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出自《论语》,主要记录了孔子的为政主张。因开篇提到:“季氏将伐颛臾 。”故以“季氏”为题名。

论语关于持续成长的句子(论语季氏经典名言10句)(1)

在《季氏》一文里,孔子认为,不管是有国的诸侯还是有家的卿大夫,他们担心的不是贫穷,而是财富不均。财富分配均匀,那么就不会有贫穷,也不会出现倾覆之事。他还认为,学好《诗经》可以美化语言,学好《礼经》可以安身立命。

本文选取《季氏》经典名言10句,附上译文和点评,以飨读者。

论语关于持续成长的句子(论语季氏经典名言10句)(2)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季氏将要攻打颛臾。

冉有、季路见孔子,

说:“季氏要对颛臾用兵。”

点评:「季氏」就是季孙氏,鲁国权臣。「颛臾」是鲁国的一个附属国。「事」即兵事、战事之意。

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老虎、犀牛从笼中逃出来,

龟甲、美玉都在匣中毁坏,

请问这到底是谁的过失呢?

点评:孔子认为,颛臾已经是鲁国的附属国了,季孙氏攻打臣服之国显然不合礼仪。而且他还责备冉有、季路二人没有做到臣子的责任。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

我听说诸侯或者有家的卿大夫,

不担忧贫穷而是担忧财富不均,

不担忧人口少而是担忧不安定。

点评:财富平均了,就没有贫穷。关系和谐了,就不会觉得人口不足。而境内安定,就不会有叛乱的事情发生。这也是孔子的重要政治主张之一。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天下如果有道,那么礼仪征伐都决定于天子;

天下如果无道,那么礼仪征伐都决定于诸侯。

点评: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国政就不会落到诸侯手里。而且,百姓也不会议论政事。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 ,友善柔 ,友便佞 ,损矣。

有益处的朋友有三种,

有害处的朋友有三种。

要与为人正直的人交朋友,

要与恪守信义的人交朋友,

要与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

与这些人交往都是有益的。

若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

若与表里不一的人交朋友,

若与巧言善辩的人交朋友,

那么将会给自己带来害处。

点评:孔子的择友标准就是:正直、守信,与见识广博。

论语关于持续成长的句子(论语季氏经典名言10句)(3)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还未轮到他就抢着说,叫急躁;

言谈轮到他却又不说,叫隐瞒;

不看君子脸色而开口,叫盲人。

点评:孔子认为,与长辈说话容易犯三种过失。抢着说就是急躁,该说却不说就是隐瞒,不看长辈脸色贸然开口就像盲人一样。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

君子有三种敬畏:

一是要敬畏天命,

二是要敬畏大人,

三是敬畏圣人言。

点评:在孔子看来,君子的一个有“三畏”:敬畏天命,敬畏王公大人,敬畏圣人的言语。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生下来就能知道的人,是最上等的人,

学了然后能懂得的人,是次一等之人;

遇到困难再去学的人,又次一等之人;

遇到困难还不去学,是最下等的愚民。

点评:孔子希望弟子们能够勤奋好学。若碰到了困难还不去学,就很差了。

论语关于持续成长的句子(论语季氏经典名言10句)(4)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他问道:“学诗没有?”

我回答说:“还没有。”

父亲说:“不学诗就不会说话。”

我退回来后,认真读《诗经》。

点评:诗有认知、审美、教育等三大作用,读懂《诗经》以后,可以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所以,孔子才让儿子孔鲤去学诗。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他问道:“学礼没有?”

我回答说:“还没有。”

父亲说:“不学礼就不会立身。”

我退回来后,认真读《礼经》。

点评:孔子认为,不学礼仪,就不懂得什么是礼貌,也不明白以礼待人才能以理服人的道理。所以,才让孔鲤去读《礼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