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整个华北平原上的人们,秋冬季节都是很爱喝玉米面粥的吧!平日里我们叫它黏粥,这样说很不雅,不顺耳,在这里,我们直接给它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玉米面粥吧!

秋天来到,新碾的玉米面做成的粥,喝进肚子里的时候,那一种美妙的感觉,是巧妙的言语无法形容的,也许是因为我不善于描述的缘故吧!

山野粥铺(回不去的乡村粘粥)(1)

小时候,妈是用带风箱的柴火灶做饭的。大锅里加上凉水,加水量是根据家里的人口多少加的。再放上井字行的锅梁子,再放上高粱杆订制的箅子,再放上馒头,盖上锅盖。烧火至馒头热透,再用勺子盛一勺玉米面。再在小盆里和成糊状,掀开锅盖,拿出沸水上面的一应物件,把和好的玉米面糊糊倒进锅里,搅和搅和,再烧火,小火慢熬,再有五六分钟的时间,玉米面粥就做好了,在这短暂的时间里,还要注意不要溢锅,不要让粥沸腾出来。确定粥已经完全成熟以后,就熄了灶间的火,再掀开盖子,把热好的馒头再放进锅里,盖上锅盖。等待家人回家吃饭就行了。

山野粥铺(回不去的乡村粘粥)(2)

很多人是很喜欢喝地瓜玉米面粥的,玉米面粥里加地瓜,简直是绝配。加工过程类似。就是往锅里加凉水的时候,就把地瓜洗净,去皮,切成块倒进锅里,烧火至地瓜成熟,再加和好的玉米面糊糊就好了。

把玉米面粥和里面泛着金黄色泽的地瓜块盛到碗里的时候,强烈的食欲就被勾起来了。地瓜的甜而不腻,和玉米面粥的温馨舒适,吃下肚去,美妙的感觉就在身体里慢慢弥散开来了。冬天的早晨格外寒冷,冻得瑟瑟缩缩的你,喝上一碗玉米面地瓜粥,瞬间就像是进了极暖和的屋子里一样。身上的血液慢慢的活跃起来了。那句谚语“吃饱了,喝足了,谁说也不服了。”的意境感受得分外贴切。

玉米面粥不能做得太稠,像冷却的肉汤一样不就好了,也不能太稀了,水和玉米面不能很好的融合,口感像泔水一样也不好,熬好的粥要略带白色薄皮,喝起来有粘稠感,熨帖又很舒适。

盛饭的时候,就会发现,馒头的下面,大锅的内壁上,玉米面粥的上面有一圈淡黄色的薄如蝉翼的饹馇,轻轻的把那一圈揭下来,放进碗里,很好吃,和穷山沟里的亲戚 带给我们的叠放整齐的煎饼是一样的口感。因为吃到煎饼的机会比较少,我们这些小孩子就非常热衷于抢食这玉米面粥锅里的饹馇。

开饭的时候,有时候母亲不顾我们吃饹馇的热情,在盛粘粥的时候,只是用勺子用力一搅,就把我们期待的饹馇给浇湿了,就很是失望,怨恨母亲,又不敢向大人发脾气。更多的时候,母亲是会在盛粥之前把饹馇揭下来,放进我的碗里的,我就会得意洋洋的望着两个无比羡慕着我的哥哥。再到开饭的时候,就会经常出现,兄妹三个争相跑向大锅灶的景象。迅速的掀开锅盖,取出馒头,揭下锅里的饹馇放进自己的嘴里。才是最明智的举动。谁能抢食完那锅里的饹馇,谁就像凯旋归来的将军一样洋洋得意。有时候,那一圈的饹馇是能够一次性揭下来的,有时候,是会在揭下的时候断裂,它是那样的薄,那样的脆,得揭好几次才能揭完那一圈饹馇。

如今的人们,在经济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想吃什么都能买到。南方的水果,北方的特产,全国各地的特产都能在超市里买到。而我们小时候心仪的叠放整齐的煎饼,也是能很容易买的到。只是我早就没有了吃煎饼的热情;只是再也没有人会对玉米面粥锅里的饹馇情有独钟了;只是年迈的父亲,依然会对我说,再回家的时候,给我买点小米面煎饼吃吧!父亲依然对饥饿年代的救命食物情有独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