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来看本单元的后几篇课文,一起来读更多的爱国故事,了解它们背后的科学与知识。

第13课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你问我答

问:这个作者梁启超是谁呀?

答:梁启超在中国历史上,那可是大名鼎鼎的人物,离我们年代也很近。要说他牛,举两个例子就够了。一,我们现在的口中常说的“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就是他第一个创造出来的。二,他有九个子女,各个都是人中龙凤,我们比较熟悉的被称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的梁思成,就是他的孩子。

语文五年级上册课堂全解第四单元(五上语文第四单元中的科学)(1)

问:他文章里提到的干将,好像是中国古代十大名剑之一,好想穿越回去,看看这名剑长成啥样呀!

答:是的。中国古代的十大名剑,有干将剑、泰阿剑、鱼肠剑、龙泉宝剑等等。由于时间太久远了,很多都已经湮灭于历史中了。但是,有人根据历史资料,仿制出了泰阿剑,它相传是由欧冶子和干将两大铸剑师联手打造的,曾是楚国镇国之宝,长的就是下面这个样子。

语文五年级上册课堂全解第四单元(五上语文第四单元中的科学)(2)

问:文章里的鹰隼是什么动物?

答:它是泛指凶猛的鸟儿,并不是指一种具体的动物。现在多指鹰形目和隼形目的鸟儿,比如鹰、雕、隼、鵟等。如果对动物分类不太清楚,可以看我们的文章从给小龙虾正正“门派”讲到生物分类,视频中有讲解过如何理解分类。

第14课 王英琦《圆明园的毁灭》

#你问我答

问:说圆明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可为什么感觉它都是外国建筑呢?

答:你说的外国的欧式建筑,只是一小部分,但它们都是石质结构,因此还能在圆明园被烧后保留下来,而大部分中国式的木质建筑都已荡然无存。从此以后,反而是这组欧式建筑大量地出现在书籍和文艺作品上,被看成了整个圆明园的代表和替身了。

语文五年级上册课堂全解第四单元(五上语文第四单元中的科学)(3)

第15课 陆颖墨《小岛》

#你问我答

问:这里所说的小岛和我们的海南岛,台湾岛一样吧。

答:不一样。这篇文章的原名是叫做《礁盘》的,而礁盘是指珊瑚和其他生物的碳酸钙骨骼堆积在一起,形成的巨大的珊瑚礁礁体。所以,这里的小岛是珊瑚礁岛,就像下面这个样子。

语文五年级上册课堂全解第四单元(五上语文第四单元中的科学)(4)

问:小岛的周围不就是海水吗?为啥还要运水过来?

答:人体组织中的水分含盐的浓度不超过1%,但海水的平均有3.5%,因此不能直接喝,否则人体会受不了的。我们也看到一些新闻,有些岛屿现在已经使用了填海造陆的方法,获得了更多的陆地,也就能造海水淡化厂了,那么就不需要再从大陆地区运淡水了。

本单元阅读链接内的两首诗

闻一多的《七子之歌》

#你问我答

问:看注释说,这是闻一多对当时中国被列强霸占的七块土地所做的一组诗。除了《澳门》《香港》外,还有《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

答:是的。我们就曾去过威海,在那里的博物馆看到了《七子之歌》中的第四首,威海卫。

语文五年级上册课堂全解第四单元(五上语文第四单元中的科学)(5)

冯亦同的《和平宣言》

#你问我答

问:这个诗歌好好读呀,朗朗上口的感觉!

答:这首诗的作者冯亦同是南京人,他把他对南京的情感,对历史的认识,对和平的展望都倾注其中了。《和平宣言》是以诗歌的形式,参考了《诗经》的韵文体,四字一句的,所以非常好读。这个宣言是要在国家公祭日的仪式来朗读的,因此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得庄重,以此来表达我们对逝去同胞的悼念和对和平的向往。

语文五年级上册课堂全解第四单元(五上语文第四单元中的科学)(6)

语文五年级上册课堂全解第四单元(五上语文第四单元中的科学)(7)

以上就是我们从科学角度对第四单元第二部分的延伸研究与解读,希望对大家辅导孩子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