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多尔衮为何扶持福临,最广为流传的一个说法就是,多尔衮与其母孝庄有私情,所以多尔衮为了爱情,宁愿放弃皇位,选择扶持福临登基。这也让多尔衮在许多人心中,树立起一个深情重义的形象。

但笔者只想说,如果至今你仍然这样认为,那么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多尔衮之所以选择扶持他人,正是因为他自己在当时的局势下,是无法顺利登基的。至于他会扶持福临,确实与其母孝庄有关,但不是大家想的那样。

多尔衮废了福临(多尔衮为何扶持福临)(1)

皇太极驾崩后,没有留下遗诏,他一共有十一个儿子,由于中宫皇后哲哲有女无子,所以皇太极没有嫡子。在这种情况下,其长子豪格的优势最大,同时弟弟多尔衮也有实力一争。

多尔衮与豪格虽是叔侄关系,但多尔衮甚至还比侄儿豪格小3岁。两人都军功显赫,不仅自己手中握有部分势力,还得到八旗其余部分势力支持,所以一时间二人争得不可开交。

我们先来看看双方背后的势力支持,首先是豪格这边,他本人掌管的是正蓝旗,由于他是皇太极长子,所以由皇太极亲自统领的两黄旗,也是支持他的。

另外掌管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努尔哈赤之侄),也是倾向于拥立豪格的。还有执掌两红旗的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嫡次子),也认为豪格是“帝之长子,当承大统”。

多尔衮废了福临(多尔衮为何扶持福临)(2)

至于多尔衮的背后,则主要是两白旗的支持,他的同母兄弟阿济格和多铎,自己也会助其一臂之力。而在另外几旗当中,也有部分选择拥立他。因此双方都不敢轻举妄动,也都知道对方不会主动妥协。

所以说,多尔衮并没有绝对优势,也就根本不存在他主动放弃皇位一说,因为他自己都知道,如果强行继位并没有十分的把握。豪格也知道多尔衮不会服他,就算真的打起来,也不能说就是稳赢。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才都不得不妥协,最终协商决定,共同拥立皇太极其他儿子继位。因此并不像大家所认为的那样,多尔衮拥有绝对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他主动放弃皇位,这明显是不可能的,那你把其余势力放在哪里?

多尔衮废了福临(多尔衮为何扶持福临)(3)

接着我们再来说说,就算豪格无法继承皇位,那么皇太极还有诸多儿子,为何最终就选中了皇九子福临。正如前面所说,选福临也不是多尔衮一人可以决定的,是大家商议之后的结果。而之所以选福临,与其母的身份和地位是分不开的。

都知道皇太极的后宫中,有著名的“崇德五宫”。她们的排位先后是:中宫皇后哲哲、宸妃海兰珠、贵妃娜木钟、淑妃巴特玛·璪、庄妃布木布泰。这五位妃子皆姓博尔济吉特,不过并非出自同一族。

自努尔哈赤起,满蒙就开始联姻,其中科尔沁部是蒙古最为尊贵和富庶的一支。在皇太极的崇德五宫中,皇后哲哲、宸妃海兰珠以及庄妃布木布泰三人,都是来自科尔沁部的,而且皇后还是宸妃与庄妃的姑姑。

至于贵妃娜木钟和淑妃巴特玛·璪,则是来自阿霸亥部,这二人原本是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的妻妾,由于皇太极收服林丹汗统治的部落,她们才被收入皇太极后宫。也就是说,阿霸亥部的势力和地位都比不上科尔沁部。

多尔衮废了福临(多尔衮为何扶持福临)(4)

皇太极一共十一个儿子,其中三个幼殇,除去长子豪格,就还剩下七个。这时候要拥立谁登基,就要看他们生母背后的势力了。如果从这方面考虑,那么七位皇子一下就只剩下两位,最具有竞争力了。

一个是庄妃所生的皇九子福临,另一个就是贵妃所生的皇十一子博穆博果尔。但是刚刚已经说过了,科尔沁部的势力和地位都高于阿霸亥部,因此庄妃之子福临,自然就比贵妃之子更值得拥立。

这就是笔者一直说的,多尔衮之所以选中福临,确实与其母有关。不过现在看来,并非因为什么二人有私情,而是与背后的蒙古势力紧密联系。在有记载的多尔衮七位福晋中,就有四位是来自科尔沁部的,说明多尔衮本身,就与科尔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另外笔者也解释了,要拥立谁为新君,也不是多尔衮一人能够决定的。其他人必定也要考虑这一点,所以都会认为福临比博穆博果尔更为合适。

多尔衮废了福临(多尔衮为何扶持福临)(5)

不过这两位皇子都还年幼,不管谁是新君,都必须有人辅政。因此众人商议后,决定让济尔哈朗与多尔衮共同辅政,实际也是为了让他们相互制衡。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这一切并非多尔衮一人可以说了算的。

所以说,不管多尔衮与孝庄的私情传得多么沸沸扬扬,但只要根据实际情况一想,就知道多尔衮因私情放弃皇位,所以拥立福临登基是经不住推敲的。多尔衮的确势力强大,也可以轻易做到以皇叔的身份辅政,但还没有到他一个人可以为所欲为的时候。

多尔衮废了福临(多尔衮为何扶持福临)(6)

当然,如果皇八子还在世的话,问题就容易解决多了。皇八子除了有与福临相同的母族背景之外,还子凭母贵,因为他是皇太极最宠爱的宸妃所生。皇八子出生后,皇太极颁发了大清朝第一道大赦令,犹如嫡子待遇。

只可惜,皇八子还没来得及取名,便夭折了。也就是说,如果他还在的话,综合各方面来说,是比福临更具有优势的。

(参考文献《清史稿》《清实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