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互联网 正在颠覆整个餐饮行业,一方面它拯救了许多垂垂老矣的餐饮机构,另一方面也造就了一批纯互联网基因的品牌。顺应消费升级时代,一个个估值神话出现在餐饮行当,从喜茶、丧茶到鲍师傅,互联网在餐饮行业的造富神话正加速涌现。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互联网成就了许多餐饮品牌的当红炸子鸡,但也放大了他们的问题,残酷剥夺了他们的纠错时间……最近两年,死掉或基本名存实亡的一些餐饮品牌中,有一些是从互联网创业项目生长出来,有一些是借助互联网的传播效应玩的风生水起。但很遗憾,他们在不经意间违背了餐饮行业某些古老的规律,于是莫名其妙就死了,比如前段时间被一次性查封9家门店的“一笼小确幸”。

死法一:“食品安全”中招,墙倒众人推

餐饮死亡笔记(餐饮死亡笔记)(1)

食品安全是互联网餐饮品牌最常见的倒闭理由之一。最近的代表性案例之一,是上海网红餐厅“一笼小确幸”因多家门店被消费者投诉疑似食用食物后出现严重腹泻, 4家门店遭到集中投诉。工商管理部门责令“一笼小确幸”在上海的9家门店及中央厨房关停,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交媒体的疯狂关注。

事后,一笼小确幸创始人发表了“充满情怀”的说明文字,呼吁大家客观看待,并表示品牌还会择日重新开张;但能否再回来,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互联网餐饮毕竟缺乏老字号的品牌根基,当出现负面消息,往往没有任何缓冲空间。

餐饮死亡笔记(餐饮死亡笔记)(2)

同样因为食品安全问题关门的,还有2015年夏天火到不行的“郑文琪小龙虾盖浇饭”。

餐饮死亡笔记(餐饮死亡笔记)(3)

郑文琪龙虾盖浇饭2015年最早出现在南京,以加盟的形式向其他城市扩张。彼时,郑文琪在上海大约有十几家门店,并在七八月份借助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的宣传热潮,成功晋升为当时话题最热的“网红食品”,并出现多家分店大排长队的现象,甚至有的门店还实施了限购,被认为是饥饿营销和社交媒体营销结合的经典案例。

然而,随后该店爆出有人食用该店小龙虾盖浇饭后出现严重身体不适。 2015年8月16日,工商管理部门紧急查封郑文琪小龙虾五角场店,这家店的火爆戛然而止。如今,郑文琪的品牌在几个大城市的门店大部分已经关闭,经营模式也由直营转为加盟为主。因为一次食品安全事件,小龙虾盖浇饭这个品类,也不如往日那么火爆,逐渐被遗忘。

餐饮死亡笔记(餐饮死亡笔记)(4)

就在前几天,无锡面包新语茂业店内惊现老鼠的视频在社交媒体疯传:一只老鼠在店内橱柜的面包上自由爬行,更讽刺的是,视频中店员竟然对此无动于衷。目前,无锡市梁溪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已责令这家店面整改,销毁店内所有面包、查明老鼠来源,以绝后患。早在2014年,面包新语就曾经出现过“老鼠门”事件,此次老鼠横行柜台视频的流传,更让这个红极一时的品牌再次遭受滑铁卢。

餐饮死亡笔记(餐饮死亡笔记)(5)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食品安全问题之所以能够对餐饮品牌产生几乎致命的破坏力,主要得益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对话题的迅速发酵,一旦出现问题,常规的公关手段往往被排山倒海的质疑声淹没。

死法二:品牌丧失和年轻人对话的能力

在消费升级大潮下,品牌不能有效焕新、品牌内涵不能不断深挖,最终被消费者遗忘,使得很多老牌餐饮机构黯然离场,即便是在web2.0社交媒体时代名噪一时的金钱豹,也难逃这样的命运。曾几何时,吃一顿金钱豹是炫耀的资本。如今,随着各种独立小店涌现,健康饮食理念的风行,这种“扶墙进扶墙出”的自助餐品牌,已经丧失了与年轻人的情感维系。

餐饮死亡笔记(餐饮死亡笔记)(6)

如果从 1991 年创始人袁昶平在台中市开出第一家金钱豹算起,这个起于台湾的餐饮品牌已有 26 年历史。2003 年,金钱豹以自助餐的形式进入中国内地,第一家店开在上海,那一年中国的人均 GDP 刚刚突破一万元人民币,餐饮消费进入了暴饮暴食的阶段。人均二三百元、400 多道菜品、三文鱼和哈根达斯畅吃的金钱豹很快成为了一种奢华消费的身份象征,非壕友请客、公款团建,不轻易选择。金钱豹餐厅被众多食客吐槽服务意识差,服务员爱答不理,更有直接在门口围堵、拦截威逼利诱让消费者办卡的状况,态度十分糟糕。

死法三:辜负了消费者的胃

拴住食客的胃,才能栓住她们的心,这是餐饮行业的古老法则。在一切的概念、噱头、爆款过后,只有真正好吃的食物,才能够说服他们留下,而对于很多醉心于互联网营销的餐饮老板来说,似乎明白这个道理都太晚。

今年,位于上海中山公园龙之梦的“赵小姐不等位”闭店了,这个一直以来打着文青噱头,堪称“网红餐厅鼻祖”,因菜品难吃分量少而被消费者诟病的餐厅,在坚持了四年后宣布关店。这个一度在社交媒体上大热的餐厅,最广为传播的是“菜品不合消费需求、性价比不高”的话题,关店也不足为奇。

另一个以难吃著称的互联网餐饮品牌是黄太吉,作为国内第一家互联网 的餐饮公司可谓是风光无限,然而这些年来却在走下坡路,除了一直在改变的商业模式外,产品本身也是一大问题。网友们一致认为:他家的煎饼,贵而且难吃。吃过一次后就不再买账了,后续劲头不足。去年工厂店大量撤出,最近黄太吉在在饿了么总部的门店也关闭了,不知这个品牌今后将何去何从。

死法四:过于依赖偶像光环

餐饮死亡笔记(餐饮死亡笔记)(7)

网红龙虾店——卷福和他的朋友们,今年也关闭了在厦门的门店,这个众筹的餐厅,顶着张嘉佳等名人光环,在上线不久后就匆匆离开了。据说最后半年亏损多达70万,其众筹财务不透明不说,城市合伙人和实际经营者也不一样,试问这种种管理乱象如何做得好生意?同为众筹餐厅的后会友期也是同样原因倒闭,众筹模式如何做,要好好思索。

餐饮死亡笔记(餐饮死亡笔记)(8)

长沙最大“众筹”餐馆——印象湘江,93个股东筹集100万现金,创下长沙最大的众筹记录, 曾一时风光旖旎。创始人牟跑强从发起众筹、选址、装修、招人一气呵成。牟跑强一度收到央视《创响人生》栏目的邀请。开了一年左右的印象湘江旗舰店,由于负债100多万而不得不宣告破产清算,甚至都没挺到2016年。

死法五:步子太大,后期管理跟不上

有很多餐饮品牌的目标很明确——做加盟、迅速扩张、收割品牌红利。但是步子迈的太快了容易摔倒,这是常识,更是事实,餐饮品牌中这样的例子不少。基础的产品和服务,甚至是管理模式都没有摸索清楚,就大肆扩店或者开放加盟,结果呢?最终还是摔倒了。

日前,在二更平台上,一个上海老阿姨卖油墩子的视频赚足了人们的眼泪,这位老阿姨十几年如一日地做油墩子,味道好,所以远在其他区的人们纷至沓来,但在物价飞涨的年代,阿姨一直没涨价,也没开分店。

相比之下,快速扩张、规模化复制,正是网红餐饮品牌的“不二法则”,但这种扩张,很多时候在餐饮品牌内涵尚未夯实、供应链尚未搭建成熟的情况,把企业加速推向了灭亡。

餐饮死亡笔记(餐饮死亡笔记)(9)

今年年初,曾经对标星巴克的“茶香书香”宣布全面闭店。茶香书香的选址和装修成本都不低,但是星巴克的运营模式一直都很清楚,而茶香书香却在不断的变化,导致每一家店前期运营成本过高,后期又没法完整的调整,贸然扩店,从成本到管理都是大问题。

2017年元旦,沙拉日记全面停止业务,历时三年终究还是没有熬过亏损二字。沙拉日记的产品非常受年轻上班族的欢迎,后来创始人将团队逐渐扩大,甚至租下更大店面、购买更多厨房设备。可是由于其产品注重创新和设计模式,没有做出SOP,无法保证大量生产,再加上生产线在不断扩大,后续管理却没有跟进,据创始人番茄妹说,整个模式到了最后就像他们的一场自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