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一生曾两次以身犯险前往边远的西域,第一次在公元前138年,第二次在公元前119年经过艰难曲折、九死一生的传奇历险,张骞终于成就神话般“凿空”西域,远播国威,“诗圣”杜甫的著名诗歌《秦州杂诗?闻道寻源使》:“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就是描写张骞通西域的故事诗中的“寻源使”,就是张骞本人由于张骞出使西域太富于神秘色彩,民间曾有张骞“到了西天的黄河源头,会见牛郎织女,并带回了天马”的历史传说,几乎把张骞当作神仙来崇拜,神事一桩,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张骞通西域时出现的历史现象?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张骞通西域时出现的历史现象(外交家张骞两赴西域的真实历史背景和原因)

张骞通西域时出现的历史现象

张骞一生曾两次以身犯险前往边远的西域,第一次在公元前138年,第二次在公元前119年。经过艰难曲折、九死一生的传奇历险,张骞终于成就神话般“凿空”西域,远播国威,“诗圣”杜甫的著名诗歌《秦州杂诗?闻道寻源使》:“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就是描写张骞通西域的故事。诗中的“寻源使”,就是张骞本人。由于张骞出使西域太富于神秘色彩,民间曾有张骞“到了西天的黄河源头,会见牛郎织女,并带回了天马”的历史传说,几乎把张骞当作神仙来崇拜,神事一桩。

张骞

那么真实的张骞是何许人也?他为什么要不顾生命安危冒险去神秘的西域呢?这确实又是一个“时势造英雄”的话题,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换句话说,也正是因为强大匈奴的存在,而汉武帝又要一雪前耻、反击匈奴,从根本上解除来自北方的边患,也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使一代英才张骞有了建功立业的历史舞台。

古代中国的边患永远大都是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大家也知道匈奴是西汉的最强劲敌人,自从楚汉战争以来,匈奴有为单于冒顿整肃内部,实力越来越强,还奉行扩张政策,灭东胡、破月氏,成为了一架超强的军事机器,并凭借强悍骑兵,不断骚扰汉边,掠夺人财,成为了汉朝挥之不去的恶梦。

汉武帝

其时,由于西汉刚刚立国,根基未稳,所以几任皇帝都奉行“和亲政策”,以美女大腿换取和平,然后加以休养生息恢复国力。

直至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在积攒了超强的人力物力之后,决定不再对匈奴忍气吞声,而是要进行漂亮反击,换来尊严,于是为了联合西域各国共同对付强大匈奴,“为人强力,宽大信人”的强大张骞终于能横空出世,顺利浮出了历史水面。

所以来说,原本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目的很单纯,也就是为了铁血皇帝汉武帝征伐匈奴寻找军事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