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在明清宫廷中一道略显奇怪的风景线,提到明朝的朝廷大家会想起什么?东厂,锦衣卫,内阁和司礼监?由于明代文官势力实在太大,所以皇帝提拔了太监作为帮手一起和文官集团对掐。有明一朝,宫中的太监俨然形成一股足以动荡天下的势力,不但可以和文官们旗鼓相当,在某些特定的时期连文官集团都要甘拜下风。

到了清朝就没这种好事了,咱们看清宫的宫廷电视剧里,太监们虽然也搞些个收受贿赂,挑拨离间的阴损事儿,但总体来说都是以谄媚的奴才形象出现的,比起明朝那些个鲜衣怒马,权势滔天的东厂霸气风差的太远(说句实话以前看《新龙门客栈》里的那些个东厂太监肆无忌惮草菅人命的作风真让人绝望,感叹世道黑暗天理何在,到了清朝太监们就怂多了),虽然到了晚清年间还是出了李莲英和小德张这种大太监,但他们也只能通过当权者去影响朝政,并且对于国家方略等干扰不大。

比起明朝太监有头有脸,在史书上络绎不绝的留下名字(郑和、汪直、刘瑾、谷大用、魏忠贤等等),对于清朝的太监,也只有李莲英这些极少数才配有姓名,咱们还是从电视剧里了解的更多,您就比如说《少年天子》里的吴良辅、《康熙王朝》、《雍正王朝》里的李德全,前几年大热的《甄嬛传》里的苏培盛等等,这倒是勾起了我们的兴趣,这些在电视剧里点头哈腰,笑脸迎人的大太监是否真有其人呢?虽然满清对太监严格管理,但太监总管这个职位在宫中依然显得十分重要,那在清朝早期的康熙、雍正时期的太监总管又是谁呢?

顺治时期:吴良辅(真)

最帅的太监李德全(李德全苏培盛这些清初的大太监是真有其人还是小说捏造)(1)

吴良辅老兄也是个大名人,咱们在《少年天子》和《康熙王朝》里都能看到这货,在少年天子里这个阉人暗恋着佟氏,而佟氏失去皇帝宠爱后为了自己的前途竟然还委身于这个太监,不过最后吴良辅没得好死,被索尼用“贴加官”的酷刑折磨而死。到了康熙王朝,吴老兄摇身一变又和鳌拜勾勾搭搭,鳌拜大寿,这货竟敢偷宫廷重宝意图送给鳌拜,最后被康熙杖责至死,总之在电视剧里,这个老太监都是胆大包天的主儿。

最帅的太监李德全(李德全苏培盛这些清初的大太监是真有其人还是小说捏造)(2)

有个彩蛋不知大家是否留意到,《康熙王朝》里的吴良辅是《雍正王朝》里十爷胤䄉的扮演者,哈哈。

不过在历史中还真有这个太监,他也极受顺治的宠幸,在满清入关时期这个太监向朝廷建议把满清宫廷的内务府制度改为明朝的二十四监制度,内务府是满清独有的制度,设内务府总管总管大臣负责皇室的衣食住行,日用仪仗等(其实我阴暗的觉得吴良辅之所以想要恢复明朝的宫廷旧制更多的是因为这货觉得内务府制度他们没办法捞油水,毕竟是在新的模式体系内不熟悉,所以吴良辅希望换成熟悉的司礼监、御用监、尚膳监这种旧体系,当然,我估计),顺治采纳了吴良辅的意见,不过并没有完全照搬,而是将二十四监削减成十四衙门。

果然不负大家所望,还没过几年就爆出了吴太监结交官员,以权谋私收受贿赂等情况,这时节可不比明朝,刚入关的满清统治者连汉人都不怎么信任更不用说是小小的宦官了,所以还没等吴太监好好享受一下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时便被如狼似虎的侍卫给逮了起来。知道吴太监种种罪行的官员们群情激奋,一直要求把吴良辅杀掉了事,不过顺治皇帝极其宠幸吴良辅,他对吴良辅所犯罪行进行了默许和包庇,这个任性的皇帝给出的理由倒是冠冕堂皇“恐株连甚多,姑从宽,一概免究”。轻轻巧巧的就把吴良辅的罪行揭过,反而把弹劾吴良辅的言官们革职流放!(所以说皇帝要是一上头,明代和清代都一样昏庸),有了皇帝撑腰,这下吴良辅可就摆起来了,之后的岁月中吴太监是没少做这种事儿,不过有皇帝为他打掩护,大臣们也无可奈何。

等到顺治身体不行快要翘辫子了,吴良辅惊觉自己的靠山快没了,吴太监又鸡贼的在皇帝面前表忠心,为了皇帝的健康愿意剃发为僧为皇帝祈福(也有一种说法是因为董鄂妃的病死,悲伤的顺治皇帝让吴良辅落发为僧),顺治帝当然很感动,然后就死了......

最帅的太监李德全(李德全苏培盛这些清初的大太监是真有其人还是小说捏造)(3)

等到康熙继位,还没等小皇帝的位子做安稳,孝庄太后便下旨以“变易祖宗制度”把吴良辅再次抓了起来,这次没有人再给吴良辅求情,吴太监干脆利落的被砍了头,而砍头的原因表面上是更改祖宗制度,实际上不如说是孝庄太后早就看这个扰乱朝纲带坏自己儿子让他英年早逝的太监不爽了,顺治一死,朝廷马上恢复内务府制度。

康熙时期:李德全(假)

最帅的太监李德全(李德全苏培盛这些清初的大太监是真有其人还是小说捏造)(4)

他是《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里最出彩的太监,他圆滑,精怪,既有依仗皇帝的信任(用他的话说是皇帝的一条狗)横行不法的一面,又有能够清醒看清形势收敛自己,对皇帝忠心耿耿的一面。姚启圣打了他,他不敢记恨,容妃刷马桶,他也心疼,阿哥们阴谋夺嫡,他不偏不倚,以皇帝之意是从,所以安然的活到了雍正时期。

不过可惜的是李德全这个太监根本就是二月河先生虚构的,历史上查无此人。真正在康熙朝留下记录的,大概是下面给您介绍的这三个太监。

顾问行(真)

顾问行是清朝第一任敬事房总管(也就是太监的头儿),这个太监还是个有历史的老太监,熟悉宫中的各种事物,与吴良辅飞扬跋扈的性格不同,顾问行性格小心谨慎,办事踏实肯干,所以极受康熙倚重,康熙皇帝给太监们的朱批谕旨中,给顾问行的最多,而在给其他亲近的大臣的信中也多次提到顾问行。

康熙皇帝有多信任顾问行?在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期间,除了给太子胤礽写信之外还会给顾问行这个太监写信!在康熙皇帝信中他详细叮嘱顾问行要照料太后,管理内宫太监和大小事务,更让顾问行替自己向皇太后和妃嫔们报平安,让她们不要太担心,而且康熙皇帝的信中还透露了些小秘密,比如说一向英明神武的康熙皇帝还会向顾问行诉苦,吐槽战场上的艰苦和劳累,可以说康熙皇帝是把顾问行当做是一个可倾诉可信赖的伙伴了。

由于顾问行是先朝老太监,还是个有文化的老太监,所以康熙皇帝把顾太监看作是一个能够请教问题,化解难题的这么一个老朋友,更是心腹中的心腹。当康熙遇到棘手的政务等无从下手时都会听取顾太监的建议,而康熙称顾问行为:“顾太监”更是能够体现出顾问行在康熙心中的重要性(皇帝对太监都是直呼其名或者是贱称,以太监相称可以说是非常高的待遇了,至少之后所有的太监都没有享受这个待遇)。

梁九功(真)

最帅的太监李德全(李德全苏培盛这些清初的大太监是真有其人还是小说捏造)(5)

不过顾太监毕竟年纪比康熙大了很多,等到康熙中期顾太监老病而死之后,中生代的太监们开始崭露头角了,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梁九功和魏珠,这两位大爷的来头也不小,乃是康熙皇帝的“哈哈珠子”出身,何谓“哈哈珠子”?简单的说就是类似于《康熙王朝》里魏东亭这样的角色,他们自幼就服侍康熙皇帝,与康熙皇帝朝夕相处,主仆之间感情十分深厚,康熙早期主要以顾问行这样的老太监为主,他们办事缜密细心,梁九功和魏珠等人主要作为“实习生”进行学习,等到了康熙中期,对于这些太监的描写开始明显增多。

梁九功是最受康熙器重的,他不但多次陪同康熙帝南巡,甚至作为康熙帝的主要媒介与朝廷大臣们沟通交流。当太子胤礽被废后,康熙帝假模假式的举办了一场太子投票选举会,由大臣们投票选择谁来当太子,那群众基础雄厚的胤禩一骑绝尘,以高额的票数傲视群雄,不过当梁九功把这个投票结果告诉康熙皇帝之后,康熙很厚脸皮的反悔了……

他对这样的结果并不满意,不是不惜甘打自己脸的又让梁九功作为传话的给大臣们带话:“朕对这个结果并不满意,你们再给我选一个出来”,对于康熙这种自打自脸的行为,梁九功估计也是要崩溃。

最帅的太监李德全(李德全苏培盛这些清初的大太监是真有其人还是小说捏造)(6)

梁九功为人聪慧,办事利落精干,被康熙视为模范太监。在康熙皇帝为太子选首领太监的诏书中也特意提到了梁九功:用太监不过取其当差勤谨老实,寡言稳重。即如梁九功人甚伶俐,凡有差遣,朕尚时加防范。今看毓庆宫内俱是少年首领,并无有年纪之人。高三变虽言语钝拙,而办事诚实;贾应选、赵国士谨慎老实,可以当得首领,送与皇太子去。

太子是康熙一手带大,父子之间感情很深,康熙帝怕太子没了娘会受欺负,领用东西不方便都特意把内务府总管大臣的位置给了太子的奶公(也就是太子奶娘的丈夫),更是对太子的教育培养亲力亲为,对于与太子贴身相伴的太监康熙帝自然不会放松,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到了梁九功,可见此时的梁九功圣眷正隆。

不过梁太监也似乎并知道月满则盈这个道理,他和吴良辅一样得势了之后就开始作死,梁九功开始大肆与太监结交,妄图在朝廷中培养起属于自己的势力,这样的行为当然为康熙所不许,于是梁太监开始失势并被拘禁,开始在史书中失去了踪迹,唯一有记录的是他在被关押的期间生了重病,康熙皇帝还是很念旧的下令为他医治。

而在《永宪录》中提到了梁太监的结局:九公幼侍圣祖,与魏珠俱加信用。朝臣多相交结。后以犯法,年老宽恩,拘系景山,畏罪自尽。上念其勤劳,特加轸恤,给银发丧。魏珠是康熙晚年最受信任的太监,能够和魏珠并列一起,我们基本可以得出虽然梁九功有一系列作死行为,但仍属于康熙的心腹之一。不过这个太监的莫名死法也让我们颇为疑惑,是真的畏罪自尽还是接触了太多宫廷秘闻而不得不死,我们就不知道了。

魏珠(真)

最帅的太监李德全(李德全苏培盛这些清初的大太监是真有其人还是小说捏造)(7)

梁九功倒台了之后,接替他位置的便是魏珠魏太监,康熙晚年的太监集团属于一超多强,而魏珠能够从太监中脱颖而出,靠的是他出色的土木方面知识(可见当太监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除了能够伺候主子,还得要有其他绝招),在康熙六十大寿前,魏珠精心修缮了云慧寺作为贺寿的礼物,修缮一新的寺庙既能够替康熙祈福又讨了个好彩头,康熙对这份贺礼极为喜欢,不但亲自来古寺参观,还为这座寺庙题写了匾额,办事利落懂事儿的魏珠开始受到康熙的重视,在康熙晚年的夺嫡风波中,魏珠作为康熙的代言人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但是魏珠并不像李德全那样明哲保身,他与九阿哥胤禟和八阿哥胤禩的关系较好,所以等到雍正继位就要开始清理收拾这些政敌了,八阿哥和九阿哥作为大头不能轻举妄动,但像魏珠这种小虾米,又在宫中,自然不能留,于是雍正借口魏珠在皇家陵寝重地建房子破坏了皇家风水为由将魏珠贬斥去为康熙守陵。不过好在魏珠并没有明目张胆的和八阿哥他们勾结在一起,所以雍正也没有再追究,等到乾隆继位,魏珠得到宽恕,算是寿终正寝。

雍正时期:苏培盛(真)

最帅的太监李德全(李德全苏培盛这些清初的大太监是真有其人还是小说捏造)(8)

如果不是一部《甄嬛传》,恐怕没有人会知道雍正朝的太监头儿名叫苏培盛,在电视剧里的苏培盛也是从小陪伴雍正长大的太监,极受皇帝信任,这个老太监对皇帝了如指掌,他平时做事滴水不漏,谨慎小心,最难得的是并不仗势欺人。(当然对年羹尧这种作死的只会下阴招去算计他,不过这也是年羹尧挑衅他在先,所以苏培盛算是合法反击),甄嬛能够重回皇宫,苏培盛可谓立功不小,他爱上了甄嬛的宫女槿汐,所以连带着加入了甄嬛阵营,在甄嬛后期和皇后的斗智斗勇中,苏培盛借着皇帝心腹的身份帮了甄嬛不少的忙。

不过历史上还真有苏培盛这个人,而且这个太监很有份儿,他是清代恩济庄(就是太监们退休居住的地方)少有的能够留下墓碑的太监之一,生前可谓深受皇帝荣宠。

最帅的太监李德全(李德全苏培盛这些清初的大太监是真有其人还是小说捏造)(9)

苏培盛是雍正还是阿哥的时候就陪伴在身边的太监,算是“从龙之臣”,因为陪伴着雍正长大,所以苏培盛对雍正的生活喜好和工作习惯等都十分了解,等到雍正继位后,苏培盛便被提拔为懋勤殿首领太监,懋勤殿乃是雍正读书工作的地方,苏培盛在这个地方当差,自然是零距离的接触到了帝国的政治权力中心。

史书上并未记载苏培盛有啥特长,但是雍正对苏培盛却极为喜爱信任,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雍正曾经赐给苏培盛一家当铺,这在康雍乾三朝是绝无仅有的。所以让旁人们都羡慕不已,所以在清宫档案中对这次赏赐形容为“破例”,也就是说以前从来没有皇帝出手如此阔绰大方,还是赏赐一个太监。雍正皇帝是个挑剔严苛的人,苏培盛有什么优点能够让雍正如此的宠爱信任他?我们不得而知,只能说苏培盛潜邸出身的身份给他加了分吧,毕竟雍正皇帝是个念旧情的人。

与电视剧里那个小心谨慎懂得分寸的苏培盛不同,历史上的苏培盛仗着雍正的喜爱和宠幸十分嚣张,他不单单是对大臣横眉冷眼,对于爱新觉罗皇室的龙子凤孙们同样是吹胡子瞪眼,很多亲王的孩子都因为礼节不周被他呵斥,对于阿哥们苏培盛也表现的很傲慢,对雍正皇帝的儿子们:弘历和弘昼也是爱答不理牛逼冲天的样子。为此还被雍正帝所呵斥,不过骂归骂,雍正帝还是照常宠爱苏培盛,还继续给他赏赐(这难道就是真爱么......)

照理说苏培盛也是个作死作的飞起的太监,他把帝国未来的皇帝乾隆给得罪了,等到新皇帝继位之后就该慢慢地修理你,不过乾隆表现的很是宽宏大量,依然让苏培盛当着正四品的太监,这一当就是十二年,直至苏培盛死去。

苏培盛的一生可以算是最圆满的一个了,皇帝宠信,钱没少捞,阿哥们也敢刚,最后还寿终正寝。

乾隆时期:李玉(假) 吴书来、陈进忠、王进保(真)

最帅的太监李德全(李德全苏培盛这些清初的大太监是真有其人还是小说捏造)(10)

以上这三个太监,并不多见于史料。

原因在于到了乾隆时期,太监们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乾隆七年,皇帝下令颁布《钦定宫中现行则例》,乾隆皇帝不厌其烦的给太监们制定了各种的行为准则,大到不能结交外臣,收受贿赂,小到不能拌嘴斗殴,饮酒赌博等。

乾隆皇帝对于太监们的不信任和防范可以说是历代帝王之最,“高宗(乾隆)待太监最严,命内务府大臣监摄之,凡预奏事之差,必改易其姓为王,以其姓多难分辨,宵小无由勾结也。”,这个新上台的皇帝虽然没有处理前朝的太监们(比如咱们说到的苏培盛),但是严厉的呵斥他们倚老卖老,蔑视宫廷礼仪,乾隆要求这些深受父皇宠幸的老太监们遵守制度,恪守本分,必须勤心本分做事—“太监等各宜凛遵制度,恪守名分”。在遇到王公大臣时也必须谦恭有礼,不得骄横不法—“礼貌必恭,言语必谨,不可稍涉骄纵”(哈哈,尽管乾隆没有追究苏培盛,但是他心里可是记恨着呢,一点也没忘啊),如果是你们这些个太监还敢徇私枉法不守制度,朕是抓住一个杀一个!

所以我们看乾隆一朝的史料中关于太监们的记载什么最多?挨打......

比如说吧,有个太监坐在栏杆上休息,被乾隆看到了,皇帝说他不守规矩,于是挨了四十棍。有养心殿太监因为干活出了汗,把帽子扣在了窗台上,被乾隆看到,得,又是一顿竹笋烧肉。直隶总督李卫觐见乾隆时在宫中等待召见,由于李卫是雍正朝的老臣,所以太监们和他关系也不错,有几个太监和李卫聊了会儿闲天,这事儿被乾隆知道了更是勃然大怒,他骂太监们说:“伊等身系内监,如何可与总督聚语!”(也就是说你们这些下贱的奴才也配和直隶总督说话么!),那些个犯事的太监,该打屁股打屁股,该罚俸罚俸,愣是一个都没跑了。若是有太监还敢搞点小偷小摸,那不好意思,您这小命肯定是没有了,狂怒的乾隆皇帝还把太监们全部召集起来,让他们看着偷窃者被活活打死。

所以在乾隆一朝压根就不可能存在像李玉这种得脸的太监,乾隆对于太监的防范简直上升到了威胁统治的地步,在乾隆的高压统治下还造成了太监们不堪其辱,很多太监逃亡到王府去这种荒唐情况。

作者:胡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