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者为大?应该说的是爷爷而非孙子 人死了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头条里,一天打打闹闹的,也挺有意思。中国文字与文化博大精深,有时候一个典故、一句话,可以有多种解释,很多理解。我们采用时,就不能浅尝辄止,断章取义?

有的人片面理解,单方面取意,为我所用,对这样的事,就感到特别有意思。

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被犯罪嫌疑人枪杀而死,说句实在话,这不是件好事。随意夺取人家的生命权,是一种犯罪行为。

但安倍是什么样的人?他曾经作为日本前首相,曾不顾我国政府的警告,妄为中华民族遭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迫害的感情,多次参拜日本甲级战犯的牌位靖国神社。退出日本政坛之后,还继续追随米国主子,搅局我国领土台湾问题,参与制造台海危机,这都是中国人民所不能容忍的事实。

安倍死后,有人欢乐,有人愁?欢乐的人自不必说。而忧愁的人,指责欢乐的人,缺少“道德”?并取悦古人的一句话:“死者为大”?我就想说,死者为大,看是谁?对谁说:“死者为大”?古人说的“死者为大”?是爷爷。

孙子死了?也是“死者为大”吗?这岂不是对爷爷的歧视和贬低吗?所以,说话,说什么话?一定要看准和认清对象是谁?不是说,谁死了都可以引用这句话“死者为大”?中国古人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毛主席说:“为人民的利益而死,他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命,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去死,就比鸿毛还轻”。这才是对待不同人离世的根本态度。

自从作家莫言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大家对他的作品和诺贝尔文学评委会主席的评价,表示了极大的质疑和不满?所以,发生了有支持莫言先生获奖的粉丝;也出现了大量反对的不同声音。到底是支持的对?还是反对的正确?

据说,最近《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提出,文学艺术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

有人便像抓住了救命的稻草一样?单纯地认为,这就是支持莫言先生的文学作品?莫言先生提出:“文学作品从来就不是唱赞歌的工具,凡是唱赞歌的文学作品都是值得怀疑的”?

对莫言先生的文学作品认知发生危机的时候,《光明日报》发表的文章,无疑像一支兴奋剂,立即让有些人冲动起来?就认为,这是报刊对莫言文学的最大支持。提倡“百花齐放”,表示莫言文学应该算“百花齐放”的内容。其实殊不知,“百花齐放”仅仅是前面的一句话,后面还有一句话,叫“百家争鸣”。这就表示,大家也可以为文学艺术争论不休,这就是“百家争鸣”。不是但让“百花齐放”?而非“百家争鸣”?

所以,学习、阅读、理解,一定要深入学习,全面理解,而不是“浅尝辄止”,更不能“断章取义”。

人固有一死的说法(死者为大应该说的是爷爷而非孙子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1)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人固有一死的说法(死者为大应该说的是爷爷而非孙子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2)

安倍晋三拜谒靖国神社

人固有一死的说法(死者为大应该说的是爷爷而非孙子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3)

安倍晋三乘坐二战飞机

人固有一死的说法(死者为大应该说的是爷爷而非孙子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4)

莫言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人固有一死的说法(死者为大应该说的是爷爷而非孙子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5)

莫言先生的文学作品引发争议

人固有一死的说法(死者为大应该说的是爷爷而非孙子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6)

莫言先生获奖

人固有一死的说法(死者为大应该说的是爷爷而非孙子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