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嘉陵江畔的夜晚(家园记忆华亭篇)(1)

王一飞手书的《思亲亭记》

寻 迹 追 踪

月是故乡明

韩 冰/文 石瞒芋/图

此次来华亭采风,时有感人之处。是日,来濑溪村,在车上,大家纷纷说起王一飞先生,是大人物,现居台湾。可叹我身为华亭人,对故乡风土人情所知甚少。也是因缘具足,得遇王一飞先生胞弟吴家粦老师,有幸得闻王一飞先生其人其事,感其情深,特记之。

每年的重阳节,于王一飞而言,可谓五味杂陈,俗语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节历来是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节日,可这一天,却是王一飞心头之痛。此日为先生生日,生日意味着母难日。年岁渐长,渐体味到那份伤痛,远在海峡彼岸,无以承侍父母,反增二老思儿愁肠。面前的蛋糕、水果等食物,更是触景生情,一口也咽不下。某个因缘,辗转得知父母尚在人世,自此生日这天,王一飞皆在寺院度过,且“禁食”,听听梵音,清净、圆融,父母恩重如山,祈愿家国双亲得护佑。繁忙公务之余,王一飞有时一个人关在书房,思忆父母,泪湿衣襟,故土家园,关山万里,明月如霜,往事依稀。

王一飞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1949年8月,先生年仅13岁,时读莆田一中初一,因学校放暑假,跟游伴坐货车到泉州洛阳桥、开元寺东西塔游览,不料货车被国军捉伕,身不由己随军眷辗转到高雄。兵荒马乱、举目无亲、流浪街头、露宿公园、车站,经常被警察鞭打追赶。所幸靠他那一份与生俱来的顽强和“生气不如争气”的毅力,当报童、做小工。老天不负有心人,王一飞通过自学考取警察学校,从而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从普通警员一步一步到“厅长”,是宝岛历史上唯一一位从一杠一星逐级升至三杠四星的警察。幼年失学、以自修进警校,至局长时,攻修硕士、博士,个中艰辛,恐只有先生自己了知。

随笔嘉陵江畔的夜晚(家园记忆华亭篇)(2)

其胞弟吴家粦向采风团成员介绍王一飞经历

世人但见荣耀的光环,而诸多酸甜苦辣,一言难尽。王一飞心头有道最深的伤痕,那是对远在大陆的双亲和兄弟姐妹的思念。儿时嬉戏木兰溪,打水漂,游泳,岸边龙眼树,父亲徒步去沿海挑担,母亲亲切的叫唤;端午节的艾香及黄蛋,年节兄弟分吃米糕,过年时母亲亲手做的红团;和哥哥妹妹的顽皮打闹,好了又哭哭了又好,还有那咿呀学语的小不点弟弟;三月三看出游,村里的社戏,村后的三紫山,甘蔗甜蚕豆香……故乡一幕一幕,如电影画面,浮上脑际。成年之后,更痛惜父母的那一份痛,先生深知,自己走失的那一天起,父母从起初的惊慌失措,至后来的长吁短叹,一天一天是如何的难熬。母亲时常望着天上的飞机,路上的汽车,期盼自己的儿子能回家,望断天涯路,可堪慈母青丝成白发。

1993年父亲百龄逝去不久,慈母亦在盼儿见面的苦苦思念中,以九十岁高寿相继往生。王一飞因职务缠身,身不由己,未能回家见父母最后一面。由其妻率三个儿子返乡奔丧,但子欲养而亲不在,成为先生一生最大的憾事。此后经年,方回老家,听得胞弟家粦说,母亲临终时,仍唤自己乳名“家声”,彼时,事过境迁,兄弟二人,相对饮泣。古语言报答父母恩有四重,“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王一飞熟读诗书,重孝道明事理,父母亦以先生为荣,奈何不得侍奉父母身心,终是为人子之大恸。正像他自己在思亲亭碑文中所说的“悲天伦欢聚己无期,痛咫尺奔丧而不得;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待”,诚如先生所书“四十年离散半生如梦,千万里思亲一日成空”。为人子者,午夜梦回,情何以堪?行笔至此,想起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随笔嘉陵江畔的夜晚(家园记忆华亭篇)(3)

王一飞父母墓园

我们来看王一飞父母墓园,但见此地优雅别致,绿树成阴,花木飘香。听说当年父母危危垂老时,先生吩咐家人修葺灵寝,特地交代“生不能承欢膝下,离世后也要陪伴父母”,在父母墓道旁留有他夫妇的穴位。墓园旁立有国民党前后几任主席连战、马英九、吴伯雄及其他高官的挽联石碑,以及先生亲自撰写的《思亲亭记》碑文。

随笔嘉陵江畔的夜晚(家园记忆华亭篇)(4)

挽联石碑

随笔嘉陵江畔的夜晚(家园记忆华亭篇)(5)

《思亲亭记》碑文

王一飞在台湾从警四十多年,坚持无私无我、无贪无畏,无怨无悔,惕励自我,倡导以最佳的品质服务民众,再造警察形象。随着职务升迁,每到一个单位,母亲节必定举行活动,感恩母亲,给模范母亲发奖。王一飞的孝心众人皆知,由此还发生一些趣闻,有一回下属以母病为由请假,先生当日派人去慰问,见其母在家安然言笑,说儿子去外国旅游了。下属回单位,心下揣揣。先生笑言,你这么孝顺,每月从工资里扣1万元(台币),寄给母亲,以表孝心。王一飞以智慧和慈悲,处理事务,令人钦服,由此皆大欢喜,行孝成为先生所领导过的单位的一种习惯。另有一事,先生当报童时,帮病重的报友连夜送报,当时骑自行车夜间要亮灯,因车子太破除了铃不响哪儿都响,更别说亮灯了,而被拦住,第一天跑掉,第二天又被查获,被扣车处罚,苦了好多天……因缘际会,多年后,王一飞当分局长,一位中年警员来报到,王一飞觉得眼熟,经回忆,忆及旧情。当得知他是因母亲年迈生病申请调回,先生感其孝心,特安排他到离家最近的一个警所,只要过了浮洲桥就可以到家,后两人成为了忘年交。王一飞先生宽怀待人,以德报怨,侠骨柔肠,得人敬重。

随笔嘉陵江畔的夜晚(家园记忆华亭篇)(6)

王一飞从台湾警政厅长离任后,担任“台北莆仙同乡会理事长”,他热心会务,重视邦谊,倡导乡人见贤思齐,崇尚孝道,致力弘扬莆仙传统美德,促进莆台交流。先生粗茶淡饭,生活素朴,为人慷概,乐为家乡的学校、老人会等公益事业捐资。多次受到中央、省、市领导接见,经常赴内地讲学,促进两岸学术交流,被莆田市人民着授予“荣誉市民”称号。

随笔嘉陵江畔的夜晚(家园记忆华亭篇)(7)

手书《思亲亭记》

我们和家粦老师边走边谈,来他家拍摄王一飞先生的《思亲亭记》书法。先生熟读史书,书文俱佳,可谓全才。其夫人素喜丹青,擅长花鸟。家学渊源,书香之家,夫唱妇随,儿孙满堂,其乐融融。

每年清明节,王一飞偕同家人回乡,在家时日长时达二十来天,先生每天都到父母墓前,献几支花,几个水果糕点,倾诉衷肠,父母在天之灵,想必亦感知儿子“家声”这一份殷殷孝心。先生和星云法师相交亦深,大和尚曾送先生几幅字,乡人来看望,一一赠予,有缘者备感荣幸。

正如龙应台所书——所有的颠沛流离,最后都由大江走向大海,所有的生离死别,都发生在某一个码头——上了船,就是一生。从1949年开始,带着不同伤痛的一群人,在这个小岛上共同生活了六十年。六十年来,我们从来没有机会停下脚步,问问对方,你痛在什么地方? ——这道窄窄的海峡,隔断了多少游子的思乡梦。先生每每回乡,看不尽家乡的一山一水—草一木,装故乡在心里,背行囊于彼岸。站在妈祖像前,眺望大海,眺望台湾,唯愿他乡和故乡,共一轮明月,共饮一江水,时时不离散,世世永相亲。

来源:今日城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