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传统农业大国,我国的传统文化包含了许多和粮食有关的元素。早在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就常见商王求问“受年”“受禾”等记录。问“受年”“受禾”,其实就是问庄稼收成如何。“禾”“年”与庄稼收成有关系吗?当然有,而且关系大得很。

“禾”字太形象,让人一眼就能认出是成熟了的谷类作物。“年”也很形象,不过却是两个文字的组合意象:禾 人=年。

人背负谷物,简直就是一幅人收割完庄稼、将其搬回家的简笔画!这也正是“年”的本义:年成,谷物成熟,寓意丰收。古代农业生产水平只能做到庄稼一年一熟,因此擅长耕种的周人便以谷物成熟一季为一年。

谷类作物亦称“禾谷类作物”,属于禾本科,主要包括稻子、小麦、大麦、燕麦、黍、稷等,其中很多作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成为中国人的口粮,且在象形文字中得到了细致的描写。比如:

汉字里的故事书籍:藏在汉字里的粮食(1)

考古发现证实,中国在万年以前就已经有人工培育水稻。水稻喜水,主产地在南方。北方则以旱作农业为主,比如黍、粟。

黍、粟有时都被称为小米,让人傻傻分不清。你可以这样简单区分:黍俗称黄米,色泽更黄,而且有黏性,可以用来酿酒,或是做年糕、黏豆包等;至于粟,我们平常喝的小米粥,就是用它熬的。

考古发现,在商周时期的粮食种植遗存中,粟要远多于黍,然而我们的诗词和典故,却似乎对“黍”更情有独钟,比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鸡黍”一词的来历,要从《论语》中找:子路与老师一时失散,被一老者邀至家中,老人杀鸡做黍米饭招待他。但同样是这位老者,批评孔子师徒“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五谷”一词从此为世人所熟知。

对于什么是五谷,古书中说法不一,通常是指稻、黍、稷、麦、豆。(这里的“稷”就是“粟”。)麦子的典型特征是穗有芒。在甲骨文中,主要的麦类作物有两种:你没看错,“来”字原指小麦,“往来”之意纯粹是借用。有学者认为“来”与“麦”不同:“来”指小麦,“麦”指大麦。

汉字里的故事书籍:藏在汉字里的粮食(2)

《诗经·周颂·思文》中有一句诗:贻我来牟,帝命率育。这里的“来”就指小麦,“牟”是大麦,与“麦”的字音很像。整句诗的意思是:天赐给我瑞麦,帝王命令百姓种育。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歌颂周人始祖后稷。

传说后稷生而有灵,刚会爬时,便能种庄稼。后稷被人们尊为谷神、农神,“稷”字也因此有了更神圣的含义:除了代表“粟”,还常被引申为粮食的总称。“稷”与代表土地神的“社”组合在一起,就是“社稷”——国家的代名词。从这个角度讲,爱粮食,就是爱社稷、爱国家的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