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悠然阅读
《尚书》,又称《书》、《书经》,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是儒家的五经之一。
《尚书》中大多是记言文,即直接记录古人说的话,直到战国时代,记事文才有了长足的发展,所以《尚书》中的大部分都是记言文,只有少部分是记事文,为战国末年之人所做。
《尚书》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四代的事情,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其中大部分是号令,平时的号令叫“诰”,有关军事的叫“誓”,君告臣的话称为“命”,臣告君的话称为“谟”。
这些文章其实就是当时的史官记录下来的档案,以备后来考察之用。在汉朝以前还没有“尚书”这个名字,这些文献被统称为“书”。“书”原是“记录”的意思,所以这些“书”就是当时留存的一些古代档案。
孔子教授学生的典籍里就有《书》,指的应该就是这些古代档案。相传孔子曾经从这些档案里选取百篇,并且为每篇都做了序,说明每一篇的大意,这些文章汇集成一本《书序》,在汉代时还有流传。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春秋时期的《书》有百篇以上之多。
在汉代时,才出现了“尚书”这个名字,在“书”的前面加上了“尚”字。“尚”者,“上”也,表示尊崇。所以“尚书”的意思就是“关于上古帝王的记录”。
在儒家的五经之中,《尚书》的残缺最多,问题也最多。
秦始皇焚书坑儒,禁止民间藏书。当时有一个叫伏生的秦朝博士,把《书》藏在自家的墙壁里。汉朝建立以后,天下太平,伏生回到家里,发现他所藏的《书》只剩下二十九篇了。汉文帝得知以后,派晁错来跟他学习。后来伏生的很多学生都抄录这二十九篇文章,使之得到广泛传播,由于使用当时的隶书抄录,所以被称为《今尚书》或《今文尚书》。
当时有人为了使学界尊崇《今尚书》,硬说这二十九篇就是《尚书》的全部,并且这个数字符合天象,北斗星加上二十八宿,正好是二十九。
汉景帝时期,鲁恭王拆毁孔子旧宅扩充自己的宫殿,结果在墙壁中发现几十篇用周朝文字书写的古文经传,其中就包括很多篇《书》。鲁恭王不敢再拆房子,还把这些《书》都交还给孔子后人孔安国。孔安国整理后发现,其中的《书》比当时通行的《今尚书》还多出十六篇。这些被称为《古文尚书》,汉武帝时,孔安国将《古文尚书》献给皇帝,由于语言和字体的困难,无人能读通这些古文,《古文尚书》长期被压在皇家藏书库中。
经过西汉末年的兵乱,皇家藏书库中的《古文尚书》散落到民间,从此再也没有出现。东汉初年,杜林在西州(今新疆境内)得到一卷漆书《古文尚书》,非常珍爱,时时带在身边。这卷书后来得到经师贾逵、马融、郑玄作注,才为世人所知。可惜,由于三国时期兵乱,这一卷书也没有能够传到后世。从此,世人就再也没有见过真正的《古文尚书》了。
真正的《古文尚书》命运多舛,不能被流传到后世,而冒牌的《古文尚书》却屡见不鲜,有的甚至欺骗了后人长达千年。
汉成帝时期,有个叫张霸的文人,将伏生的二十九篇分为数十篇,又根据《左氏传》和《书序》中的内容,自己编造了若干篇,凑成一部《古文尚书百二篇》,献给皇帝。汉成帝拿这部书和皇家藏书库中的《古文尚书》相对照,发现二者完全不一样。原来张霸根本不知道皇家藏书库中《古文尚书》的存在,才敢如此胆大妄为,结果被下在狱中。他的书并没有因此遭禁,直到后来他的弟子樊并谋反,朝廷才将这部书毁废,第一部伪《古文尚书》就此失传。
三国末年,魏国有个叫王肃的,也伪做了一部《古文尚书》。王肃煞费苦心,他在这部伪《古文尚书》中还伪造了孔安国的传。正文部分,王肃将伏生二十九篇分割为三十三篇,又自己增加了二十五篇,共五十八篇。增加的这些篇章中,用力阐明儒家的“德治主义”,这是汉武帝罢黜百家、专崇儒家以来的正统思想,所以很容易取信于人。
在王肃自己增加的部分中,有一篇《大禹谟》,其中有十六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阙中”,被宋以来的儒者奉为经典,可见其影响之深远。晋武帝时,曾立过《古文尚书》博士,这个《古文尚书》应该就是王肃伪造的。王肃是晋武帝的外祖父,当时即使有怀疑的人,也不敢说话。
唐太宗时,皇帝命令孔颖达等编撰《五经正义》,其中《尚书正义》使用的便是王肃伪造的《古文尚书》,从此伪《古文尚书》冒名顶替了一千年,直到清初。
其实在这一千年中,也有人怀疑伪《古文尚书》。南宋的吴棫就在他的《书稗传》中提出过这个问题,可惜他的书没有流传到现在,我们不知道他具体发现了什么。朱熹因为伪《古文尚书》字句完整,又平顺易读,也觉得可疑,但终究没有找到切实的证据。元代的吴澄、明代的梅鷟也都提出《古文尚书》似乎是伪作。
直到清初,阎若璩著《古文尚书疏证》,惠栋著《古文尚书考》,才辨析详明,证据确凿地指出附有孔安国传的古文尚书为伪作,使其真相毕露。清朝中叶,丁晏著《尚书余论》,才指出其罪魁祸首为王肃。千年公案,从此可以定论。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尚书>第三》中说,“二十九篇固是真本,其中也还该分别地看”。按照现在的考证,《周书》中的内容大都是当时的史官所记,只有一两篇可能是由战国时期的人补充;《商书》中的内容究竟是当时的史官还是周朝的史官所写,还没有定论;《虞书》、《夏书》中的内容大多是战国末年人的仿古之作。如此看来,《今文尚书》里的二十九篇也可以分一分真伪。
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中收录了十三堂古典文学常识课,对我们了解中国古典文学典籍的渊源非常有帮助,每一堂课涉及的内容都比较基础且浅显,非专业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并且可以凭借此书增强中国古典文学的知识储备。
#创作挑战赛# #我在岛屿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