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林徽因,世人想到的不外乎是她富有灵气的才华、是她清丽姣好的容颜,还有她那一段段长存于岁月之中的传奇经历和扣人心弦的爱情故事。
只要是用心阅读过林徽因作品的人,都不难从林徽因所书写的字里行间中,看出她对这世间的态度,是恬静的,却也是掺杂着惆怅与苍凉的。
可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才造就出她这股子带有韧劲却依旧温婉的性格呢?这大概要从她的童年开始说起。
小妾争气生下4子,把正室母女赶到后院,嫡女名扬天下父亲才后悔。
虽冠为母,却无母责
林徽因出生于浙江杭州,她的祖父曾任清代时期的朝中翰林,她的生父名唤林长民,是著名的思想家与学者,身任高职,其祖籍在福建闽侯,也就是现今被人们称之为“福州”的地方,故她父辈所在的家族一直都是当地颇负名望的氏族。
而林徽因的生母何雪媛,也是当时顶着她外祖父的富商名头,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家小姐,且她是作为林长民的原配去世后,才娶做续弦的第二任妻子,可即便如此,何雪媛嫁给林长民,也还是算作高攀了。
林长民与发妻感情甚笃,可无奈发妻红颜早逝,还未能给他留下一儿半女,在那样一个将“传宗接代”作为世人定义孝道标准的年代,“无子”无疑是一件可以被街坊邻居,甚至是亲戚朋友们放到明面上来议论和诟病的事情。
林长民“无子”,那么作为续弦,且跟他还无任何感情基础的何雪媛,唯一的作用便就是“生子”,好在何雪媛为林长民诞下了一子二女,总算是卸下了压在当时所有女性身上的那副“传宗接代”的重担。
林长民
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何雪媛的两个女儿,其中一个也不幸早夭,唯一的儿子也在一次意外中不慎摔死,无子傍身、相貌平平,且性子娇纵急躁的她,很快就将林长民对其的耐心与宠爱消磨殆尽。
而何雪媛另外一个仅剩的女儿,就是林徽因,原本就算失去了林长民的宠爱,何雪媛也能够仗着自己正室的身份,在林家好好地享受生活,但生活总会时不时地给何雪媛冒出些“意外之喜”。
在林徽因九岁的时候,程桂林这个名字便开始频繁出现在她的耳旁,这个女子虽然只是略通文墨,但是却相貌出色,很快便吸引了父亲的视线,很快便以小妾的身份入驻她与母亲所在的“林宅”里,与她们共同生活。
与何雪媛的无子傍身不同,程桂林很快便为林长民先后孕育了四个儿子,使林长民对她的关注度上升到一个巅峰值,而彻底失去争宠优势的何雪媛,则带着林徽因被排挤到了后院,就算林长民知道她的生活困境,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管不顾。
何雪媛落到此种地步,和她娇纵急躁的性格不无关系,但从小被家人娇养的她,从未意识到是自身的问题,她怨天不公,让她的儿子意外离世;怨妾娇柔,轻易便将她丈夫的心魂勾了去;还怨女不争,比不过程桂林的那几个儿子。
只会怨天尤人的何雪媛在怨气无处可发的时候,只能打骂女儿,将气撒在林徽因的身上,久而久之便让林徽因产生了惧母的情绪,直至后来旁人问起林徽因对其生母的印象时,她是这么评论何雪媛的:“她将我带到了人间地狱”。
由于出生在名门世家,虽然母亲的行为令她的童年蒙上了一层不浅的阴霾,但是从小便受到了世家熏陶的林徽因,在耳濡目染之下,一直都非常地聪明好学,从未将先生布置的功课落下。
一直关注着嫡女动态的林长民,虽然跟何雪媛的关系不冷不热,但是却从未对林徽因的衣食住行上有所克扣,且对她非常地宽和跟体贴,甚至为她请来了最好的家庭教师,扩充她的知识领域,增强她的文学素养。
而这些举动都在潜移默化中为她日后的“才女”之名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作为林家的嫡女,林徽因不仅要学会掌管家事,还得扛起家中的外交重任,尤其是在父亲出国留学或者是外出工作时,她便要负责与父亲的书信沟通,并将书信内容告知家里人,令大家放心。
除此之外,林徽因还得时不时地处理祖父、祖母与母亲之间的口舌矛盾,防止他们的争吵愈演愈烈,闹得家宅不宁,这诸多的压力迫使林徽因的思想快速成熟起来,在她十二岁时,写给父亲的信中所用遣词造句已然是成年人式的沟通技巧了。
经汝一问,许汝一生
1920年,正处在碧玉年华的林徽因随着父亲一同到欧洲游学,并决定在英国定居一年,认识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并向当地的各领域大能学习。
在英国定居期间的生活经历,对林徽因的人生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她的眼界、见识也都在随着她的阅历不断开拓、增长,甚至在伦敦受到了身为女建筑师的房东的影响,萌生出了向建筑艺术献身的志向。
而那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在了林徽因的世界里,他因着与林长民交好的身份,少不得与要林徽因接触和交流。
徐志摩
相处的时间一长,他发现自己对林徽因好像产生了别样的感情,且当时的他已然是为人夫了。
可尽管如此,也阻挡不了徐志摩对林徽因心心相惜、相恨见晚的汹涌感情,他们被彼此的才华、性格所吸引,互通书信,可碍于徐志摩已婚的身份,林徽因始终未曾回应过徐志摩的热烈追求。
时隔一年,林徽因又随父回到了故土,继续在培华女中就读和深造,期间还一直保持着与徐志摩的书信往来,将他当作可以交心的挚友般来对待。
比起仿若昙花一现,拥有浪漫情怀的徐志摩,梁思成却是更早一步地出现在林徽因的时间里,在她还未远赴欧洲之前,在她还是豆蔻之时,他们便相遇了,没想到第二次相遇却是在三年以后。
由于林家与梁家都是处在同一个地区的名门望族,世代相交,故而林梁两家的来往向来密切,而在林徽因回国后,这种密切似乎因为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相识,而变得更加合乎情理起来。
林徽因与梁思成曾探讨过彼此未来的理想,在林徽因说出“我喜欢建筑”这句话时,梁思成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甚至不由自主地开口反诘:“女孩子家怎么能做建筑呢?”
然而到了最后,梁思成却反被林徽因的敏捷才思和开阔的眼界所打动,并在归家之后暗下决心,一是要求娶林徽因,二是要和林徽因一样,把建筑当做事业来对待,和林徽因一同为建筑献身。
之后的日子里,二人频繁相约,并在对彼此日益渐深的了解中,确定了对彼此的心意,门当户对的身份让他们在彼此的长辈那里得到了大力的支持。
在梁思成父亲给他的来信中,还有这么一句话:“我对于你们的婚姻,得意地不得了”,由此可见在长辈的眼中,他们二人是怎样的天作之合。
尽管这是一桩长辈们都满意的婚事,但是在梁思成的心里,林徽因是误入凡尘的九天仙子,是天山上高洁、纯净且遥不可及的雪莲花,林徽因的优秀令他感觉到她对他的爱意是虚无缥缈的,是随时会消散的。
在这样忐忑的心理中,梁思成不禁朝林徽因发问,他说:“有一句话,我只问一句,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
而林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
凭借一己之力,掀起万丈波澜
在林徽因与梁思成订婚之后,梁思成的父亲希望他们两个能够在学业上有一定的成就之后再结婚,并选了一本李诫所著的,名为《营造法式》的关于中国古建筑的书籍,亲手题写了词句后,将该书寄给了二人,意为对他们寄托的在建筑领域可以大展手脚的期望。
1924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完成了在国内的学习,一同远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进修。
可在当时,想要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系报道,一定要先通过人体写生的课程,而这个课程却有一个规定是“不允许女生进入人体写生教室”,这也就隐晦地宣布了建筑系“不收女生”的规定。
无奈之下,林徽因只能先去美术系报道,并选修了建筑学的课程。
同年4月,来自印度的著名诗人泰戈尔来访中国,林徽因同梁思成一起回国,充作陪同及翻译,为表谢意,泰戈尔还赠诗与林徽因。
在诗中,泰戈尔将自己比作蓝天,将林徽因比作了大地,意指他被林徽因过人的才华、出色的外貌所倾倒,不由得对此发出了感慨。
而后两年,林徽因凭借着自己在建筑设计上的天赋,以及在时间的推移中变得炉火纯青的绘图能力,顺利转系,成为了建筑系的一员,打破了宾夕法尼亚大学“不收女生”的隐性规定。
在建筑系进修的期间,林徽因深刻地意识到形成一个关于建立中国古建筑的理论以及保护机制的完整体系是多么的困难。
为此她曾表示,她想带给国人的是一个有关于中西方建筑知识交汇的真实信息,而不是被西方建筑文化所取代的建筑知识,我们只是需要这些建筑原理,来设计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
看着设计越来越有灵气,且在文坛也不断大放异彩的林徽因,作为其父亲的林长民,心里难免对嫡女产生愧疚之情。
只因他认为,如若不是在林徽因幼时,他与其生母何雪媛的关系过于冷冰,导致对她的关爱不足,令她本该无忧的童年蒙上阴霾,那她的生活应该会获得更多的快乐,而不是变得如此早慧和敏感脆弱。
1925年,年仅21岁的林徽因,收到了她的父亲林长民在执行任务时不幸遇难的消息,悲痛之余,她不得不面对现实,重拾心情之后,她将更多的心神投入了学习与构建国家建筑文化发展中去。
1927年,林徽因从宾夕法尼亚大学顺利毕业之后,为了增强自己对建筑设计美感的掌控力,又选择去往耶鲁大学戏剧学院,针对“舞台美术设计”进修了半年,成为了第一位在西方学习舞台美术设计的中国留学生。
1928年,林徽因接受了梁思成的求婚,并于同年3月21日,两人在渥太华的中国总领事馆完成婚礼,他们的结合,被誉为是中国建筑学界最令人钦佩的神仙眷侣。
而他们选择这天结婚的日期,正是《营造法式》这本关于中国古建筑的书籍的作者李诫所立碑刻的日期,其寓意不仅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建筑学家,也是为了完成梁思成那已经故去的父亲,当时赠予他们这本书时,对他们的一个企盼的心愿。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当国外的学习都尘埃落定之后,林徽因与梁思成伉俪回国,并受邀任教于东北大学建筑系,分别担任教授与系主任的职务,成为当时东北大学内新成立的建筑系最早的一批任教老师。
1930年,因为长期的高强度工作,林徽因时常感觉到对工作的力不从心,在一次去医院检查时,不幸被诊断出肺病,为了身体着想,林徽因这才不得不离开当时工作的沈阳,继而回到北平去疗养。
次年,林徽因又受北平中国营造学社之邀,到那去教学,待身体稍微有些好转之后,林徽因赴鲁、豫、冀等各省,实地考察、勘测各地方的古建筑物,独自或与丈夫梁思成合作完成《平郊建筑杂录》、《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等等与古建筑相关的文章与调查结果声明。
不减反增的高强度工作和不断地奔波劳累,使林徽因的肺病再次发作,最终不得不卧床休息,可即使在病床上,她也坚持阅读有关古建筑的书籍,并为自己所要创作的《中国建筑史》一书收集资料,故而常常工作到深夜。
长年累月的工作,让病痛不断地蚕食着林徽因的身体健康,可高度沉浸于工作中的她,对此毫无所觉;
又或许是早早便意识到了自己的身体无法在经此之后冗长的岁月里,继续为古建筑发光发热,故而她才想在自己这段为期不长的生命里,为古建筑燃烧自己的最后一丝光热。
林徽因曾作过一首诗,名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在林徽因的诗中,四月是饱含着热情、梦想与希望的季节,她运用了轻风、云烟、黄昏、细雨等景色的描写,来向世人呈现出一副绝美温婉的四月奇景。
而戏剧性的是,就在1955年4月1日,一直苦苦支撑着的林徽因,终于被病痛彻底击倒了,这是西方的愚人节,却不是老天向林徽因开的一个命运的玩笑,她离开了,乘着四月的轻风、云烟与光月,去到了一个人们称之为“天堂”的幻想世界。
林徽因这一生,自童年起便跌跌撞撞,即便至后来被世人冠上了“一代才女”之名,也无法冲刷掉她内心深处的孤寂、困惑以及迷惘,有人说是她为中国古建筑赋予了魂,却不如说是中国古建筑赐予了她一次新生。
唯有将生命附于古建筑之上,林徽因才能够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她一生都在为“向建筑艺术献身”的志向所努力,不曾辜负她自碧玉年华起便在心中所标立起的那杆旗帜。
得知林徽因逝世的消息,她的挚友金岳霖与邓以哲心怀遗憾地为她献上了一副挽联,其内容为: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而这“四月天”便是对林徽因一生最好的诠释,她来人间这一遭,虽经历苦痛,却依旧以热情善待世人,怀揣着梦想与希望,在这人间绽放盛世芳香,穿透岁月,经久不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