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时滞、阶层突破与寒门再难出贵子

\丁彦皓-可信财商、珂芯资产

一、认知时滞拉大了阶层差距,增加了阶层突破的难度

致命认知时滞是阻碍阶层爬升的最大障碍,是高认知阶层对低认知阶层的全面收割。

认知时滞最大的特征是低认知阶层对自身的认知缺陷不但毫无察觉,且对其深信不疑,甚至以各种方式强加给下一代,形成家族历代认知时滞固化

而突破认知的最佳之策是将自身与其下一代彻底的隔绝,但这又不符合人世间生存的基本法则。

下一代在成年之前贸然离开上一代,不但逆人性的本能,而且下一代的生计必然也难以维系。

但是如果又将两者搅在一起,任由低认知蔓延与迭代,自然会出现“龙生龙、凤生风,老鼠儿子会打洞”的阶层固化悖论。

低认知阶层对高认知阶层的行为逻辑有仰慕之情,但更多是对高认知阶层的顶级处事准测不但无从所知,甚至会发自内心的不屑,这是阻碍低认知阶层突破自身认知桎梏,走向高认知阶层的最大的障碍

即要么不知道高认知阶层的处事逻辑,要么消极抵触。

低认知阶层相信努力奋斗能够改变命运,而高认知阶层讲究收割、交易与杠杆,将认知的附加值发挥到极致,其次才是努力与奋斗。

同一认知阶层间的利益分配是合作共赢,不同的认知阶层间的利益分配是零和博弈式的收割,事实收割比合作的获利更广泛与更有效,这是社会阶层分化与极难突破的关键

大多数劳苦大众由于认知有限,只能依赖过去的经验,在大周期的末端滞后式的模仿曾经的成功,与政策和经济周期相对抗,自杀式的去逆天而动,最终自身多年的努力被高认知阶层所收割。

因为时代在变,劳苦大众潜意识根据过去的经验以刻舟求剑的方式判断未来,试图寻找财富的密码。

但是认知时滞让低认知阶层深陷无穷的红海陷阱,越挣扎陷得越深。

曾经,社会发展的速度较慢,对低认知阶层错误选择的反馈自然也慢,少数成功的投机选择被反复传颂,过度放大,膜拜者仅膜拜,但不模仿。

但是,社会变革一旦加速,巨大的惯性吸引更多的低认知阶层对高认知阶层曾经的成功趋之若鹜,最终酿成诸多惨案,加剧阶层差距。

二、教育的本质是捍卫阶级,而非改变命运

受益于改革开放发展大潮,一些人成为了中产,但是性格还停留在原始农耕阶层,那种胆小怕事与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懦弱性格决定其既想不到,更不敢干,只配被收割。

放大了自己的努力学习的因素,却忘记了康波周期和政策巨变的社会福利。

忽略了教育的本质是捍卫阶级,而非改变命运,在巨大的资源错配中畏首畏尾,想不到,更不敢干,只能基于羊群效应的随大流,以致于失去未来。

现代教育的起源是17世纪的德国,其教育是为大机器工业服务的,他们要培养的是整齐划一的“生产线工人”,为工业时代提供劳工服务。

中国的教育传统与基因则更与社会治理结构有关。

为什么几千年来中国如此低的生产力能组织这么大的国家,其主要决定因素是科举。

科举能控制人的思想,保持价值观一致,但是是以牺牲整个社会创造力为代价的,抑制了超级个体的能效发挥。

现行的教育依然是一种社会工具,目的是向工业体系输出人才,依附于某个组织出卖体力,成为工业社会的一个螺丝钉,而非发挥自身的创造力与逻辑体系折现。

另外,从需求端来看,对于教育的要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我们正在处于新一轮科技大爆炸的早期,人工智能的大趋势才刚刚抬头。

智能时代,可以确定不需要太多流水线上的工人和中层白领。

因此,未来教育应该是探索而不是应试,更重要的是艺术的感觉、科学的思想与独立价值体系的培育。

但是,在现存的教育体系里面,这些严重缺乏,但是供给却依然是僵化的。

眼下我们还在积极地通过名校培养大公司职员,职业官僚,夜以继日的制造过剩产能,一切都在错配。

高等教育能够让低收入阶层爬升至中等收入阶层,但是,对于中高收入阶层而言,教育的本质是捍卫阶级,而非改变命运。

期望教育改变命运,大概率是谬论,但是通过从事特定的高收入职业,捍卫阶级是非常有效果的。

例如医生和律师,600年前至今,乃至未来都是高薪职业。

豪赌教育的目的是中高收入阶层巩固阶层的充要条件

中等收入阶层要想突破所在的阶层,成为精英,必须要对自身的逻辑体系和价值观实施完全的革命与涅槃,与过去彻底的切割,然后培养一套符合上流社会精致利己主义的行为逻辑

这对太多的人绝对不可能,因为其终生甚至都搞不清楚自己到底错在哪里,更别提革自己的命。

三、寒门再难出贵子

随着社会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与变革后,必然走向阶级固化,这是市场出清所必然出现的客观规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在中国历史传统中,打破阶层固化的唯一方式就是革命,以将既得利益集团用武力赶下台,自己上台的零和博弈来实施阶层更替。

但是,这种阶层更替是以中下阶层的大面积流血为代价的。

在静态社会中,阶层是固化的,教育改变不了命运,只能够捍卫阶层。

真正能够改变命运的窗口,都在社会巨大变革的风口上。

在那些风口,需要的是睿智且前瞻的认知力,甚至人生归零的冒险精神和行动力,以及少许的运气成分,而不是基于精致的学历和傲娇的身段。

虽然中下阶级本本没有什么可以失去,但是,却如中上阶级一样矫情,焦虑起跑线的问题,既无洞察,也无胆量,最终砸锅卖铁与富裕阶级进行传统教育军备竞赛,然后淘汰出局,再次夯实阶层固化。

而非革命曾经的人生,涅槃式的尝试与独树一帜的寻求突破,将一件事做到极致,寻求超额附加值。

因此,对于大多数人,应该学习的是田忌赛马,以有限的资源去成为一名手艺人、艺术家、网红、码农甚至厨师并做到顶级,去获取手艺人的溢价与探索极致的附加值,而不是和王思聪一样去花几千万去名校学哲学,然后无所事事去干PE。

阶层突破除了拥有坚固,且难以被摧毁的经济基础与固定资产外,中产家庭还需要具备家长双方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有着较高的职业价值或者社会地位、追求健康的生活品质,拥有良好的礼仪与成熟健全的心智等特征

而这些特征,将中产阶级与“暴发户”进行了有效的区分。

当前我国中产阶级往往是上市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重要的技术科研工程师、拥有尖端技能的高职业素养人或者某些特定行业里尖端的人。

实际上,中产阶级在任何一个国家,无论是美国还是德国,都属于知识技能型精英家庭的组合,代表着一个国家发展与稳定的中坚力量。

一个家庭对一个人的成功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已经不是“寒门出贵子”的时代。

优质的教育资源与健全、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仍然掌握在中上层家庭手里,所以这些家庭注定会孵化出精英。

一个家庭的“经济硬实力”、父母心智的“软实力”共同奠定了一个孩子的学习能力、眼界高低、执行力、胆识与魄力。

但是中产阶级最缺少归零式的冒险精神,敢想,但顾及已有的成就丢失,而不敢干,这是抑制中产阶级走向精英阶层最大的困境。

中产阶级的家庭除了拥有一定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之外,还有个人的能力、价值观、社会地位、教育素养以及其生活品味。

所以中产阶层孵化出来的是综合型的精英,这是由他们的个人软实力所决定

即使低认知阶层成为“暴发户”,但也很少能够培养出优秀孩子的原因。

钱,固然是重要的区别,但是家庭软实力才是决定孩子成为精英的本质原因

低认知力阶层演变的暴发户父母只知道赚钱、只能给孩子提供殷实的物质条件。

一旦物质条件少了父母价值观的“软实力”做骨架,教育很有可能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现在国内很少有人谈家风。

但实际上,在古代的名门以及西方的很多贵族家庭中,都非常在意家风。

他们对每个孩子从小加以家风教育,所以家族事业能够长存。相反,对于国内“富不过三代”的批判,也是因为不少有钱的家庭忽视家风这类软实力的培养,以至于再雄厚的基业,最终也很有可能溃败

这一切需要多年的教育、社会锻炼以及精英氛围的孕育,而非一朝一夕能够达到境界,自然提升了寒门出贵子的难度

四、结论

阶层固化是一个事实,阶层最容易上升也是另一个事实,这就是我称这个时代是伟大时代的原因之一

但是,也很有可能这是最后一个靠个人奋斗可以改变命运的时代。

阶层突破不仅仅是财富的积累,更多是思维与价值观的持续颠覆性的革新,甚至借助时代风口的冒险精神,当然也要带有一点运气。

而这一切必然要过关斩将,付出惨烈的代价,甚至承担无谓的牺牲,尤其需要很长时间的迭代,这也是阶层固化与无法突破的最关键原因!

懂财商和不懂财商的区别(丁彦皓可信财商)(1)

可信财商-所有评论都要对投资有所帮助!

作者简介:

丁彦皓 博士、博士后,专注资本市场,聚焦权益投资、资本运作、大宗期货、期权以及宏观经济等领域的研究与投资,关注国际关系、历史、哲学与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