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京油子、卫嘴子”,天津人能言善辩、言语幽默古今闻名。用天津话讲,天津人“真哏儿”。目前中国流行的许多词汇原来均出自天津人之口。

捧哏四川方言(当哏都方言遇上网络用语)(1)

一段时间以来,“梗”这个字突然成为网红。如果单纯看网络用法,可以分析推断,“梗”被作为“包袱”使用,“铺梗”就是为抖包袱作铺垫。然而,在字典里“梗”的词义却是草本植物的茎或枝,如“花梗”“菜梗”。可以说用法与字义毫无相关,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其实“梗”这个词的出处是台湾人以讹传讹,人云亦云误传出来的。因为湾湾那边没有“哏”字,于是用读音相似的“梗”来替代。

捧哏四川方言(当哏都方言遇上网络用语)(2)

天津方言有个词儿:“膀大力”,就是说实在的,说真格的,实打实的,靠得住的意思。原指膀大腰圆,卖苦力干粗活的人,就是凭肩膀吃饭的“苦大力”。因为在码头上扛包装卸是实打实的硬活,来不得半点儿偷懒耍滑,所以后来把“膀大力”,引伸为说实在的、说真格的、不带掺假的意思。

捧哏四川方言(当哏都方言遇上网络用语)(3)

“膀大力”这个词儿,可能是纯粹的天津土话,是码头文化的产物。最初应该是码头工人,跑大船儿的,他们能接触到外国人,天长日久活学活用就把这正宗“伦敦音”变成了地道天津味儿。


广说诸事,其多若林 欢迎关注《说林》 津味津史,更津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