完美表达和跨越时代恒久屹立的文化旗帜,展示着这个学校的精神与使命,宣示着东大的立校宗旨和传统,蕴含着东北大学师生的家国情怀。这首校歌始创于1928年,它犹如东北大学的精神图腾,与校徽、校训相得益彰,共同反映了东北大学的爱国主义传统。

中山大学南校区校歌(维系不坠的东大精神)(2)

刘复,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

1928年,东北大学六周年校庆前夕,校长张学良派孙国封赴京邀请诗人、北京大学教授刘复(字半农)、中国现代语言学和音乐学的先驱赵元任共同创作《东北大学校歌》。两位民国时期的大师级人物共同为东北大学谱写了校歌,品位与层次。1929年6月,张学良校长决定,把这首歌作为校歌开始在全校传唱。这首校歌是东北大学的第一首校歌,其歌词与简谱都记载在《东北大学六周年纪念》中。一次,全校师生员工集会,校长张学良登上主席台训话,莘莘学子2000多人服装整洁,列队在操场上倾听。随后,由教育学院的潘美茹指挥,师生员工齐唱这首节奏舒缓、旋律庄严而优美的校歌。师生们歌声嘹亮,表达了广大师生们忧国忧民、反对帝国校、爱乡、爱国、爱人类”、为达世界大同之目标而奋斗的共同心声。

中山大学南校区校歌(维系不坠的东大精神)(3)

赵元任,著名语言学家,作曲家

东北大学校歌具有独特的地域识别内涵。一开篇便标明自己学校的地域区位:“白山兮高高,黑水兮滔滔”。中国历来注重乡土观念,哪怕是普普通通的一座山,一条河,都与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血脉联系,寄托着他们无尽的生活记忆。校歌将东北风物与故土情怀融入其中,激励了学子造福桑梓,报效祖国的决心。这首校歌不仅深情地讴歌了东北的人杰地灵,更毫不隐晦地道出了时人对于日、俄侵略势力进一步掠夺我东北河山的担忧:“痛国难之未已,恒愤火之中烧。长蛇兮荐食,封豕兮喧呶。灼灼兮其目,霍霍兮其刀。苟捍卫之不力,奚宰割之能逃?惟卧薪而尝胆,庶雪耻于一朝。”这首激昂奔放、雄浑豪迈的校歌充分体现了强烈的危机忧患意识和浓厚的反帝爱国热情。面对日本侵华的事实,校歌勉励学生发愤学习,感召他们矢志报国。校歌成为了这一时期东北大学所追求的大学理念的载体,体现了一种超越大学本身、勇于担当历史责任的爱国精神和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

2003年,校庆80周年之际,东北大学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校歌进行综合分析,确定1929年的第一首校歌为东北大学校歌。2004年,学校请名誉教授、著名音乐家吕远先生对校歌进行了改编和浓缩。吕远了解东大的历史与现状,对学校有深厚的感情,经他改编的校歌,在保持原有爱国主义传统的基础上,歌词更加紧凑,节奏更加上口,既保持了原有的词曲风格,又融入了新内容、新旋律。例如,删去了“长蛇兮荐食,封豕兮喧呶,灼灼兮其目,霍霍兮其刀”等与20世纪20年代末期东北地区危机四伏的政治形势相关的歌词,增添了“自强不息”等内容,使校歌爱校、爱国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同时,校歌原速度被改为进行速度,唱起来更加富有激情和时代感,很快在校园内广为传唱。如今,学唱校歌已成为每个东大人的必修课,“使命如此其重大,能不奋勉乎吾曹”时刻激励并感召着每一个东大人。

中山大学南校区校歌(维系不坠的东大精神)(4)

吕远,东北大学名誉教授,著名音乐家

中山大学南校区校歌(维系不坠的东大精神)(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