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味相投”这个现在有贬义色彩的成语,语出于《吕氏春秋》中《臭味相投》这篇文章。如果您看过原文,发现文章的描述其实是比较中性的,只是描述了一个事实,与“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这样的成语类似。原文如下: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识,无能与居者,自苦而居海上。海上有人说起臭者,昼夜随之而弗能去。

古人怎么表达打道回府(臭味相投与送匾奇谈)(1)

嗜臭是很多人的一种癖好。比如很多人喜欢吃的臭豆腐,据说闻起来臭吃起来香。

该文很短。意思说的很清楚。没有任何评论和见解。可能这个人身上有狐臭,当时估计也没有很好的方法进行治疗,臭味从他身上散发出来,令人作呕。就连他的父母、兄弟、妻妾、朋友等也对他避之不及,大家想想谁愿意和一个身上散发恶臭味道的人在一起玩耍呢?这个人啊,当然自己也是非常苦恼的,可是无奈啊,没办法啊,最后打包了一些行李,索性搬到远离人群的海边去居住了。茫茫大海,潮起潮落,过了一些日子,居然有一个喜欢臭味的人听说了,前来与他一起生活,无论白天还是夜晚,跟着他一起捕鱼、聊天、吃饭,两个人还成为很好的朋友。

古人怎么表达打道回府(臭味相投与送匾奇谈)(2)

臭鳜鱼也是一些美食爱好者的美味。不过也有很多人适应不了。

在《左传·襄公八年》中关于“臭味相投"的用词就提升到了一定高度了:“今譬(pi)于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这里的臭味是指气味而已,并不是说味道臭。春秋鲁襄公时,晋国准备出兵攻打郑国。晋国的范宣子作为鲁国客卿,在参与鲁国襄公的宴会上,作了一首隐喻的诗,暗示鲁国出兵帮助晋国。此时鲁国的官员季武子说了上面的话,他是以草木比喻晋国和鲁国好比同一棵树,晋国是花和果实,而鲁国就是花和果实散发出的气味,暗示两国关系紧密,鲁国出兵帮助晋国理所当然。古人说话真是拐弯抹角啊,说一件事,还要有脑筋急转弯的思维才能听懂。

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争先》也用了“臭味相投”:“这二位官人为官也都清正,因此臭味相投。”其实。这里的臭味,指的是香气,味道而已,也不是臭的意思。

原来的臭味相投中的臭字是读作xiu的,演变到当代,把本来味道的意思淡化了,大多从字面上来理解为臭味,贬义的意味就很深了。当代人感觉气味相投、趣味相投的用词似乎就中性了一些,如果使用臭味相投,肯定就带有贬义的态度了。

古人怎么表达打道回府(臭味相投与送匾奇谈)(3)

清末吴研人的《俏皮话》里很多故事都是冷幽默。

另一篇故事呢,出自《俏皮话》。题目是《送匾奇谈》,文言这里就不赘述了,只说白话,意思呢和“臭味相投”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似乎更加有趣,读来不禁捧腹,令人莞尔。古人的冷幽默还真是炉火纯青。其实呢,如果读者有心,会发现在当代很多相声里都借鉴了这个包袱的精髓。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位悬壶乡里的庸医,在医术上是渣渣的不堪啊,凡是有病去就医的,一经他手就被治死。可是呢,不知道庸医如此手段的人,仍然去他那里求医问药,如此一来,送掉性命的人自然越来越多。不过这一日,突然诊所外面响起吹吹打打的鼓乐之声,有人送来一块匾来感激他的医术,和现在咱们感谢送锦旗一个意思。庸医自从行医以来,大部分遇到的都是追究责任的患者家属,这一次,懵头懵脑的得到感谢的匾额,虽然心里几分狐疑,还是荣幸的把匾挂了起来。周围一些知道庸医底细的乡邻纷纷怀疑和惊讶,窃窃私语的议论此事。总是有好事的人,非要弄明白是哪个脑袋被驴踢的家伙送的匾。很快,消息就打听出来了,原来送给庸医感激匾额的是一家棺材铺。好事者与棺材铺老板闲聊,“是医生治好了你的病吗?怎么送给他匾呢?”这个棺材铺老板回答道:“没有,我们这里没人生病。我们是感谢医生啊,原来我们店的生意一向冷清,自从这位医生来此行医之后,生意火爆很多啊,所以送一块匾去感谢人家,咱不能忘了人家的好处啊。”

哈哈,庸医治死了人,居然成全了棺材铺,庸医算不算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