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0年11月视察江苏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特别是要求江苏“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为深入学习贯彻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充分发挥移动新媒体舆论宣传的优势,为江苏完成中央和省委赋予的改革新使命新任务加油鼓劲、增进共识、凝聚合力,进一步汇聚正能量、振奋精气神,2021年3月22日起,江苏省委改革办和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交汇点新闻客户端联合策划推出《改革拓新路 发展开新局》专题,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深入宣传江苏全面深化改革的经典案例和经验做法,敬请关注,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京杭大运河苏州段姑苏区改造规划?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京杭大运河苏州段姑苏区改造规划(改革拓新路发展开新局)

京杭大运河苏州段姑苏区改造规划

【编者按】2020年11月视察江苏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特别是要求江苏“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为深入学习贯彻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充分发挥移动新媒体舆论宣传的优势,为江苏完成中央和省委赋予的改革新使命新任务加油鼓劲、增进共识、凝聚合力,进一步汇聚正能量、振奋精气神,2021年3月22日起,江苏省委改革办和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交汇点新闻客户端联合策划推出《改革拓新路 发展开新局》专题,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深入宣传江苏全面深化改革的经典案例和经验做法,敬请关注。

大运河吴江段总长约58公里,占江南运河的1/8,是如今运河中最繁忙的河段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近年来,苏州市吴江区围绕全省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坚持串珠成链、连线成片,全力展现大运河在江苏的精彩“最南端”。

一、加强规划引领,明确一条发展路径

综合吴江运河历史赓续、生态基底优良、文化资源璀璨等要素,高标准编制《大运河文化带(吴江段)建设规划》,明确“汇聚江南精华的运河生态文化风光带”的目标定位和“一带两轴四核多点”的空间结构。

重点打造以“平望•四河汇集”为代表的吴江运河八景,整体策划“三生”共建。切实发挥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协调各方作用,出台吴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聚焦与运河相关的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土地、设施等向大运河文化产业倾斜。

二、激活运河文化,塑造一组文旅精品

一是推进项目实施。分级分类做好大运河文化遗址遗迹的保护修缮,实施运河沿线文物保护提升工程,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运河沿线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系统修缮。强化数字技术运用,落实大运河文化数字化建设保护任务,配合建设大运河网上国家文化公园展示平台。建立大运河监测平台,对运河沿线重点地区设立视频监控系统,保障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落到实处。

二是打造形象标识。以保护优先、强化传承、合理利用为原则,坚持古今辉映、新老联动,精心打磨京杭大集项目,对不同历史年代的特色运河风物进行布局和应用,形成了大运河畔的平行旅程、初见书房•运河密码、群乐茶馆、味道博物馆、平望风物记等业态点位,打造动态型策展式运河文旅目的地。

三是塑造文旅精品。将漕运文化、水利文化、船舶文化、古桥文化、乡愁文化、饮食文化、诗词文化融入到景观节点中,策划推出水上游、夜间游、研学游、健身游、乡村游等项目,用运河串联起同里、黎里、震泽等历史文化名镇。大力发展运河文化创意产业,以“运河客厅”为核心,打造长三角乃至全国最大头部民宿集群和国际化的田园示范区。推动黎里国际生态文旅示范区建设和丝绸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提升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培育文旅服务新业态。

三、狠抓生态保护,建设一条景观绿廊

一是优化空间布局。以打造“新鱼米之乡”和“新江南空间”为目标,优化大运河沿线空间布局,划定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和滨河生态空间。按照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总体要求,逐一排摸、整理运河两岸可开发利用空间资源,推进大运河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合计完成整改面积69365平方米,恢复岸线1355米。

二是开展综合整治。全面开展运河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结合“河长制”建设和太湖流域入河(湖)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排查出运河沿线各类污染源排口159个,落实“一口一策”整治方案并开展专项整治。积极开展航道巡查,保护航产航权,确保通航保证率达100%,真正实现吴江段运河主线通航畅通,提升运河通达度和辐射力。

三是提升整体风貌。抓好运河两岸化工企业整治提升、“散乱污”码头清理、违章建筑拆除等工作,码头数由2017年整治前的90个压降至23个。实施土地收储整理,通过优化运河两岸土地资源配置、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实施大运河堤防加固工程、绿化美化提升工程,优化调整水系规划,强化太浦河优质水体利用,打造出“蓝绿交织、水陆并行、古今辉映”的生态绿廊。

四、强化共生共享,做好一篇传承文章

一是坚持群众导向。牢牢把握“水、岸、城、村、人”共生关系,以景社共融、主客共享、旅居共生为导向,调动群众参与,激发自治力量,共同营造大运河文化带“镇区即景区、旅游即生活”的格局。充分尊重居民意愿,见缝插针导入口袋公园,努力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见景。

二是讲好运河故事。定期举办运河文化旅游节、“运河杯”龙舟赛、“行走的阅读”青少年大运河主题研学等活动。创作民乐《运河风韵》,歌曲《运河流过我家乡》《运河欢歌》,出版书籍《运河旧事》《古运今声》等。开展长安实验小学运河文化试点学校建设,打造运河文化长廊。

三是营造浓厚氛围。深入挖掘大运河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大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展示馆建设,全方位展示吴江运河文化底蕴。加强与央视、光明日报、新华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合作,推出运河文化专题报道。开辟专栏《加快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制作运河手绘地图、系列短视频和文创产品,全面提升吴江大运河文化标识度。

策划:田梅

统筹:张超

文案:肖雷

制图:朱丹清

动画:郑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