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区

昨日,消息传来:“北师大珠海分校正式更名为北师大珠海校区”。多方核实后确认消息属实。

珠海校区,并不是什么新词儿,这片校园最开始的时候就叫“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

2002年4月,国家编制委员会特批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教育园区,编制名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

……

2003年,北师大将之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并报请教育部;

2003年7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出文件,批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教育园区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学校类别被定为独立学院 。

……

2003年9月28日,教育部复函北师大,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作为特殊情况,同意珠海分校02、03级学生学习期满且成绩合格者,颁发类似北京师范大学校毕业证书、学位证,内芯注明在珠海校区学习。

……

2004年由教育部批示正式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北师难说再见(北师双城记塌陷的一代)(1)

2004年,学校开始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的名义面向全国单独招生,并坚持在第二批本科以上批次招生。于是04年之后的我们就一直自认为是“分校”人——虽然直到我读书时的2010年左右,励耘楼一角的楼名依旧写的是“珠海校区”。

叫“校区”的时候一本批次招生,到叫“分校”的时候二本批次招生。今天听到要恢复“校区”,那是不是意味着以后也会恢复一本批次招生呢?

从高考成绩看,我们这批二本线的“分校”人,似乎就成了“塌陷的一代”。

北师难说再见(北师双城记塌陷的一代)(2)

分数

今年仲夏时节,高考招生阶段,北师珠传来“喜报”:北师珠今年起在四川省一本招生!

作为一个从北师珠的毕业生,我不知道这有什么好喜的,只是感到一阵撕裂感,替那群来自四川的师弟师妹们。

当天府鱼米滋养的那么多好白好乖的妹娃儿,顶着一本批次的分来到珠海,得知自己的同学、室友、好闺蜜高考成绩普遍比自己少考了50分的时候,多少都会有一些撕裂吧?四川可是全国排名前五的高考大省,这50分在在省内一本批次分数段,至少够他们压死5万人。

我为啥知道这种感受?因为同样来自高考大省安徽,09年我顶着省内能上顶尖二本的分,到了珠海。我的大佬们告诉我,分校在广东走2B批次(说好听点儿的三本批次嘛)。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我并没有被骗。我在报考的时候是知道这些的。在经过考虑,觉得能接受以后,我还是选择了北师珠。只是,当你亲耳听着自己的亲同学、真室友、好哥们这么说的时候,内心还是会有那么一丢丢撕裂感的。

北师难说再见(北师双城记塌陷的一代)(3)

话题回到“北师大珠海分校”正式更名为“北师大珠海校区”。这真的会像那些公号标题党说的,“珠海会出现一个‘985’级别的高校么?”或者,说得克制一点儿,“北师珠明年真的可能一批次招生么?”

我看未必。即便今年四川省的招生给北师珠开了个好头,也并不代表,明年北师珠就能全线(大部分省市自治区)一本批次招生。因为这既需要各省教育考试院的复函文件,也要看考生的市场选择。如果你的分数能在省内上一所211,那么为何要舍近求远,跑去珠海上一所建校时间不长、学校编制属性不稳定的“校区”呢?

正常的逻辑应该是:虽然文件已签了,董校长要建设“和本部同一水平的南方校区”的话也说出去了,但是路还是要一步一步走。

我们学校有很好的硬件优势;珠海这地方除了偶尔刮台风,气候条件相当怡人;近些年的办学水平在稳步提升;本部的认可也给了一直在坚守的老师和同学们一剂强心针。

北师难说再见(北师双城记塌陷的一代)(4)

分校10周年的时候我去数了数校名石后的“百年广场”上的大石头,总共有20块。其中两块已被刻上铭文,以纪念五周年和十周年的建校历程。这意思就是,我们是想要把北师珠好好建设100年的。那么我们也可以不要急,慢慢来,用100年的时间,一步一步地成为“南方硅谷”吧。

也许,我们在建校50周年的时候看到母校的成就,会比今天在这里孤零零地听到北师珠花“90点券”买了一张“改名卡”要有带入感,也欣慰得多。

就算我们想得非分一点,北师珠明年就按985的分招生,真的就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儿么?

先不说那些那些高考成绩660 的学霸们进来之后,看到大二大三大四的“学渣”师兄师姐跟自己在一个学校时会不会感到“撕裂”。就从已经入学的学生角度考虑,引用目前在校师弟哈士奇同学的一句话:“真等985来了,我们有能力面对他们吗?”因为我们从高中的时候就深知,那玩意儿跟我们不是一个世界的生物啊。

北师难说再见(北师双城记塌陷的一代)(5)

双城

似乎从北师珠存在的那天起,“本部”就是一个挥之不去的词。一方面“乐育楼”、“励耘楼”都在本部都有道路名称对应;另一方面,“北京师范大学”这六个字也确确实实是抹不去的烙印——虽然我们总是要在面试的时候强调并解释何为“珠海分校”。

北京和珠海,从来就没有站在一个对等的位置上。但在北师珠人心中,它们就是双城。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

——Charles Dickens A TALE OF TWO CITIES

北师难说再见(北师双城记塌陷的一代)(6)

03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与香港四大天王之一重名的某位师兄,向我描述他毕业找工作时提及“珠海校区”时所受到的微辞:“到底系唔系北师大嘅?你自己都港唔明”。而等到我毕业的时候,我的切身体验告诉我,北师珠“出品”在珠三角一代口碑不差。可能这边都是靠着改革开放白手起家的一代,认能力而轻门阀。北师珠的学生好用,能干,老板们自然就愿意要。

虽然有些“粗心”的HR在看到简历的时候还是会问出“作为一个广东人,当初你是出于什么原因选择去北京上学的呢”这种问题,但我们还是会很自然提醒他:“括弧里还有‘珠海分校’四个字,就在珠海。”十几年,无论是第一批考600多分的学长,还是我们这些500分的“分校人”,都没有为这括弧内外的,拢共十个字丢脸,不是么。

06级一位学长在校友群内留言:“本部一直没觉得北师珠与北师大有关系。”我回复:“我们也没觉得跟本部有关系。”得到群内一些校友的附议。

本部不认我们,我们不认本部;或者以后“校区”的时间长了,我们实力强了,本部认我们,师弟师妹们对本部也有归属感,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们在皇城根下挥洒了青春,我们在珠海蓝中度过了四年。

双城的意义就在于:两个城市,一开始就注定是不同的人生。而我们各自,都更爱自己的那个。

北师难说再见(北师双城记塌陷的一代)(7)

作为北师珠人,我们从来都知道自己是谁。且我们选择北师珠大多不是冲着“北京师范大学”六个字来的。比如我,我的分在安徽离一本线就差几分,省内准一本批次高校的汉语言专业我都可以选。但由于当年的我比较狂,自认为已经不用学汉语言,想学应用性更强的新闻学。可无论是安徽省内还是长三角地区,好的新闻学院校我够不上,我够得上的新闻学专业都是理工科学校内的。找了半本报考册子,就北师珠的“编辑出版”我能上。在向父母确认了可以接受较高的学费后,我就报了。

北师难说再见(北师双城记塌陷的一代)(8)

其实,没多少人会在意这个学校最后到底叫什么,我们根本不在乎“校区”还是“分校”,因为影响真的不大。无论是校区还是分校,最后我们还是会叫它北师珠。

而对于“分校”时期的我们,我认为也根本不是什么“塌陷”的一代。我们用不丢人的成绩上了一个不丢人的学校;我们支付着较高的学费,但这学校的硬件设施似乎也值得上这个价位。在那个长达三个月的漫漫暑假过去的时候,高考已经离我们遥遥而去。不过是一批十七八岁的少年,争前恐后地长大。

那是最糟的时代,那也是最好的时代。

北师难说再见(北师双城记塌陷的一代)(9)

北师难说再见(北师双城记塌陷的一代)(10)

“我们其实还是喜欢我们自己的时代。”

本文转自

叭唧

已获授权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