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焦虑还是靠自己治愈(治好了我的焦虑)(1)

每当英国BBC纪录片《人生七年》新的一季播出,人们就会重新掀起一场关于“阶级跨越”的讨论。

成年人的焦虑还是靠自己治愈(治好了我的焦虑)(2)

“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

“从一个7岁孩子身上,你可以看到他的未来。”

这句英国谚语,是1963年《人生七年》开始拍摄时的初衷,事实上,这部纪录片也实现了它的初衷:它所展示的14个7岁英国小孩后续50多年的命运,完美印证了“你有什么样的出身,就会有什么样的成就”。

50多年过去,14个孩子中,除了少数人逆袭之外,大多数人还是待在了父母所在的社会阶层。富人的孩子,最后依然富有;穷人的孩子,一辈子从事底薪工作,甚至不得不依靠政府救济维持生活。

成年人的焦虑还是靠自己治愈(治好了我的焦虑)(3)

成年人的焦虑还是靠自己治愈(治好了我的焦虑)(4)

但是“阶级跨越”真的是《人生七年》的唯一议题吗?

14人中唯一完成阶级跨越的尼克说,他并不认为《人生七年》是一个关于“阶级跨越”的纪录片。人生中,任何人都在不停变化,变好或者变坏,变得非常好或者变得非常坏,这就是生活。

思考尼克的话,突然感到,如果看完这部记录了半个世纪人生流动的纪录片后,却只得出“阶级固化”这样一个结论,未免也太过肤浅。

1、只有“阶级跨越”是理想的人生吗?

如果不要求一定要发生“阶级跨越”,《人生七年》中的14个孩子几乎所有人都发生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反转”。

14个孩子中,尼克是公认的实现了阶级跨越的人:一个英国农场主的儿子,成长为一名定居美国的物理学家。

但当导演迈克尔·艾普特问尼克一生中最喜悦的时刻是什么,他的回答让人意外,不是从牛津大学毕业的那一天,不是成为物理学教授那一天,也不是移居美国那一天,而是普通人都会经历的那一天:

成年人的焦虑还是靠自己治愈(治好了我的焦虑)(5)

尼克也不认可《人生七年》是一个只涉及“阶级跨越”的拍摄,他更愿意把它看作一种人生的展示,“任何人发生改变的过程”。

成年人的焦虑还是靠自己治愈(治好了我的焦虑)(6)

阶级跨越对尼克来说没有什么特别,在他心中,他仍然是那个渴望改变世界的小孩。

成年人的焦虑还是靠自己治愈(治好了我的焦虑)(7)

另外一个出身不好的男孩托尼,父亲是一个赌徒,长期以在酒吧里玩牌骗人为生。托尼从小就跟父亲学会了赌博、打架闹事。

成年人的焦虑还是靠自己治愈(治好了我的焦虑)(8)

21岁混迹于赌马场的托尼,被艾普特认定7年以内一定会身陷囹圄。所以,艾普特要求托尼带他游览各种热门犯罪场所,为7年后的拍摄积累素材。

但28岁的托尼给出了完全不一样的答案:他结婚了,生了一个孩子,以开出租车为生,生活得很好。一直到63岁,托尼儿孙满堂,还成了一名兼职演员,一生没有犯过罪。

63岁的托尼养了马,名叫黛西。我们终于想起来,他7岁的时候说要当一名骑师,因为他喜欢马。

成年人的焦虑还是靠自己治愈(治好了我的焦虑)(9)

托尼有没有实现阶级跨越,这个问题还重要吗?

托尼和他最喜欢的马待在一起了,他喜欢表演,也成为了一名业余演员。他住在一个亲近自然的地方,附近都是出身伦敦东区的老人,他可以到附近的酒吧喝酒,喝得烂醉慢慢走回家,也可以在开了一夜出租车之后,到森林里跑得大汗淋漓。

成年人的焦虑还是靠自己治愈(治好了我的焦虑)(10)

这难道不算理想的人生吗?

2、明白生活的真相后

许多人都知道“阶级固化”,这是个无法撼动的现实。但更重要的是在明白了“阶级固化”的真相后,一个人应该如何生活。

如同一句老话说的: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明白了生活的真相,还依然热爱生活。

出身中产的布鲁斯,从小就有情感表达障碍。布鲁斯一生都致力于通识教育,他清楚地知道,背景会限制一个人的发展,但教育可以打破阶级的壁垒。

成年人的焦虑还是靠自己治愈(治好了我的焦虑)(11)

布鲁斯20多岁起就开始在伦敦东区的寄宿学校教书,后来去了孟加拉国支教,最后又回到公立学校,教的学生清一色都是贫困家庭的孩子。

布鲁斯说,他的教育职业没有多成功,他没有成为副主任或校长,他也不需要多成功,因为成功会让他远离教室、远离他的学生。

成年人的焦虑还是靠自己治愈(治好了我的焦虑)(12)

自己不想在事业上多成功,却专注于帮助穷人的孩子改变命运,没有实现阶级跨越的布鲁斯,应该责备吗?

63岁时已经去世的林恩,7岁接受采访时,朋友问她,如果你有两英镑,你会用来做什么。林恩说:我会拿来帮助穷人。

但是林恩自己就是穷人。

林恩21岁时成为一名图书管理员,一干就是30年。她热爱孩子,无论是裁员还是调岗,她宁愿减薪降职都坚持留在图书馆。

成年人的焦虑还是靠自己治愈(治好了我的焦虑)(13)

林恩从来没有想过“阶级跨越”,甚至从没想过如何让自己挣得更多,反而越挣越少,直到一天图书馆的管理者告诉她,已经不需要这样一个岗位来专门给孩子分发图书馆里的书了。

林恩去世后,朋友和子女对她非常怀念。

成年人的焦虑还是靠自己治愈(治好了我的焦虑)(14)

这样的人生不够有价值吗?

3、成长,就是与自己和解的过程

不可否认的是,许多人在年少气盛时,总跳着一颗阶级跨越的心。

可是正如尼克所说,人生总是难以朝着自己想象的方向发展。

成年人的焦虑还是靠自己治愈(治好了我的焦虑)(15)

《人生七年》中,大量镜头穿插,一个人的7岁、14岁、42岁、63岁交织在一起,会让人领悟:人生不过一场平淡的旅行,旅行之初,自然特别兴奋,越靠近终点,心境就越平和。

年轻时动辄喊杀喊打的托尼,63岁时艾普特问他,是否为没有成为一名骑师感到后悔。托尼很平静,“我知道我当时并不够出色”。

成年人的焦虑还是靠自己治愈(治好了我的焦虑)(16)

脾气暴躁、曾经与艾普特大吵而中断拍摄的杰基说,她已经开始理解自己是一个“有点讨厌”的人。

成年人的焦虑还是靠自己治愈(治好了我的焦虑)(17)

被人们称为“撒切尔英格兰的愤怒年轻人”的彼得,曾经因为别人的负面评价一气之下退出拍摄。但63岁的他因为要宣传自己的摇滚乐队,又“忍气吞声”回到了拍摄中。

彼得一度反对艾普特“7岁看大”的理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愿意承认,自己的性格与以前还是一样。

成年人的焦虑还是靠自己治愈(治好了我的焦虑)(18)

在伦敦西区一所由慈善团体资助的儿童之家里长大的孩子保罗,最后做了一名工人,他告诉艾普特,他渐渐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不会有太大的成就”,但目前的生活也没有什么不妥。

成年人的焦虑还是靠自己治愈(治好了我的焦虑)(19)

人的一生中,总有大大小小的梦想。

小的时候,有多少人挥着塑料宝剑,梦想在人类陷入危难时可以拯救宇宙。长大后,又有多少人心安理得地坐在电影院里看灭霸打着响指。

就像一场烟火的表演,喧嚣后面是平静、平静、一直平静……

再热闹的梦想,也要归于沉寂。

即便那些实现了阶级跨越的人,也会禁受现实的一次次打击,最终选择与现实握手言和。

比如尼克也会有科学家的烦恼:

成年人的焦虑还是靠自己治愈(治好了我的焦虑)(20)

在父亲去世时,尼克会感到无所适从:

成年人的焦虑还是靠自己治愈(治好了我的焦虑)(21)

63岁的尼克患上了咽喉癌,病得很严重。

成年人的焦虑还是靠自己治愈(治好了我的焦虑)(22)

尼克最后说,自己已经与病魔和解,“我现在饱受疾病折磨,我为受疾病困扰的人感到难过。我不担心自己,我担心的是他们”。

4、人生不应该只是数据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开始习惯用俯视的镜头去观察别人的人生。

俯视的镜头是可怕的。用俯视的眼光看待别人的人生,往往无法得到真相。

就好像一个人坐着直升机,看下方城市里川流不息的车辆,会觉得城市里的人庸庸碌碌、嘈杂不堪,不知道在瞎忙什么。

但被俯视的车中的人,却各有各的人生。他有可能是刚升职约上友人去喝一杯的白领,期盼着把喜悦分享给别人;她有可能是刚从幼儿园接到孩子的母亲,打算回家做一桌丰盛的晚宴;他们有可能是驾车环游世界的情侣,凑巧经过这个繁忙的街区。

成年人的焦虑还是靠自己治愈(治好了我的焦虑)(23)

《人生七年》告诉我们的道理也正是如此:生活的真相,往往是亲历者才能体会的。不要轻易评判别人的人生。

艾普特几乎很少对受访的14个人的生活进行评价,他知道,自己的观察已经影响到他们的人生了。

比如托尼说,他比第二个登月的宇航员巴兹·奥尔德林的名气还要大。

成年人的焦虑还是靠自己治愈(治好了我的焦虑)(24)

14个孩子渐渐长大,他们有各自的经历与变化,每一次变化,都是有血有肉的人生,有喜悦也有悲伤,这些过程,都不是诸如“14个人中只有1人实现阶级跨越”这种excel上的数据所能体现的。至少评价别人的人生时,应该用心去看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而不是只看冰冷冷的数据。

“阶级固化”是一个宏大的议题,但它不应该成为我们丧失生活热情的理由。而把人生理解成数据,本身就是一种悲哀。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