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改动了沁园春(臧克家改动了沁园春)(1)

伟大领袖毛主席一生中先后创作了100多首诗词,比如《沁园春·雪》、《浪淘沙·北戴河》、《沁园春·长沙》、《忆秦娥·娄山关》、《卜算子·咏梅》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这些诗词,充分反映出伟人的爱国情怀、政治胸怀、民族气节和思想境界。

作为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毛主席将自己的诗词与家国历史紧密结合,展现出了波澜壮阔的宏伟画卷。难怪,智利的著名诗人聂鲁达会这样评价:“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

臧克家改动了沁园春(臧克家改动了沁园春)(2)

在毛主席的众多优秀诗词中,最著名的一首恐怕当属《沁园春·雪》,这几乎引起了所有人的共鸣。据时任《新民晚报》副刊《西方夜谭》的编辑吴祖光这样评价:

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从风格上的涵浑奔放来看颇近苏辛派,但遍找苏辛词亦找不着任何这样大气磅礴的词作!真是辟光六合,气雄千古,一空依傍,自铸伟词!

接下来,文史不假带您回顾历史,回顾毛主席创作《沁园春·雪》的历史背景和深远意义。而且,这首诗词还经过著名诗人臧克家的一字修改,因而成为了伟人的“一字之师”。

为了抵制恶意抄袭和剽窃,文史不假在下载于网络的图片中附加水印实属无奈,如有侵权请尽快联系删除。同时声明,本人的原创文章只发表于“百家号”和“头条号”,其余任何平台或者账号均属于无耻侵权。

臧克家改动了沁园春(臧克家改动了沁园春)(3)

1935年10月,经过一年艰苦卓绝的作战和英勇无畏的牺牲,红一方面军终于抵达了位于陕北的吴起镇,标志着长征取得阶段性胜利。一年后,随着红四方面军、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也抵达了甘肃会宁地区,伟大的长征终于落下了帷幕。

从军事角度和政治角度讲,长征无疑是一次酣畅淋漓的胜利。不过,革命事业还远未成功,党和军队依然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

当时,红军虽然名义上占据着“陕北地区”,可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地盘也只有保安、安塞和瓦窑堡这几处而已,不仅面积狭小,而且经济还格外落后。很显然,这片区域似乎难以“大有作为”,甚至难以长期固守。

经过领导层的多次磋商,大家一致认为只有重新开辟苏区或者扩大现有苏区范围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与此同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面对日本的步步侵略视若无睹,反而调集重兵继续“围剿”红军。

臧克家改动了沁园春(臧克家改动了沁园春)(4)

张学良和杨虎城

陕西省的地方兵力并不算多,最大的实力派就是杨虎城领导的十七路军,但并不受蒋介石的信任。因此,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重新复出的张学良派往此地,由他率领20多万东北军继续“围剿”位于陕北的红军主力。

在此背景下,领导层围绕下一步的具体发展方向出现了不同的声音。甚至于,很多同志们形成了截然相反的意见,就党和军队的未来发展各执己见。

一部分人认为,红军应该向西北方向发展,这样既能避开国民党军队,又能获得苏联方面的大力支持;一部分人认为,红军应该向东北方向发展,这样既能脱离贫瘠的陕北地区,又能前出华北地区遏制日本侵略;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红军应该向南发展,伺机通过河南、安徽和湖北等地重新回到江西,实现“二次长征”的目的。

臧克家改动了沁园春(臧克家改动了沁园春)(5)

瓦窑堡会议

为了在内部统一思想形成合力,中央于1935年12月在瓦窑堡召开了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瓦窑堡会议”。会议期间,毛主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发动、团结、组织全中国和全民族的一切力量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主张,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在国难时刻,党和军队明确了民族矛盾远大于阶级矛盾,确定了抗击日本侵略的目标。于是,向西进军和向南进军就已经被排除在外,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只能是东渡黄河进入山西,进入阎锡山的地盘。

臧克家改动了沁园春(臧克家改动了沁园春)(6)

阎锡山

阎锡山从辛亥革命后便统治着山西,向来都异常的狡猾,多次反蒋未能成功却依然“斗而不破”。为了阻挡红军渡河东征,也为了保住自己的势力范围,他动员全省军民开始“坚壁清野”,摆出了一副硬杠到底和誓死抵抗的姿态。

阎锡山的坚壁清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政治、经济和军事。政治上,他宣传“政治防共、思想防共、民众防共、武力防共”,积极贯彻所谓的“钢铁三晋,抵御外敌”;经济上,他迅速减免了黄河东岸贫困地区的地方债务,假模假式塑造出“亲民爱民”的形象;军事上,他调集了4个旅的晋军沿河布防,同时修筑了大量的高碉和暗堡。而且,还将18个旅的主力部队都设防于大同、太原、临汾和长治等地,准备利用便利的交通线机动作战。

1936年1月19日,我党发布了《关于红军东进抗日及讨伐卖国贼阎锡山的命令》,正式开启了红军东征的进程。很快,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红二十八军和红三十军造成集结,彭德怀被任命为司令员,叶剑英被任命为参谋长,毛主席亲自兼任了政治委委。

1936年2月,就在东征部队紧锣密鼓进行渡江之际,毛主席顺道领略了北国的雪景,激发出无限的创作灵感,遂挥笔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雪》。只不过,由于战事即将开始,他并没有公开这首诗词,也几乎无人知晓。

臧克家改动了沁园春(臧克家改动了沁园春)(7)

东征期间,红军转战山西的50多个县,在75天的时间里共歼灭国民党的7个团,而且缴获了枪支4千多支和大炮20多门。最关键的一点,我党和我军在华北境内积极宣传了自己的抗日路线和爱国主张,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提供了可能。

在这种抗日爱国的感召之下,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张学良和杨虎城这两位爱国将军也深受影响。1936年12月12日,他们为了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合发动军事政变并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臧克家改动了沁园春(臧克家改动了沁园春)(8)

卢沟桥事变后,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由此开始,蒋介石代表国民政府于1937年7月17日发表了著名的“庐山谈话”。其中,他的这段讲话非常鼓舞人心:

战端一开始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有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只有牺牲到底,只有抗战到底,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经过十四年的浴血奋战,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胜利,举国上下都热切地渴望和平,呼吁建立联合政府。不过,蒋介石却依然还在图谋独裁,依然希望继续进行专制统治,甚至装模作样数次邀请毛主席进行“重庆谈判”。

臧克家改动了沁园春(臧克家改动了沁园春)(9)

重庆谈判

为了戳穿敌人的“假和平、真内战”阴谋,为了争取仅存的和平机会,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于1945年8月28日亲自飞抵重庆。从而,以国共两党为主的“重庆谈判”开始了,赢得了举国上下的高度关注。

在重庆停留期间,毛泽东积极会见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宣传我党的各项主张,尤其集中在“建立联合政府”。9月6日,他应邀前往沙坪坝津南村去参加文化界聚会,与著名诗人柳亚子进行了促膝长谈,还将自己创作于1936年2月的《沁园春·雪》赠送给对方作为留念。

认真拜读完《沁园春·雪》后,作为诗人的柳亚子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崇敬之情。他这样激动地表示:

叹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作, 髙如苏辛犹未能抗耳。

臧克家改动了沁园春(臧克家改动了沁园春)(10)

1945年10月11日早晨,毛泽东在和蒋介石进行最后一次直接谈判后,于上午九点半前往九龙坡机场返回延安。当天下午,他就在延安主持召开了政治局会议,专程报告此次重庆谈判的过程。

半个月后,柳亚子与尹瘦石等人在重庆中苏文化协会举办了一场“柳诗尹画联展”,将毛泽东《沁园春·雪》的手稿拿出来公开展示。于是,这首创作于九年前的作品正式公诸于世,立即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啧啧称赞。

臧克家改动了沁园春(臧克家改动了沁园春)(11)

毛主席和柳亚子

柳亚子希望《新华日报》可以全文刊登《沁园春·雪》,却遭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婉言谢绝。不过,重庆的《新民报》却对此紧追不放,未经同意就于11月14日以《毛词·沁园春》为题进行了发表,还擅自留下了一段编者按:

毛润之氏能诗词似鲜为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园春咏雪一词者,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

随着《沁园春·雪》的公开发表,山城重庆彻底沸腾了,许多人都纷纷惊呼,原来被污蔑为“匪首领”、“土包子”和“山大王”的毛泽东,竟然是一位胸怀大志的诗人。甚至于,就连蒋介石也暗自钦佩,酸溜溜地询问陈布雷该如何评价?

臧克家改动了沁园春(臧克家改动了沁园春)(12)

陈布雷

陈布雷是国民党的“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素有“第一支笔”之称,写出了多篇激扬民族志气的不朽文章。他认真鉴赏了《沁园春·雪》,非常诚恳地表示:

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是精品!

臧克家改动了沁园春(臧克家改动了沁园春)(13)

为了继续诋毁毛泽东,国民党宣传部不仅将《新民报》的负责人痛斥一顿,而且还安排一帮反动文人在《中央日报》等媒体连连发声,简直无所不用其极抨击《沁园春·雪》。对此,已经回到延安的毛泽东也注意到了这场非同寻常的“论战”,在给黄齐生的信中这样表示:

若飞寄来报载诸件,附上一阅, 阅后乞予退还。其中,国民党骂人之作,鸦鸣蝉噪,可以喷饭,并付一观。

臧克家改动了沁园春(臧克家改动了沁园春)(14)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因为国事繁忙而少有时间继续诗词创作,逐渐远离了“诗人”的身份。1956年,中国作协决定创办《诗刊》,聘请臧克家同志担任主编,他决定在创刊号上发表毛主席的诗词以提高杂志影响力。

为了征得毛主席本人同意,臧克家和作协的其他同志们联名致信,还将伟人的八首诗词一并寄去。几个月后,他们终于收到了伟人的回信,平易近人宛如老朋友一般:

克家和各位同志们:

惠书早已收到,迟复为歉!遵嘱将记得起来的旧体诗词,连同你们寄来的八首,一共十八首,抄寄如另纸,请加审处。这些东西,我历来不愿意正式发表,既然你们以为可以刊载,那就照你们的意见办吧。

1957.1.12

《诗刊》的创刊号因为有了毛主席的回信和18首诗,分量明显增加了不少,一经面世就出现了排队抢购的场面。同时,全国各地也掀起了学习毛主席诗词的热潮,而臧克家还接到了办公厅通知,说领袖想见他一面。

臧克家兴奋得不知所措,直到汽车驶入中南海颐年堂的门口都有些难以置信。毛主席亲切走来并且主动握手,细致询问工作和学习情况,他终于有了机会一探究竟,趁机提问:

主席,《沁园春·雪》中“原驰腊象”的“腊”字如何解释?

毛主席反问了臧克家一句,你觉得呢?他非常直率地说,“腊”原本是柬埔寨的古称,用在这首词中有些令人费解,不如将“腊”改为“蜡”字更好一些。“蜡象”就是白象,不但好解释文意,而且显得形象鲜明,与上一句“山舞银蛇”也形成了很好的对应。

毛主席没想到臧克家会如此深刻理解自己的作品,显得非常高兴,当即表示“很好!你就替我改过来吧”。由于聊得非常尽兴,这两位诗人整整聊了两个小时,他担心占用伟人的工作时间才意犹未尽地主动告辞。

自从这次长谈之后,毛主席彻底记住了臧克家这位“一字之师”,以后但凡有新的诗词作品一定会寄给对方一份,请他提出修改意见。据日后回忆,伟人在诗词方面真的是不耻下问,哪怕小到一个字和一个标点都会虚心求教。

从不断的交往中,臧克家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也非常珍惜能与毛主席相互切磋的机会。难怪,他会这样诚恳地表示:

毛主席一生与诗结下不解之缘,虽然日理万机,但心中始终都有个“诗”字在!

臧克家改动了沁园春(臧克家改动了沁园春)(15)

1976年9月9日凌晨,一代伟人毛主席与世长辞,永远离开了他亲手创立的国家。听闻噩耗,臧克家也像其他人一样痛哭流泪,更加开始下功夫学习和研究主席诗词,还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

1989年,河南文艺出版社委托臧克家主持出版《毛泽东诗词鉴赏》,已经84岁高龄的他不顾身体虚弱,还是欣然答应了下来。为了消除别人的顾虑,他还这样表示:

我热爱毛主席,热爱他的诗词,这个工作很有意义。其他事情可以不做,但这件事我愿意干!

1990年初,臧克家因为肺炎而住院,即便在病床上依然坚持工作,堆满了《毛泽东诗词鉴赏》的各种书稿。同年8月,随着这本书正式出版,他再一次掀起了学习伟人诗词的高潮。

臧克家改动了沁园春(臧克家改动了沁园春)(16)

臧克家

1995年,《毛泽东诗词鉴赏》发行了增订版,臧克家亲自题写了卷头语,号召全民学习伟人诗词。2003年,为了纪念毛主席诞辰110周年,河南文艺出版社又发行了增订二版,病中的他再次题写卷头语:

我年已九十有八,有幸目睹了中国一个世纪的变迁……。而毛泽东诗词,正是这一巨变的史诗和颂歌。

臧克家改动了沁园春(臧克家改动了沁园春)(17)

臧克家

2004年2月5日20时35分,臧克家同志因冠心病和尿毒症而导致多脏器衰竭,在北京平静过世,享年99岁。最后,我们一起回顾这首《沁园春·雪》,回顾这首见证他与毛主席“一字之师”情缘的作品:@文史不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