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一代医圣,他建立的六经辩证的治疗原则,为后代医学家所推崇,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如何流传?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如何流传(张仲景目睹百姓疫苦)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如何流传

张仲景,一代医圣,他建立的六经辩证的治疗原则,为后代医学家所推崇。

“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者不可以为医”,可见《伤寒杂病论》在医学史上的重要性。

张仲景除《伤寒杂病论》外,传曾著有《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可惜这些都已失传。

至于相关的书籍,而是后人根据搜集到的秩文或散册整理而成的。

比如:

《伤寒论》,晋代王叔和整理的。

《金匮要略》宋代王洙、林亿、孙奇等人依据残简整理。

据记载,东汉时期,疫病曾有几次大流行,流行次数分别是:

桓帝时,三次

灵帝时,五次

献帝时,五次以上

东汉灵帝时,五次疫病流行规模比较大,分别是:公元171年、173年、179年、182年和185年。

张仲景家族本来就是是个大家族,有200多人。可是,自建安初年以来的10年,自疫病死亡三分之二,其中死于伤害者占据70%。

张仲景从小就目睹了百姓不堪忍受疫病袭扰之困苦,暗暗发誓要学好医术,治疗疫病。

张仲景从小对扁鹊非常崇拜,“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扁鹊又名越人,凭其精湛的医术诊治过齐侯,而天下声名鹊起。

张仲景10岁时,拜同郡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

张伯祖这个医生,认真谦虚,不浮夸,医术本领扎实。还刻苦钻研,给病人看病、开方都很精心,经他手治愈的病人无数,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名声极佳。

张伯祖不但医术高明,而且也善于教育弟子。发现张仲景天资聪慧,还勤奋刻苦,更难得的是小小年纪志向不小,有救万民于疫病之心。故而对张仲景这个徒弟爱护有加,倾囊相授。

乡人何颙对学医的张仲景评价道:“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意思说张仲景这个人很聪慧,且认真刻苦专研医术,为救病人而着想,思想品格高尚,不浮躁不搞官场虚名,日后必成一代良医。

张仲景学习刻苦,博览医书,很快他的医术超过了他的老师,并有不小的名声,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张仲景提倡勤求古训,认真学习和总结前人的理论经验。他仔细研读了《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医书。

《素问》说:

“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张仲景依据自己的实践总结为:

“伤寒是一切热病的总名称,也就是说,一切因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伤寒。”

张仲景广泛收集古今药方,尤其民间的治病良方。对民间的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坐药、洗浴、润导、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药,人工呼吸等多种具体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

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及研究,终于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又名《伤寒卒病论》。大概于公元210年左右完成而通行于世。

《伤寒杂病论》此著作,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它所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