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在德国上映的《窃听风暴》,名字起得怪,初看还以为是像《窃听风云》那样的动作片,再一细看名字,又像是犯罪悬疑片,等打开一看,以上猜测都不对,其实它是一部社会政治题材的影片。我们都被这名字给骗了。
究竟起个什么名字合适呢?我觉得就用结尾的书名就挺好——《献给好人的奏鸣曲》。
电影剧情设在1984年11月的东德,柏林围墙倒塌前5年,东德国家情报局“斯塔西”正以恐怖威权控制着人民——这些信息听起来既熟悉又陌生。你懂得。
该片讲述了一名东德国安局情报员卫斯勒(代号“HGW XX/7”)由忠于职守,转而对自己的工作失去热情,继而改变立场,开始保护上级要求他侦察的东德作家德瑞曼的故事。
这个人物一出场就是个生活在阴暗和寂寞之中的秘密警察形象(乌尔里希·穆埃饰)——开头这一段是表现他的睿智和冷酷,确实,这电影从头至尾没见他笑过。
名剧作家德瑞曼(塞巴斯蒂安·考奇饰)和他的美丽女友——知名女伶西兰(马蒂娜·戈黛特饰),是对很吸引人的恋人,作家其实也是大叔的年纪了,长得并不帅,但是越看越有魅力。西兰姑娘也是,开始看一般,越看越美,越性感。
这位西兰姑娘很有德国姑娘的大气的美。眉眼之间最动人。我要是告诉你,演员已经45岁,你一定会瞠目——这把年纪了还一脸少女的神态?还眼中有光,还那么有气质?
她的所有衣服,大衣,衬衣,无一不美,这顶帽子让她的气质尤其上了一个台阶。可能拍摄的角度不一样,她戴着帽子顿时妖娆了很多!就是这一瞬,我都忍不住惊叹:“哇,好美啊!”
其实绝大部分人衬不起这顶帽子,配饰很重要!
一个写文章的人值得这样被兴师动众地监听吗?
1984年的东德国家情报局会告诉你,这位作家的文章不仅会在东德,同时也会直接散到西德,也就是为世界所知。届时即便国内舆论控制得再好,也会通过世界舆论的广而宣之而影响东德民众,不利于自己的控制。
如此,窃听专家卫斯勒也就完全没有了自我生活,他奉命进驻了一栋华厦,从此全天候监控德瑞曼和西兰的生活,为尽快找出关键证据来,日夜不停进行窃听工作。
说真的,电影开头部分看得我头大——对政治形势的电影我不感冒,看在中途都要放弃了,幸好坚持看了下去。大约四十分钟以后,回家途中的西兰,一辆车停在她身边,简单几句对话之后,她上了车,往后才有了精彩的看头。
车上坐的是国安部部长,西兰是他为之倾倒的美女艺术家。
这可是当着司机的面,堂堂的部长——明目张胆,这也太黑暗了,该死的胖子。
这位西兰姑娘呢,就像她死前承认的,她的确是软弱了——但也实在是那个环境让一切都变得扭曲了。越美好的东西,越极容易招惹权贵独吞,得到了就会被践踏、被摧毁。
软弱而天真的人,总是适合当作家吧。德瑞曼完全清楚发生了什么。我很喜欢这一段——女人要洗掉自己的耻辱,男人没说什么,就只是抱着她。
那边,剧作家拥着恋人入睡,这边的窃听者呢,拥着椅子入睡,一切都陷入沉静。
——他不是单纯的国家机器,也是有血有肉有性欲的普通人吧。他的内心一定也渴望真正的爱情!
听着德瑞曼悲伤且愤怒的钢琴声,卫斯勒甚至流下了眼泪——这说明,虽然他冷漠,当内心深处却是个懂艺术、珍惜艺术的人。人没有百分之百的理性(冷酷)与百分之百的感性(感情),在那样的特殊的社会环境下(人人自危,人人自保),他必须拿出冷酷的面具,才可以生存、生活。当然,这是悲哀的。
专业的“刑侦间谍”风格,让卫斯勒一心扑在工作上,窥探别人隐私是他的全部。但当他窥到这对艺术家有爱有格调的生活方式,自然就被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逐渐融入了德瑞曼和西兰多彩多姿的生活。甚至他偷空进入作家书房,看到心仪的书,就把人家书拿走,太可爱了,虽然一开始我很讨厌他。
这对恋人激烈争吵的夜晚也很令人难忘,西兰迫于部长的权势,屈辱而就范,并深信无可奈何。这是她的悲哀,更是那个体制的悲哀。
他们两人的话都被窃听——仔细看卫斯理表情和眼神,人的蜕变就是从细节开始的。每次出现他的面部特写,我就看着他的眼睛不敢眨眼,觉得他眼里有很大的世界。
酒馆的夜晚,卫斯理居然和西兰意外邂逅,这是在西兰最绝望无助的时候,知晓一切的卫斯理主动上前,和西兰搭话,他想要帮助她。
我真觉得这一段的卫斯理表现得像个天使。
他内心那颗向往美与善的种子不小心被作家和女伶激活了,又在耳机中见证了两人的爱情,于是终于hold不住了!
我是你的观众!我居然想到了《千与千寻》里的无脸男。
他俩再会面时,是以审讯的双方出现在刑讯室里。此刻,他们身份完全不一样,但是心意其实是相通的:他们都是活在双重身份里的人,苟活抑或自我,不可兼得。
卫斯理审讯的这段真是帅爆了,有一种让人难以抗拒的冷峻气质。他的眼睛是那么刚毅,低调,有沉稳的亮光。自始至终,眼神坚毅。
“别忘了你的观众!”这句话的妙处在于,同样的语言,不同的人听到有不同的效果。
这场审判对于他俩来说其实也是极其痛苦的。
西兰完全受不了审讯和禁闭,更受不了很懂她的卫斯理的攻心审讯法!
从现实角度讲,一个普通人在那种恐怖环境下,心理很容易崩溃,根本扛不住秘密警察的审讯技巧,交代是被逼且必然的。
她毕竟是女人,还是一个明星,不是一般抗战剧上的硬骨头,所以面对恐吓会害怕,但内心又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爱人,而在专制和恐怖扭曲下,一切都不可能幸免,她的变化和最终屈从更显人性——这个人物塑造的既丰满又真实。
西兰最后的死亡究竟是意外还是自杀,是不是故意的,我觉得怎么理解都可以。
她其实一直在挣扎,直到看见作家愤怒的样子,逃不过自己的良心,她出门时明明转头望到了车来,还是走了过去。
从她撞车瞬间的表情来看,既有失魂落魄的慌张,也有心里的愧疚和痛苦。既然她出去的原因一定是作家那个鄙视愤怒的眼神,结果如何已经没什么意义了。
所以自杀与否不是重点,重要的是表达了极权能将一个正常人逼上绝路......她应该为她成为国安局秘密证人感到羞愧,这样的环境几乎让每个人都会感到羞愧,包括作为观众的我们,但我们还活着。
卫斯理呢,看到西兰被撞死,他不顾一切冲到跟前,作家下楼之后,他默默又不舍地退到一边。
在秘密警察的位置上他工作了那么多年,从开始的冷漠到最后重拾良知,电影歌颂的就是他作为人高尚的一面。
柏林墙被拆除以后,得知真相的作家找到了已成为邮递员的卫斯理。
这一段安排得非常有意思——看到卫斯理的时候,我以为作家一定会跳下车,冲上去喊着他的名字当面答谢,或者抓住他的手表白一番。然后公众媒体开始赞美他在黑暗时代的良心。但是期待了好久,这些想象都没有发生,作家在凝视卫斯理的背影良久之后,没有当面致谢,而是选择了默默离开。
这是为什么呢?
眼看卫斯理的身影在作家眼里越来越远,越来越小了。我感到心酸,同时却也有些释然。
——卫斯理目前做着毫不起眼的邮差工作,平平淡淡,平凡也许还可能很清贫,但是很轻松!他不再做情报员了,选择重新开始,从容自由!当他冒着被革职甚至被杀头的风险去帮助社会的进步作家时,他应该就已经考虑这些所谓的下场了,他甘于做一个沉默的人!
就算当面致谢了又怎么样,哪怕选为年度感动人物榜,哪怕和作家成为一生的挚友又如何,也挽不回任何过去。
所以作家最终没有喊了他的名字当面答谢,没有去打扰他,应该有几分这个用意。
直到那张巨幅海报出现,才意识两年之前,作家没有直接叫住卫斯理的原因:.因为有些谢意是无法通过见面或者谈话表达的,只能用自己的作品对他致以最真诚的敬意。这种感恩的方式,让人敬佩!
只有搞创作的人才能做出这么浪漫的感谢方式,让所有人都知道一个好人的生活,当无数的读者为谁是HGWXX/7疑惑时,只有一个人和他分享这份秘密。
不过卫斯理好像是知道有这么一页一样,直接将书翻到这里——看到了最彻底最真诚的道谢。
这最后10分钟非常感动人——果然导演的结局最好!当最后这一幕出现的时候,冰山都为之融化……剧情慢慢叠加,终于让人震撼……我的眼泪,也在此掉落!
卫斯理倒是不动声色,这个人很少有情绪波动,甚至当看到书上写着写给自己,表情都没有多大变化。他几乎在全片都保持着淡定——这是个很好的演员,他演绎了一个完美的角色。
这个非常出彩的结尾绝对能载入电影史册,让人感觉到圆满,且回味无穷。看最后还以为只有我被感触,没想到大多数人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