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儿口

章贡区规划新建桥梁(章贡区桥儿口)(1)

桥儿口,位于解放街道辖区,城区东北部,东北端与方杆巷、攀高铺相会,西南端与嘶马池相接,东南至东园前井与曾家巷、姚衙前、纸巷相接,西北有一支巷,为死胡同。巷道总长230米,宽1.8—3.5米不等。桥儿口巷属居民区。

清代在此处曾建有一座石拱桥,故名桥儿口。老人依稀记得此巷西南端有一家爆竹作坊,坊主徐庆丰,是该巷一大商户。

西南段有郭氏宗祠一座,曾风光一时。民国初,姚衙前内西段的李家祠创办“民乐剧院”,开办初期,由祁剧同利班演出,湖南祁阳名花旦筱凤仙常来此院演出,后由祁剧班老福兴长年在此演出。1930年,艺乐乾坤平剧院在此演出过平剧,触动了赣州城的一些有钱商人的艺术神经。1934年,赣州城商界名人刘彩逸、刘甲第等人集资在此创办了“赣州大戏院”。不久,原在北平路(即现北京路)的群东戏院隔壁的爵禄饭店兴办的“艺乐戏院”也迁往郭家宗祠,与赣州大戏院合并,并改建整修易名为“虔州第一台”。

桥儿口的郭家祠演变成了大戏院,无疑极大地带动了周边巷口的小贩夜市,以致桥儿口也曾热闹一时。1935年,利民百货公司经理陈汉祥在李家祠组建“双江大舞台”,邀请吉安杨家班演出京剧。1936年,“双江大舞台”兼并桥儿口的“虔台第一台”后,又请湖南名祁剧班三庆台在此演出,一直至日寇入侵赣州城。

上世纪40年代,蒋经国在赣南推行新生活运动,赌场、烟馆、妓院等受到遏制,但因为有李家祠内的京戏院,重新把往日的热闹沿续了下来。每当夜幕降临,城区男女老少、显贵达宦来此看戏的人络绎不绝。抗战胜利后,“虔州第一台”又改名为“胜利大戏院”,组建青年平剧社,以武戏大会串轰动赣城。1947年,墨西哥杂技团来赣城献艺,即在郭家宗祠表演杂技、歌舞,演出话剧与歌剧。

解放初,人民解放军京剧队也曾在郭家宗祠献艺。上世纪50年代初,在此还上演过越剧,不久,戏院倒闭。随后,李家祠改为赣州印刷厂厂房,妙美绕梁的歌声从此被隆隆的机器声所替代。赣州是个曲艺之乡,在姚衙前的戏院里上演过的赣州本土的民间曲艺便有南北词、莲花落、古文、东河戏、祁剧等。

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由江苏扬州传入江西的南词,结合湖北荆襄词传来的文曲——北词,形成了南北词。赣州的南北词乃清道光年间(1821-1850)由南昌传入,之后,曲目、曲调及演唱技巧和形式都有了较大的发展,遂形成了赣州南北词。

赣州南北词的演出组织以乐器箱为标志,每个演出组织有一担盛乐器和道具的箱子,并取有“七云轩”“月韵轩”“聚乐轩”等名称。赣州南北词曲目大小有180余个,内容大都宣扬福禄寿等安泰吉祥及忠孝节义等封建道德思想,也有不少爱国历史故事和反映人民生活的小曲目,台词简洁,文字水平较高,正曲说韵白,小曲说赣州方言。其演唱形式是坐唱,7-13人围坐一方桌,每人操一种或几种乐器,分别充当剧中角色,边奏边唱,以唱为主,夹以道白。一般来说,南词音乐曲调优美,抑扬顿挫,旋律性强,唱词较少,拖腔较长;北词音乐较刚毅,明朗,节奏紧凑,字多腔少。

1962年末,中国著名戏剧家田汉先生偕夫人安娥及周贻白、郑君里等一行,还在八境台上专门听了赣州的南北词。可惜,上个世纪后期,赣州南北词近乎与世绝缘,一朵曲艺之花无言地凋谢了。

莲花落是一种清唱的民间曲艺,演唱时没有乐器伴奏,只由两个盲人清唱,其中一个主唱,一个帮唱,主唱故事情节,帮唱接唱每句末尾一个词字并延唱衬词,道白为赣州官话,唱本据说有100多本,现只有20多个本子还在流唱。赣州莲花落最盛期在清末民国初年。

如今,莲花落的命运也处在日落西山状态。古文是赣州农村的一种民间艺术,有两百余年的历史,1956年进入赣州市。古文形式上相似于莲花落,也是由两盲人演唱,一主一帮。所不同的是它用客家方言演唱。现在演唱古文的盲艺人也不多了,上世纪90年代初还可在市福利工厂听见一些老人们演唱……

此外,桥儿口还是回民聚居地,巷内有清真寺,清洁干净,独处一隅。

文/文瑞,图/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