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人的一生就“生老病死”这四个字,人都会变老,但如果当你老了,却发现由于技术的进步,你出门处处受限,很多事都干不了了,去医院看病得用手机预约,你不会。买东西交钱,说不收现金了,可你又不会手机支付。疫情之下,走到哪儿都看健康码,可你自己虽然健康,但真不知道码怎么弄,于是寸步难行,这种局面放谁身上也不会很舒服。
本周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从七个场景提出了20多条具体措施,帮助老年人在智能化时代好好生活,这是个怎样的方案?发出了怎样的警示?《新闻周刊》本周视点关注:智能不是只能。
时代智能化,却成了他们的“老大难”
11月23日本周一,早上9点左右,在湖北秭归,一名老人带着现金,冒着雨,来到社区居民医保签约服务窗口,想要办理医保。就在这时,身边传来工作人员说着“拒收现金”的声音。事发后,当地政府在情况通报中提到,“已上门为老人办理了居民医保”,“相关调查还在进行”。
而就在三天前,湖北广水也发生了让人揪心的一幕。94岁的老人,在儿子儿媳的陪同下,来到离家300多米的农行网点,办理激活社保卡功能的业务。画面里,老人被儿子环腰抱起,蜷着腿,撑在白色的机器上,艰难地完成了人脸识别。面对着需要人脸识别的冰凉机器,以及“不收现金”的冰冷规则,两件事一出,便双双登上了热搜。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 杜鹏:
这两件事情反映的不仅仅是对老人造成了这样一种不便利,它也提醒我们,在智能化时代到来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尊重老人的权利、满足老人的需求,怎么去解决老年人不适应的问题。
如今,像这样可以供人自助办理业务的机器,在社保局、银行、医院等各类场景下越发普及。即便流程相对简单,但也会让很多不会操作的老年人有些犯难。比起站在机器前束手无策的尴尬,很多老人更愿意寻找和业务员面对面办理业务的踏实感。
昆明市西山区永昌街道办事处 永兴路社区书记 杨菊芬:
我们是老年型社区,需要来认证办理各种业务的老年人还是挺多的,碰到的困难就是对手机的智能操作不熟悉,教了一遍不一会儿又忘掉,可能下次来了又不会操作了,就由我们社区工作人员来耐心讲解教他们使用,还不会的、没有智能手机的就通过人工办理。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已达到近2.54亿人,其中接触过网络的老人,却只有6056万人。要让老年人群体共享智慧生活的便利,不再被扫码、刷脸、手机支付等技术手段变得寸步难行,成为社会各界需要关注的问题。就在11月24日本周二,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围绕老年人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日常生活的高频事项,提出了具体措施和目标。其中包括,政务服务平台要能够有授权代理、亲友代办等功能,让老年人办事方便,少跑腿。同时,还要在实体办事大厅配备引导人员,设置接待窗口,优先接待老年人。
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 赵辰昕:
这个《实施方案》的核心是要求在涉及民生的领域,在使用智能技术的同时,传统的方式还是要保留的。
如今,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已然成为发展方向,但传统的线下服务,仍然在满足各类社会群体需求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消除老年数字鸿沟的问题上,正是需要“线上”“线下”这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稳,走得好。
医院更智慧,老年人也要更舒心
白岩松:
对于老年人来说,有些需求就变得更多和更紧迫,比如去医院看病,当然,医院也进入到智能化时代,自助挂号、手机预约挂号、自助缴费等遍地开花,甚至有的地方都取消了人工窗口,这就形成了一种障碍,年轻人会使用,但不像老年人去医院那么多,老年人经常要去医院,可挂个号都要在网上抢,老人一点招都没有,旧病没去又添心病,这该怎么办?
所有年龄群都建议预约挂号,个别75岁以上者可窗口挂当天号。自去年6月开诊的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是目前北京城市副中心唯一的三甲综合医院,设有上百台自助设备,已实现全流程自助服务,如此一来网上预约挂号取号等却难住了不少老人,即便是在四楼的只接收老年人的老年综合门诊,也需要预约,进一次医院对于老人来说犹如升级打怪。
胡宝荣今年65岁,是在医院周边招募的志愿者。在她两年的志愿活动中,帮助最多的就是与她年纪相仿的老年人。对于老人们的苦衷,她感同身受。
即便是智能机,有的老人也没有开通网络套餐无法在线支付,急坏了的老人会把情绪撒到胡宝荣身上,她既伤心又不能发火,而一句谢谢就能让她重拾志愿的初衷。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 张忠涛:
我觉得最大的难点和痛点就是一些医院日益增加的这些智慧元素,而老人操作起来有困难,我们在医院每天都预留了一些号源,也跟周围的社区建立了这种联动机制,老年人其实可以在社区医院就挂到友谊医院的号。我们当然要考虑通过一些高科技手段的应用提高效率,但是同时也要关心关爱这些老年人的就医公平,效率和公平性应该充分都得到尊重和考虑。
“有码畅通无阻,无码寸步难行”,对于无手机或使用非智能手机的老人来说,健康码是他们在当下就诊的拦路虎,通常医院会让他们使用纸质流行病调查表填写个人信息,而这家医院将科技安插在医保卡或身份证中。
上海市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许朝晖:
我们想的是怎么样让它更“傻瓜化”,人机交互、人机对话更容易,我们服务行业所采取的这么一些信息化的手段,虽然不能包打天下,但是出发点还是为了让老百姓更方便,当中有一些做法还不够人性化的,我们要自省。
如果说,自助服务等对应解决的是老人的数字鸿沟,而如何在崭新的院区进行适老化改造,对应解决的则是成功进到医院后老人友好的感官体验。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门诊部副主任 郭欣:
我们特意设置了老年人专用窗口,它的柜台比别的柜台要低了30到40公分,方便站立不方便或者坐轮椅的老年患者,在这里的老年人可以单独进行所有财务的手续办理。
针对老人玩不转的网络,友谊医院通州院区设置老年专属窗口,保留志愿者人工服务,传统咨询台更是分设专项,承担起超六成的老人咨询。从2018年开始,北京推行老年友善医院制度,通过建立老年人绿色通道、老年患者用药咨询窗口等措施,提高老人就医体验。本周四,该院通过了老年友善的评审。
智能化生活,“等一等”老年人的步伐
白岩松:
技术的进步谁都拦不住,但技术进步得太快,就要多开出几条路来,让跟不上的人也有路可走。很多人说科技必然发展,老年人你有时间为啥不学?事情真没那么简单,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在1748份有效问卷中,尽管大多数老年人都想学习智能手机,但仅有41.4%的老年人掌握了手机拍照,近半数老年人无法掌握手机支付,超过七成的老年人无法独立操作健康码。那好,科技可不可以再进步到傻瓜一点的地步?也能适应老年人,或者有更有效的方式帮到老年人去学。
本周五下午,在北京市海淀区的邮科社区的活动室里,一场在大学生志愿者和老年人之间展开的手机培训课正在进行。由于这是志愿者们第一次走进这个社区,一切都得从最基本的知识讲起,从字体大小的设置,到微信的基本操作,再到跟晚辈们聊天发送的表情到底是什么含义。
不少老人带上了笔记本,一点点地记录下讲课的内容,方便忘记时按照笔记反复练习。而到了和大学生一对一的咨询环节,老人们心中的难题终于有了解答的机会。
健康码怎么总失效?手机太卡了怎么清理?微信收藏的文章去哪了?而要说老人们咨询最多的问题,还是手机支付怎么用。对76岁的夏奶奶来说,手机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工具,她只有在小超市买菜时才会用到手机,但是几乎每次她都没法独立地扫对二维码。夏奶奶的子女都在北京,但都没跟她一起居住,她在小区里过着独居的生活。
△在培训结束后,夏奶奶去超市购物检验学习成果。然而,最终夏奶奶还是没能成功扫码。
看不清、听不清、记不住,是像夏奶奶这样的老年人在使用智能手机时常遇到的问题,有时候反复练习也很难掌握越发智能的手机新操作。在常年服务老年群体的志愿者们看来,面对在“数字鸿沟”面前“步履蹒跚”的老年人,我们的思路也该调整,能不能不要总让老年人去适应新科技,能让新科技去适应老年人吗?
夕阳再晨公益组织联合创始人 何绍森:
一是老人学,二是社会等,但这种等的话,不是说停下来等的一个过程,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更加考虑怎么优化,比如说一些APP的使用,推出这种关怀模式、老年模式,把它一些功能变得更加简单一点,更加方便老人使用。
白岩松:
到去年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了2.5亿,占到总人口的18.1%,而再过几年,全国老年人口就将突破三亿人,这个庞大的数字也在告诉我们,为老年人消除技术鸿沟该是一件多么迫切和必要的事情。同时今天的年轻人也会变老,正可谓:青年莫笑白头翁,花开花落几日红。而技术同样会快速地进步,等到你老了,跟不上又该怎么办?所以帮助今天的老人也是在帮助明天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