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的七宗罪

文/杜骏飞

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 微博使我们习惯于写简单句,系统思维和逻辑也因此磨灭。

  2. 微博使我们能够随时随地,但大多有口无心。

  3. 微博使我们陷身于信息的密林,却无力俯瞰知识的意义。

  4. 微博使人群分为演员和观众。

  5. 微博使我们热闹但孤独。

  6. 微博令人忙碌,但不见成果。

  7. 微博有广场,却没有路径。

不知道到底是谁在看我的微博(你不知道的微博七宗罪)(1)

图片/网络


背景简析

通常我们所说的微博为新浪微博,据2016年微博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中显示,截止2016年9月30日,微博月活跃人数已达到2.97亿,并且微博的传播影响力正在与日俱增。随之兴起的“网红文化”也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时至今日,微博的影响力已不可小觑,上至各项国家政策,下至各路小道消息,微博都可以即时广泛地传播,甚至在有些时候我们会把微博作为一个搜索引擎,利用微博了解信息。

图片/网络

后来我逐渐学会压缩自己的感情,在140字里组织自己碎片化的感想。即使现在微博已经不限制字数,用户可以随心所欲地分行分段,我仍然极少超出140字。“超过140字的微博不酷,篇幅太长像是自我陶醉”,我一直这样想,“长篇大论谁有空看呢?大概短小精悍才吸引人吧。”不知这算进步还是退化。

起初开通微博是因为身边同学好友都逐渐把社交阵地转移到微博上,我觉得“热闹”一些,也就随大潮转移,后来发现大家的交流其实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多。与诸如QQ日志或新浪博客这类你必须对作者产生兴趣并且“点进去”,才会看到作者完整的文字作品的半开放平台相比,微博上的很多内容不管你愿不愿意看,都会呈现在你眼前。作为“观众”观看了一幕幕并非自己预期的“表演”,当然不会想互动更多,而非“大v”的“群众演员”们则越发感到孤独。

不知道到底是谁在看我的微博(你不知道的微博七宗罪)(2)

图片/网络

“热闹的孤独”可能还源自微博这类媒介带来的人际隔阂。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指出人会利用各种符号作为道具进行自己预设形象的表演,以获得好的预期效果。微博充当的就是用户表演的道具,用户展示的是自己认为“应该展示的自己”,看到的也是别人想要呈现的形象,很可能不是本真的自我。这场“表演”里面,“表演者”未被真正理解,因而感到孤独;“观众”得不到共鸣,也感到孤独。

许多微博用户转发内容都是有格调的微博红人写的哲理故事或是俏皮金句,原创内容大多是精心修过的图片配上一句简单的感叹,显得体面而又有距离感。但什么时候,我们也能有自己哲理故事和金句,而不是动动手指头让他人的观点代表自己的观点呢?

不知道到底是谁在看我的微博(你不知道的微博七宗罪)(3)

图片/网络

微博修饰我们的生活,也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欢乐,但这就够了吗?媒介是人的媒介,微博的“七宗罪”又何尝不是我们自己的罪。是否把思绪寄托在社交平台在我们自己,陷于信息的混沌还是自主寻找知识的奥义在我们自己,做看客还是演员也在我们自己。媒介总有不成熟的地方,愿我们在社交平台高度发达的时代不迷失自己,学会掌控媒介,为更好的自我与社会服务。


感谢收看、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 E N D ---

关于作者:杜骏飞,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微信公众平台:杜课(Dknju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