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晏的问题:“无”如何统摄“有”(名教)?

前面一讲,我们提到了正始年间,吏部尚书何晏把学术当成政治,试图“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事开太平”。

其所提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以老子的自然来统摄名教(儒家)和名法(法家)的问题。

何晏生前的著述甚多,有数十篇之多。但流传下来的,却只有《论语集解》和《老子道德论》的残片。可以看到,何晏关注的重心是两个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老子。

据考证,《论语集解》主要是辑录上代注疏,何晏自己甚少发挥。其大肆发挥议论的,在《老子道德论》一书,却只留下了残片断简,在东晋张湛注疏的《列子》的注中,保留了下来。

三国名士何晏(何晏与王弼的相爱相杀)(1)

从这段残存的文字中,可以看到:

第一,他把老子的“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做了尽情的发挥。

他说:“有之为有,恃无以生;事而为事,有无以成。”

这就是著名的“贵无论”,即以无为本。后来的两晋士人崇尚贵无论,莫不以何晏为鼻祖。

第二,他所理解的“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他对无的解读,貌似是:

“无”=阴阳=自然=道=无名。

第三,何晏试图用老子的“无”,来统摄名教。但问题是,如何能够用老子的“无”,来统摄“有”------名教呢?

何晏没有说清楚,这个任务,是由王弼来完成的。

2、王弼:何晏问题的解答者和魏晋玄学的开拓者

一般而论,文科与理工科不同,文科讲究的是厚积薄发,尤其是思想性的创造,不仅要博览群书,见多识广,还需要丰富的人生阅历,才能化得开。

所以,社科类的思想理论界,很少有年轻人一战成名的。但是王弼却就是这么一个不符合“一般而论”的怪胎和奇葩。

仅就其对《道德经》解读方面的贡献来说,秦汉以来两千年,他应该是第一人。笔者也是读了王弼的《老子指略》之后,才对老子的理解,上了一个大台阶。

关于王弼的生平情况,主要来自于《三国志▪魏志▪钟会传》后面的裴松之注,裴松之把何邵在另一本书中给王弼做的传,粘贴在这儿了,补上了陈寿的遗漏。

三国名士何晏(何晏与王弼的相爱相杀)(2)

王弼的爷爷是王粲,王粲是曹操时代的“建安七子”之一,曾经得到东汉大文豪蔡邕的赏识,蔡邕死后,他收藏的万卷书给了王粲,在王弼家族里面收藏。

所以,王弼小小年纪,就有机会学富五车。等到王弼到京城洛阳混的时候,已经是深通《老子》和《易经》的少年了。

但是王弼这个人,是典型的书生性格,不大会做人,恃才自傲是必须的,总喜欢用自己的才学示人以高,玩些“我站在三楼看一楼”之类的事情,所以弄的自己孤家寡人,很不合群。

但是总有欣赏他的才华的,这个时候已经是正始年间了,王弼被吏部郎裴徽一见称奇,随后大学者傅嘏也知道了他的才气,于是,就把他推荐到何晏面前了。

据说当时会面的场景是这样的:

何晏手挥麈尾,在一群士人中间,刚刚发表完自己关于老子的高论,众皆赞叹不已。

然后王弼就被带进来了,何晏事先已经知道这小子善谈老子,就又把刚才说的要点,又给他讲一遍,问他以为如何啊?

结果王弼上来咣咣咣一顿问难,把何晏弄的哑口无言。

但是作为魏晋清谈之风鼻祖的何晏,不仅没觉得冏,反而大加赞叹,曰:“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一下子把王弼当成真正的知己了。

三国名士何晏(何晏与王弼的相爱相杀)(3)

何晏和王弼

随后,何晏非要给王弼找个黄门侍郎做做,又把王弼当成奇货推荐给曹爽。

据说曹爽接见王弼的时候,专门为他把别的客人都赶走了,虚席以待王弼,等着这位才20岁的年轻人给他谈经邦治国的妙计。结果王弼就一直给他讲纯哲学,一点时事政治都不涉及。曹爽因此对他嗤之以鼻。

但是在何晏眼里,王弼仍然是奇货,后来专门找王弼交流《道德经》的读书心得。当时,何晏已经酝酿好准备给《道德经》做注了,结果一番专业切磋下来,何晏改主意了,没心思再写《道德经注》了,只写了一本《道论、德论》。

史书上还记载中,王弼与何晏还有一场著名的间接对话。何晏曾经发表过圣人无情的高论,言辞精妙,为钟会所大加敬仰,记在笔记本上,拿给王弼看,结果又被王弼大加调侃批判。

此外,王弼还注解过《易经》,又就孔子和老庄的关系问题,与人发生过争辩,发表过若干高论。

至此,王弼大概是把何晏的主要论题,都涉及到了。从其内容来说,可算是何晏问题的解答者。

三国名士何晏(何晏与王弼的相爱相杀)(4)

249年,高平陵事变,何晏被杀掉了。王弼不大参与政事,未受牵连,但是大约数月之后,得了一场病,也死掉了,年仅24岁。

王弼死的时候,权臣司马师还为此哀叹:“天丧予,天丧予。”难受好几天。这是对一代大理论家的敬意。

王弼的著作,差不多都流传到后世了:《老子指略》、《老子注》、《周易略例》、《周易注》、《论语释疑》。其中只有《论语释疑》亡佚了,只剩下40多条佚文。

而流传最广的,就是《老子注》,成了士大夫中最流行的《道德经》注本,乃至于其他注本都差不多失传了,成为今传《道德经》的唯二注本之一。

【按:另一个注本是《道德经河上公注》,这个注本作者不详,注疏也比较“没文化”。今本《道德经》主要来自这两个注本的合成。至于当代新出的《道德经》古本,则要归功于1972年以后的长沙马王堆、1993年郭店楚简,等一些重大考古发现了。】

王弼是魏晋玄学最伟大的理论家,下面一篇将结合他传记中的几个玄学轶事,我总结为王弼玄学三话题,我希望通过这三个玄学话题的介绍,能让大家在不太烧脑的前提下,对魏晋玄学的理论内涵有所了解。

作者:专栏《探寻魏晋风度的心迹》主讲人——徐华

更多精彩讲解,进入专栏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