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五十八章(道德经第十九章)(1)

【读前准备】

这一章的翻译虽不易或有千种,但道理却只有一种,那就是告诉我们:简单纯朴的生活起来吧!

【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今译】

杜绝权威作风,人民可以获得百倍的好处;抛弃假仁假义,人民会建立起真正的孝慈;不显弄名利和富贵,自然就无盗贼。但这三个方面作为理论指导是不够的,要使人民的思想有所归属:得保持纯洁朴素的本质,减少私欲杂念。

【解析】

据说:目前出版及流传的《道德经》原文是经西汉时期篡改后的版本。1993年出土的战国竹简本更倾向于老子原文。按照竹简本,本章开句是:“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虑,民复孝德。”

但不管原文如何。哲学家老子的本意一定是希望我们生活简单而纯净。那就试着用现代人的生活模式去领悟《道德经》。

如今,我们不可能炸掉所有的高楼大厦,也不可能再回到发电报的年代,我们的生活会愈来愈工业化。大伙儿有钱了是件好事情!生活水平提高了也是件好事情!正因如此,社会关系会变的愈来愈来复杂,在一切都比以前复杂的前提下,我们的内心得比任何过去的年代要简单和朴素。这样,我们才能杜绝腐败、杜绝空洞的铜臭味、杜绝工业化表面后的思想落后。你们不觉得吗?人类的进步应该是:当一个人有钱后,他的生活依旧是买书和买菜。

【典故引申】

桃花源在哪里?

东晋太元年间,一个捕鱼人沿着溪边行船时,忽然见到了一片美丽的桃花林。渔人惊喜,连忙向前划去,想要穿过这片桃花林。

渔人寻到源头,看到一座山,山下有座洞口,下了船,欲走进洞里瞧一瞧。一开始,里面非常狭窄,走了十几步,才豁然开朗起来,呈现渔人面前的是一片空旷的土地,两边错落有致的整洁的房屋、田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那里的男男女女们的衣着都与外面很不相同,个个笑颜展开,老人和孩子们都怡然自乐。一片祥和欢乐。

里面的人见到渔人,也很吃惊,问他从哪里来?渔人回答了自己的来历后,就被热情的邀请做客去了,互相攀谈间,渔人得知:这里的人们的先人为了逃避秦朝的乱世,于是就一直与外界隔绝了。渔人问他们可知如今是何世,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就这样,渔人在这里愉快的停留了数日,临别之时,那里的人们告诉他:“这个地方是不值得跟外面的人提起的。”

出来之后,渔人的船还停在那里,沿着原路返回的时候,他沿途都做了记号。然后,渔人来到了郡里,将这件奇怪的事情跟太守说了,太守随即遣人与他一同回去寻找那个神秘的村庄。奇怪的是,无论他们怎么找,就是沿着特意刻下的记号寻去也毫无结果。

这是晋代文学家陶渊明虚构的一篇故事。故事里的“世外桃源”,人们生活淳朴、简单、祥和、欢乐,没有虚伪和欺诈。可以说,“桃花源”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当渔人再去寻找的时候,是无法找到的。渔人的奇遇,就是作者的慨然一梦。想要再回到梦境,当然无法做到。

尽管“桃花源”是一种不现实的存在,但寄寓了世人的一种理想。作者在文末讲了号为“高尚士”的刘子骥去寻找“桃花源”,可惜在途中病殁了。而此后再也没有去寻找“桃花源”的人了。这暗示着,世人已经忘却了对于理想的追寻,这岂不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悲哀吗!

【感悟】

让我想起一次外教课上,老外讲到:The soul is born old but grows young.The body is born young but grows old.

我用中国文化解释道:在中国,我们讲人有三种境界,或者是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小孩,他们知识不多,基本如一张白纸。比如:山在他们眼里就是山,鱼在他们眼里也只是鱼,冬天的雪就是雪而已;第二个阶段是我们大多数人,我们人生的白纸被涂上了自己的颜色,有人看山是一首诗,有人看鱼是一个人,有人踏雪就想起了梅花;第三个阶段是老人,年岁已高,但灵魂纤细轻巧,如释重负。他们不在乎自己人生纸上的颜色。他们看山还是山,鱼就是鱼,雪也是雪,他们对人生的理解又回归到了孩童般的简单和实在,但原因不是他们遗忘了什么,而是他们见识了生活的林林总总后,从而理解了生活的本质。

MouseReading】这里有认真详析的《道德经》和《历史典故》,有角度有点意思的《原创文章》和《原创照片》,还时不时会有热门电影的《影评》和灵性的《星座分析》。欢迎兴趣相投的同学们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