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渔夫·趣说方言○

烧卖与沙琪玛一样,只是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不能从汉字字面理解其含义。

武汉南湖烧梅(武汉称烧梅外地叫烧卖)(1)

武汉南湖烧梅(武汉称烧梅外地叫烧卖)(2)

一、烧梅叫法,雅了许多

这是个各地都有的小吃,武汉称为烧梅,全国其他地方多通称为烧卖或烧麦。

这种美食,包子不像包子,饺子不像饺子。包子不开口,烧梅开口。包子“包装”很厚,而烧梅是用很薄的面皮包馅。

热干面是武汉本地独创,但烧梅不是。烧梅起源于北方。武汉烧梅制作时,顶上要束捏成褶花状,真有点像含花蕊的梅花,所以武汉人把烧卖改为烧梅。这一字之改改得好!雅了许多。另外,烧梅与烧卖,发音相近。武汉话二声多,梅字是二声。

烧卖各个地方风味不一样,如安徽有鸭油烧卖,杭州有牛肉烧卖,山东有羊肉烧卖,广州有鲜虾烧卖等,都各具地方特色。

烧梅虽不是武汉独创,但武汉做法有创新,形成“重油烧梅”品牌:用糯米、肉末、香菇作为主料,猪油、黑胡椒调味,吃起来绵软香滑,还有点点辣味。

武汉烧梅上部开口,馅儿露出。但全国有的地方,烧卖顶部不露出馅。

武汉南湖烧梅(武汉称烧梅外地叫烧卖)(3)

武汉南湖烧梅(武汉称烧梅外地叫烧卖)(4)

二、烧卖来由,多种说法

湖广渔夫重点说下“烧卖”这个食品与名称来历。

关于烧卖来由,网上有多种说法,但细分析大多不靠谱。

“捎卖说”。烧卖是“捎卖”,即“捎带着卖”。明末清初时,某地有哥俩儿以卖包子为生,后来哥哥娶了媳妇,嫂嫂要求分家,包子店归哥嫂,弟弟在店里为哥嫂打工。弟弟娶媳妇成家需要钱,就做了些薄皮开口的“包子”,捎带着卖,收入分开。于是这种开口包子就有了“捎卖”名称。

渔夫认为,这故事不合情,名称取法也不合理,纯属为了解释“烧卖”词义编写的。

“捎卖说”还有一个版本。早年的烧卖都在茶馆出售。食客一边品茶,一边就着吃热腾腾的烧卖,故烧麦又称“捎卖”——“捎带着卖”。

“稍美说”。稍 shāo ,有略微之义,还有末梢之义。因为烧卖像石榴状,顶部边梢皱折如花,故又称之为“稍美”。

此说也明显牵强。

“稍麦说”。据专家考证,最早记载烧卖这一食品的史料是十四世纪(元代)高丽(今朝鲜)出版的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说元大都(今北京)有一种售卖食品“素酸馅稍麦”,并注说“以麦面做成薄片,包肉,蒸熟,与汤食之,方言谓之稍麦”“以面作皮,以肉为馅,当顶作为花蕊……”从这个说明看,稍麦就是烧卖。有人解释,这种食品是以麦面做的,当顶撮细似线稍系,故曰稍麦。但渔夫认为,汉语里食品取名不会把面粉(麦面)称为“麦”,正如不会把米饭(稻米)称为“稻(谷)”。但《朴通事》记载,为烧卖起源于古代蒙古地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旁证。

武汉南湖烧梅(武汉称烧梅外地叫烧卖)(5)

“纱帽说”。《嘉定县续志》:“纱帽以面为之,边薄底厚,实以肉馅,蒸熟即食最佳。因形如纱帽,故名。”此地方方言说法不足为信。

三、烧卖与沙琪玛一样,只是音译

渔夫认为,可靠的说法是,“烧卖”这种食品起源于古代内蒙古等中北亚草原地区,“稍麦”或“烧卖”是音译。既然是音译,你用汉字来理解就错了。正如来自满族的食品“沙琪玛”,也是音译,也写作“萨其马”“沙其马”。是满语“sacima”的音译。你能按汉字理解其含义吗?

沙琪玛,满语里含义是“糖缠”。糖缠,还真把这一食品主要特点说出来了。沙琪玛是用白面加芝麻油炸后,拌上糖稀制成,是一种很甜的糕点小吃。

1644年清朝入关后,沙琪玛被满族人从东北带入了北京。

武汉有种糕点,叫琪玛酥,也写为其马酥,仿照北京沙琪玛做成,即武汉版沙琪玛。北方沙琪玛绵软,武汉琪玛酥硬脆。

武汉南湖烧梅(武汉称烧梅外地叫烧卖)(6)

武汉南湖烧梅(武汉称烧梅外地叫烧卖)(7)

三、烧卖在蒙古语中的含义

扯远了。接着说烧卖。

烧卖这种食品大概率是起源于内蒙古地区,在元朝传入北京、传入中原。在明清小说中,就有烧卖。《金瓶梅》里出现有“桃花烧卖”食品名称。《儒林外史》第十回:“席上上了两盘点心,一盘猪肉心的烧卖,一盘鹅油白糖蒸的饺儿。”

既然这种食品来自内蒙古,名称是蒙古语音译也顺理成章。

烧卖在蒙古语族里对应词汇“suumai”,在突厥语族里对应词汇“shirme”。蒙古语族与突厥语族比较接近。

突厥语族“shirme”意为口袋、皮囊,蒙古语族“suumai”指没有冷却的点心,均把烧卖食品主要特点提示出来了。烧卖的确是把肉馅包进面制皮囊里。北方草原缺乏燃料,难得吃上热食,而必须热吃的小吃显得很珍贵。

至于稍麦、烧卖、烧梅、烧麦等叫法,均是同音字表述,正如“沙琪玛”也写为“萨其马”。

还有网络词语“粉丝”,你要按字面理解,无法与“追星族”含义联系上。原来“粉丝”只是英语相关词语fans的音译。fans在英语里是“迷、 狂热者”含义。

(本文配图来自网络)

点关注,看湖广渔夫趣说杂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