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作品,侵权必究。《冲破迷雾——还原真实的<红楼梦>》同名书籍正在创作中,约稿可谈。

红楼梦的历史细节解密(破解红楼梦12冲破迷雾)(1)

自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第一份《石头记》手稿出现,世界名著《红楼梦》就成为文学界一个不朽的话题,一代又一代的红学研究者和爱好者前仆后继,对这部作品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解读和解密。然而,近三百年了,出现在读者面前的问题却越来越多,诸如“曹雪芹到底是不是作者”、“历史上有没有曹雪芹这个人”、“后四十回内容是不是狗尾续貂”等问题,久久得不到被读者普遍认可的答案。

一场马拉松跑了三百年还不见终点,一个根本原因,很可能是起点或者方向错了。

近期,作者在游览故宫博物院和颐和园时,惊喜地发现:《红楼梦》里很多经典场景和画面,在这些地方都可以找到,甚至名称都没有改变。比如,贾母夜宴的大观园“藕香榭”,就原封不动地矗立在颐和园中,它是玉澜堂的西偏殿,始建于乾隆15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在1896年复建。再比如,《红楼梦》最重要的场景“太虚幻境”,竟然是原封不动地照搬紫禁城,连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都坚称“不会错”。

如此,作者终于找到了“红楼迷雾”的根源——在清朝时期,紫禁城和颐和园等皇家宫苑是禁地,民间学者没有机缘走近它,也就没有机会正确地认知和解读。解放后,红学专家们过度依赖已有的研究结果和历史依据,而没有冲破藩篱另辟蹊径的意识和动力,导致红学研究方向固化和思维固化,研究成果仅限于文学、文字和人物考证等方向和细节,却无法与历史背景进行科学结合,不经意间铸就了一座“文字迷宫”,让一代代读者深陷其中,也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下一代对于经典作品的认知、理解和传承。

经过认真查阅《清史稿》、《故宫六百年》、《三山五园新探》、《北京旅游局导游考试教材》等历史和现代书籍,以及作者的审慎考证,终于找到了《红楼梦》几个关键问题的答案。这些问题和答案,就组成了本书的叙述框架。

(一)关于作者。《红楼梦》作者的确是曹雪芹,但“曹雪芹”不是一个真实的人名,而是三个人名合成的幻化名称(《红楼梦》里没有真实姓名)。准确地说,《红楼梦》的作者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创作团队,这个团队有一个响亮的名称——翰林院;

(二)关于内容。《红楼梦》不是普通官宦世家的悲欢离合,而是清朝皇室的自画像,是介于正史和野史之间的一部亦正亦谐的特殊史记。

(三)关于人物。《红楼梦》的男主角,是乾隆皇帝本人,他同时也是创作团队的总策划和编审。而女主角,是乾隆皇帝的两位皇后。所有主角和配角,全部来自于紫禁城。

(四)关于主线。《红楼梦》的叙述主线,分为一明一暗。明线是一众小儿女的情感故事,暗线是九子夺嫡及后续政治走向。而高潮部分,是乾隆13年富察皇后去世后,乾隆皇帝性情大变导致的朝野动荡。

(五)关于动因。《红楼梦》的创作缘由,是乾隆皇帝撰写的文章《卞和献玉说》,他用这篇文章表达了“传国玉玺只是一个寓言”的质疑,并以此为线索铺陈故事走向。同时,追忆自己的年少轻狂和一世红颜。

(六)关于价值。《红楼梦》的社会意义,是它着力打造了一面风月宝鉴(双面镜),正面风花雪月,背面尸骨成山。主创者通过自我反思和现身说法,启发读者对于政治、权力和人生选择的思考和态度。

三、作者简介

岳晶艳,资深媒体人,自由撰稿人。酷爱旅游和文史,尤其喜爱探索文物古迹的文化内涵。从学生时代开始发表作品,尤其擅长散文、诗歌、晚会撰稿等文体创作,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晚会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