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

她们上班下班排着队伍,举着红旗打着标语牌,草帽背在背上,袖子挽起来,像解放军一样甩开胳膊高唱战歌,精神得很!神气得很!

20世纪70年代前后,妇女的地位和作用被提高到空前的高度,“妇女能顶半边天”成为时代的强音响彻在神州大地。我们不管这种情况有多么复杂的政治因素,单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特别是在改造祖国山河的战斗中,妇女作为“半边天”所建立的伟大功勋是永远也抹煞不了的,当时涌现出女飞行员、三八女子带电作业班等等英雄群体和人物,正如伟人毛泽东所说:“中国的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西府妇女在冯家山水库建设中的不朽建树,就是一个最具雄辩的例证。在漫长的100多公里的战线上,随处都有“铁姑娘战斗队”“女子突击队”之类的劳动组织,她们冲锋在前,不畏艰险,事事处处敢与男子比高低,被称为新时代的“花木兰”,做出了无愧于那个时代的英雄业绩。岐山县蔡家坡民兵营令狐连组建的“多奇志女子打夯队”,就是这些妇女组织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支。这支队伍的名字来自毛泽东的诗《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飒爽英姿五尺枪,

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

不爱红装爱武装。

冯家山的由来(长篇连载23)(1)

英姿飒爽的“铁姑娘”

这支队伍是在1971年春,工地打响53米拦洪断面大会战的日子里成立的。队伍由50多个十七八岁,最大20出头的姑娘组成,最小的只有16岁。她们分成三个组,日夜三班倒。队长是一名叫赵占占的姑娘,个头不高胖墩墩浑身充满了力量,是那个激情岁月什么事都跑在前头的“红色女性”的典型形象,曾经立下“73米不完成,誓不结婚”的誓言。打夯原本是男人的事情,女孩子打夯本身就含有许多不同寻常的思想。毛泽东有一段著名论断:“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办得到。”那个年代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姑娘们的吃苦耐劳和荣誉感是最为珍贵的品质,有了这种品质,她们才有敢为人先的勇气和精神。许多材料把她们极力地政治化了。政治油彩很快就会褪色,而她们艰苦创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将与日月共存。但是八九个女孩子抬一副石夯岂是容易的事情?她们开始连喊号子的胆量都没有,而且屡屡失败,七扭八歪石夯就是抬不平落不稳,即便小伙子也会被搞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何况这些稚嫩的女娃娃!一晌不出便被摆弄得腰酸腿痛肩膀疼,双手排出一串血泡,几个姑娘的脚趾被夯砸伤,有的指甲变形以至留下了后遗症。于是有人开始泄气,打夯队真有点办不下去的意思。

民兵营副营长王眼黑一直和打夯队在一起。她大名王淑琴,可同村的人都习惯叫她小名眼黑,可见她的父母是多么疼爱她。但是她却是一个泼辣能干的女子,在工地上早就成了名人。她针对打夯队产生的新问题,组织大家学习《愚公移山》和《为人民服务》,学习英雄胡业桃的先进事迹。她们的学习绝不是装潢门面,既不分配笔记字数也不以考带学涂黑圈圈,她们的学习是自觉的和真正带着问题的,而且经过学习大家就会心明眼亮,就会给战士们增添无穷的勇气和力量。她们终于没有散伙。连里给她们特做了一面红旗,上绣“多奇志女子打夯队”。旗帜往工地上一插,火辣辣像冰天雪地里的一团火。旗帜鼓舞全体队员的斗志,夜幕降临后她们躲在背影处偷偷练夯,夜深了,还听见她们躺在麦草铺里编夯歌:“身在工地望北京,拦洪大坝炼红心,同心抬起千斤夯,战备库上立新功……”她们的任务是截水槽接茬处理,是个非常关键的部位。她们战争中学习战争,终于从必然王国走向了自由王国。饱含创业精神和很有节奏感的夯歌本身具有一种强烈的振奋作用,姑娘们受到感染,浑身涌荡着英雄豪气。石夯落地,姑娘们深度弯腰双手一前一后紧抓夯绳,一声号子唤起群情力量爆发,猛然间将石夯拽起在抛过人头的一刹那一手放开仅一手臂送上天空,按夯把的人几乎把夯底举朝天,拽夯绳的姑娘们一齐侧身仰望石夯,转瞬间石夯下坠夯底翻转过来,平平稳稳夯在坝面上,姑娘们又转身弯腰双手抓住夯绳,又一声号子接着喊起。李占占是工地上喊号的“名嘴”,她喊号不仅声音洪亮还有韵味,反应快新词多,一眼看见什么新人新事就立即成为她喊号的内容,而且很有煽动性:“同志们呀——嗨哟!加油干呀——嗨哟!修水库呀——嗨哟!多打粮呀——嗨哟!高里的抬呀——嗨哟!高里的煽呀——嗨哟!……”如此快节奏循环往复,夯夯抛过人头,夯夯落地千斤。这时姑娘们似乎不是进行一种伤筋损骨的繁重劳动,而是在跳一场赏心悦目陶冶情操的舞蹈,表演一种艺术。这种优美的演出在工地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人们都忍不住在繁忙之中停下脚步观赏这一台精彩的节目。

冯家山的由来(长篇连载23)(2)

“铁姑娘”打夯

3月27日指挥部召开“三代会”,副营长王眼黑回来后向大家讲宝鸡县蟠龙营女副营长何桂芳的英雄事迹,大家深受感动。于是学英雄见行动,在班外又开始做好人好事。她们看到八连女战士抬夯吃力打夯不稳,立即过去指导打夯。首长劝她们回营房,路过马江营,看马江营的姑娘们打的是慢夯,又停下来一块练习打快夯。队长赵占占连干几个月不知道回家,害得她父亲想她想得晚上睡不着,就让弟弟写信叫她回来一趟,谁知弟弟把这事没当一回事,隔天父亲问起他还没写,父亲就顺手给了孩子一巴掌,弟弟流着眼泪一直跑到冯家山,哭着给姐姐说爸爸想你,我替你干你回去吧……李乖莲、秦双莲、赵列素、李蕊莲4人是“一串红萝卜不零卖”,打夯唱号一人一句,班后做好事集体行动,多次私下组织去溢洪洞参加运渣劳动,一干就是几个钟头;还有赵占占、李芝莲、李彩莲等战士在副营长王淑琴带领下去兄弟兵团掀架子车,一干就是一个通宵。人家问:“你们是哪个兵团的?”她们只是抿嘴笑;人家问:“你们叫什么名字?”她们还是抿嘴笑。

“多奇志女子打夯队”很快成为工地上一支有名的英雄连队。有作家创作诗歌赞道:

峡名小丛花,

八位女娃娃,

个头不太高,

年纪十七八。

远道百里来干啥?

水库工地把夯打。

有人说她风凉话:

“干脆叫回队摘棉花。”

女娃人小志气大,

撅着嘴巴答了话:

“我们不是泥娃娃,

千斤重夯谁怕它?”

战旗上绣着“多奇志”,

八姑娘夯歌震长空:

“锦绣河山咱描绘,

山鹰不怕风浪紧!”

夯歌传大地,

阵阵迎春风。

一位年仅16岁的女孩子叫李米霞,工地上人称“小老虎”。她体质差,像庄稼一样还没有长到很饱满的程度。我从大量资料中发现了她的决心书、挑战书等等7份材料。小米霞未来工地前听人讲冯家山是一条小川,风景美观,物资丰富,什么灯芯绒、凡尔丁布料都能买到,人又多又热闹,不是演戏就是演电影,她一激动就报了名。可是来到工地一看,住的是土窑洞,睡的是麦草铺,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心里就凉了半截,上了几个班就更加失望了。那时她参加反滤层开挖,穿着沉重的大泥鞋站在冰水里挖石头,拉车子,真有点受不了了。她想起了母亲,后悔得偷偷哭鼻子。可说到底她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是热烈的政治气氛融化了她,是张思德、白求恩和老愚公教育了她,她半途而废回家去还嫌丢人。组织女子打夯队时她毅然参加了,喊号喊哑了嗓子,手掌打满了血泡,她没有退却。有一天她上后夜,前夜便帮助炊事员压面,回来没休息就连着上了后夜。还有一次,说是4月1日,她中午12点下班,正逢倒班,她便去帮灶,傍晚听说三班接受了突击任务,她又跑去加班,直干到晚上12点;这时她所在的排到工地接班,她于是又接着干上了,又是6个钟头,这样一来她足足干了24个小时,一天一夜,她说她虽然很累,但心里却很愉快。

队员李蕊莲原在生产队参加劳动。一天她父亲在工地因伙食不好和劳累导致胃溃疡大出血,连长李志明连夜组织送后方(虢镇)医院抢救。病人因为失血过多生命已危在旦夕,急需输血,而医院血库的血已经用完。当时人们对献血知识缺乏了解,有恐惧感,但在革命战友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李志明毅然献出自己250CC鲜血,使她父亲获得第二次生命。李蕊莲说她是为了报答组织对父亲的救命之恩才上工地的。她一上工地就参加了打夯队,很快成为最活跃的队员之一,做好事做到了宝鸡一团,是喇叭里宣传栏上经常表扬的先进人物。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女孩子;

这就是那个时代女孩子的精神风貌!

生活很艰苦,而她们的情绪却很乐观。有一女子做了一件米黄色底黑格子简单图案的上衣,打夯队的伙伴们都觉得好都照样做了,结果整个打夯队不自觉地统一了服装,都穿蓝色裤子网球鞋,整齐划一的着装竟成了“多奇志”的显著标志。每天清早起床后她们迅速集合,在驻连解放军的指导下,以木棍为枪演练武功。她们中好多人在后方是大队女子独立班的民兵,这个独立班在全县都是有名的。这时太阳从东山顶上洒下金光,真有点“曙光初照演兵场”的意境,喊“杀”声铿锵有力气势豪壮:敌人从陆上来,杀!敌人从海上来,杀!敌人从空中来,杀!敌人不管从哪里来,杀!杀!杀!她们的晨练一直坚持下来,武器虽然是木棍,动作却是规范而认真的。后来木棍换成矛枪,召开大坝73米竣工庆祝大会时,还到东方红广场当着几县民兵表演了一番。她们上班下班排着队伍,举着红旗打着标语牌,草帽背在背上,袖子挽起来,像解放军一样甩开胳膊高唱战歌,精神得很!神气得很!真是一支英姿飒爽非常能战斗的红色娘子军。

我好不容易获得了一帧摄影师为她们拍的合影,就在工地边的山坡上。她们的衣着打扮会让今天的女孩子大吃一惊,她们的身体看上去都很健壮,一个个都是劲圪瘩;纯棉布衣服因缩水都显得粗短,把花季少女穿得没了一点现代女性所说的靓丽。她们把粗壮的麻辫(夯绳)挂在脖子上两手拉在胸前,有一个却系在腰间背着手很俊巧的模样。她们都愉快地笑着,笑得很灿烂。可以看出这是发自内心的笑,是从劳动中得到快乐后从心里绽放出来的幸福之花!

冯家山的由来(长篇连载23)(3)

“多奇志女子打夯队”部分队员在山坡上合影,从左至右前排为:李琴芳、李乖莲、侯乖英、李芝莲、赵占占;二排为:李党草、亲双莲、李占占、王淑琴;三排为:李惠仙、李蕊莲、张莲草、李喜珍、李秋云、徐莉。

1971年4月16日,已经很有名气的“多奇志女子打夯队”向“战斗在冯家山工地的全体兵团妇女战士们”发出了《挑战书》。我用心阅读那些充满战斗激情和时代特色的文字,透过时代虚光看见了一种实实在在的精神。这里摘录其中之五,我们来看看打夯队女战士真实的内心情怀:五、立足冯家山,胸怀革命大目标。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彻底革命精神,每个战士真正做到:心往大坝上想,劲往五十三米使,汗往拦洪坝上流,计往度汛上献,有一份热,发一份光。革命加拼命,拼命干革命,横下一条心,豁出一条命,为了拿下“五十三”,宁愿肉掉筋骨断!做到:班班出满勤,日日超定额,处处无闲人,事事高工效;抢晴天,战阴天,下雨修路练兵不等闲,千方百计闯过拦洪关。

这里的昂扬文字绝对不是假、大、空,它表达了从内心喷涌而出的一种激情,最终还是要用行动和血汗凝成的事实来兑现的。对革命工作能做到这分上,不能不使人浮想联翩。她们图什么?她们会得到什么?住的是窑洞,吃的多是粗粮,没有一分钱的奖金,唯一的奖赏就是一张先进集体或先进个人的奖状,薄薄的一张纸,是什么力量使她们那么意气奋发斗志昂扬,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啊?!

《挑战书》发出不久便迎来了“红五月”。大后方蔡家坡令狐大队全体妇女派人慰问女子打夯队,送来了蔬菜、面粉,还杀了一头169斤重的猪,做成臊子肉。民工们都被高粱面吃坏了脾胃,加进点臊子肉就能改善一下食物结构。在5月3日的《致谢信》中,打夯队的全体女战士热情漾溢地赞扬后方妇女“在劳力不足的情况下,勇敢地挑起了革命和生产两副重担,为革命顶起了半边天,令狐四队妇女队长带领全队妇女创办政治夜校,古城大队女社员‘男的走了女的顶’,破旧俗立新风,学推手推车。”就在致谢信发出前的五一劳动节这一天,女子打夯队不倒假,奋战12小时;而所在七连共拿下接茬处理回填夯方201.9立方米,每人平均1.2立方米,完成任务的184%。这便是他们庆祝五一迎接红五月的方式!

我终于靠那帧照片的指引逐一找到了当年的打夯队员。她们都老了,快60岁了,她们的儿女都已经过了她们修水利的年龄,她们都在为眼前的生活奔忙着。但当我提起当年的故事,她们都激动得不得了。那位把夯绳系在腰间的俊巧女子叫李乖莲,原来她还有一副好嗓子,她不但爱唱歌而且夯歌也多是由她领唱的。她帮我们又找到了赵列素、李占占等几个队员,她们当着儿孙们的面,在庭院里情不自禁地唱起夯歌,跳起了打夯舞,那悠扬、那铿锵有力的号子在21世纪的天地间回荡,大家仿佛又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

学习(呀)林县(呀嘛)铁姑娘(呀)——嗨哟!

愚公(呀)移山(呀嘛)志如钢(呀)——嗨哟!

铁手(呀)牵动(呀嘛)千斤夯(呀)——嗨哟!

誓叫(呀)山河(呀嘛)换新装(呀)——嗨哟!

……

“多奇志女子打夯队”部分队员在山坡上合影,从左至右前排为:李琴芳、李乖莲、侯乖英、李芝莲、赵占占;二排为:李党草、秦双莲、李占占、王淑琴;三排为:李惠仙、李蕊莲、张莲草、李喜珍、李秋云、徐莉。

李三虎,岐山县凤鸣镇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史志协会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困惑山庄》,长篇纪实小说《冯家山的激情岁月》,报告文学集《步入辉煌》,编辑《岐星村志》《岐山县水利志》《岐山县军事志》《宝鸡市人民政府志》《宝鸡市烟草志》《宝鸡市国资监管志》《宝鸡市中心医院志》等10部专志。文学作品和专志均有作品获奖,被誉为“地方志与文学创作的双栖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