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提升的一个重要驱动力,就是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持续探索,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科学理论体系、技术方法和实践经验。比如遥远的星空、脚下的大地、深邃的海洋,随着时间的推移,都留下了越来越多的人类探索的足迹。而伴随着一次次的探索,很多未解之谜也随之揭开,人类从中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于宇宙、关于地球、关于自然以及包括人类本身在内的各种知识,这或许就是科学家们、探险家们乐此不疲地开展探索活动的乐趣吧。今天说的这个事,就与人类对自然的探索有关。

沙漠洞穴里的奇特生物(一处500多万年前与世隔绝的洞穴)(1)

500多万年前与世隔绝的洞穴

1986年,一个施工队在罗马尼亚东南部、距离黑海大约2公里的区域开展探测工作时,意外发现了一处“隐蔽”的洞穴。当时发现的时候,这个洞穴似乎在漫长的岁月中并没有受到人类的“打扰”,没有人类进去过或者开发过的痕迹。出于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施工队一些人员便进入到了这个洞穴内部。

沙漠洞穴里的奇特生物(一处500多万年前与世隔绝的洞穴)(2)

结果发现,这个洞的构造比较特殊,拥有着长达20多米的狭长坑道,穿过这个通道后豁然开朗,呈现在面前的是一个非常宽阔的洞穴,洞穴底部有一个小型的湖泊,这里便是整个洞穴最深处的情景。之所以会有小湖泊,原因就是洞穴的四周会不断涌出地热泉,泉水汇集起来便形成了小型的湖泊,而且泉水会释放出臭鸡蛋一样的难闻味道。

沙漠洞穴里的奇特生物(一处500多万年前与世隔绝的洞穴)(3)

同时,施工队还在洞穴中发现了一些小型动物的踪影,比如蜗牛、蝎子等,颜色与外貌都与地面上的有很大的差别。由于洞内的空气“污浊”,氧气含量不足,没多久施工队就被迫离开了这里。

前不久,由若干专家组成的科学团队,又再次来到这个神秘的洞穴内部,重点对其中的生态系统进行考察。经现场检测分析,洞穴的形成时间大约在550万年以前,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洞穴内壁中不断渗出的热泉水,不断腐蚀着洞壁岩石,最后洞穴坍陷,将内部与外界彻底隔绝开来,久而久之,使得洞内空气的组成与外界产生了明显的差别,这里的空气中,除了氮气仍占绝对优势外,氧气含量仅有10%左右,二氧化碳的含量却超过20%,另外还有一定含量的硫化氢,人们闻到空气中的臭味就是硫化氢产生的。

沙漠洞穴里的奇特生物(一处500多万年前与世隔绝的洞穴)(4)

洞穴内部独特的生态系统

人们在判断一个星球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往往从温度、液态水、氧气、磁场等几个重要方面来衡量,而判断一个区域内是否能存在可持续性的生态系统时,也会从液态水、氧气以及食物(能量)来源来下结论。

那么,对于这个洞穴来说,由于地处地底深处,不可能会有阳光,因此绿色植物在这里根本无法存活,这也就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存在的条件,按理说是不可能长期存在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的。但是,这个洞穴虽然没有绿色生产者,但同样存在着诸如蜗牛、蝎子、蜈蚣这样的动物,虽然液态水不是问题,那么,依靠什么来支撑着它们的食物来源呢?

沙漠洞穴里的奇特生物(一处500多万年前与世隔绝的洞穴)(5)

经过科学家们的深入研究,发现这里的“生产者”,不是绿色植物,而是特殊的细菌。这种细菌名叫硫化细菌和硝化细菌,聚集在洞穴深处的湖面之上,呈现出一片片白色的漂浮物形态。这些细菌可以将含硫的化合物转化为硫酸盐,将含氨的化合物转化为硝酸盐,同时还能够将空气中的硫化氢、甲烷、二氧化碳和水等合成转化为碳水化合物,从而为一些微生物提供了能量,在此基础上,又维持着一些甲壳类、蠕虫以及更高级的蝎子、蜈蚣和蜗牛等的生存。

沙漠洞穴里的奇特生物(一处500多万年前与世隔绝的洞穴)(6)

据科学家统计,这个洞穴内的生物种类(不包括细菌)就达48种,这些生物的生存,那些细菌生产者们功不可没。看到这,很多朋友会想到深海热液中独特的生态系统,那里也是极度缺氧、也没有阳光,从热液口喷出的水流中也含有丰富的硫化物和其它盐类,以热液喷口为核心形成的生物种群,与这个洞穴里的是何其相似呀。

沙漠洞穴里的奇特生物(一处500多万年前与世隔绝的洞穴)(7)

洞穴环境对生物进化的选择

洞穴里的生物,虽然没有阳光的滋润,但也在长期的适应环境中,形成了它们独特的生存之道。刚才提到的洞穴内的生物种类,是从营养物质的输入和输出角度,解释了能量的来源和去向问题。按照进化论,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能够有利于适应环境的特征就会被加强,而不利于适应环境或者没有什么用的特征就会退化甚至消失,这就是“用进废退”理论。

沙漠洞穴里的奇特生物(一处500多万年前与世隔绝的洞穴)(8)

洞穴内的生物们,在适应这种环境的漫长过程中,无论从外貌、形态还是行为方式,都与外界的同类生物产生了明显的分异,很多都形成了独特的“亚种”。据统计,在48种生物中,有高达33种在洞穴之外,根本同样的种类。比如说:

这里没有光线,一片黑暗,眼镜的作用就不重要了,所以这里的生物基本上都是“瞎子”,或眼睛发生了严重的退化,或都根本就没有了眼睛。

沙漠洞穴里的奇特生物(一处500多万年前与世隔绝的洞穴)(9)

取而代之的是触觉变得越来越重要了,能够在黑暗中灵敏地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刺激,因此里面的昆虫普遍长有长长的触角,从而能够第一时间快速地掌握周围环境轻微的变化,从而迅速做出捕食或者逃避的行动。

沙漠洞穴里的奇特生物(一处500多万年前与世隔绝的洞穴)(10)

再者,这里没有了光线,也就失去了颜色存在的意义,各种动物都不需要利用颜色来伪装自己,因此也就不用再耗费能量来产生色素,它们的身体颜色或者变白,或者透明,这样就更能够减少身体能量的损耗。

另外,动物们的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昆虫们基本都失去了飞行的能力,跳跃能力出现一定程度的退化;由于氧气浓度的降低,呼吸器官变小,呼吸作用减弱,新陈代谢能力也随之降低;蜘蛛结网和感知振动的能力得到强化,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捕捉小昆虫的成功率。

沙漠洞穴里的奇特生物(一处500多万年前与世隔绝的洞穴)(11)

由此来看,生命真的是这个宇宙中最为神奇的东西,我们这么多年进行地外生命探索,更多的是以地球碳基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更严格来说主要还是以地球表面生命形态和存在形式为蓝本进行的判断,这在一定意义上肯定会降低我们发现生命的可能性。像在火星那样荒凉的地表之下、在土卫六的甲烷湖泊内部、在木卫二巨大的冰冻海洋里面,也极有可能存在着不同寻常的生命形式,宇宙生命的顽强将远超我们的想象,只是我们短期内很难发现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