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5 17:11 | 温州商报
沿着凤垟乡的盘山公路七拐八拐,到了一个形似喇叭口的开阔地方,树木郁郁葱葱的公路左侧,一个山壁和外墙被涂成嫩绿色的小山坡和山坡上的几幢厂房非常显目的矗立在眼前。一条水泥路通往山坡上的厂房,而站在山坡下,就已经隐约听见厂房内唧唧咕咕的鸟叫声和闹腾声。站在山坡下的主人夏克勇不时侧耳听听上面传来的闹腾声,一脸的陶醉。
归侨带来鹧鸪养殖技术
这里就是侨资企业--温州永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鹧鸪养殖基地,目前也是浙江省内唯一的集鹧鸪养殖、养殖技术研发、推广的规模型鹧鸪特色养殖基地。养殖的鹧鸪是东南亚鹧鸪和中华鹧鸪的杂交品种,体形似鸡而比鸡小,羽毛大多黑白相杂。鹧鸪的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蛋白质、氨基酸含量高,为滋补之上品。在柬埔寨做了十多年小商品生意的夏克勇接触到了这种鹧鸪养殖,回国探亲时,也带一些鹧鸪肉和鹧鸪蛋回来,很受大家欢迎。之后。夏克勇对国内市场做了摸底,发现该项特色养殖在国内还是独门生意,很值得一做。2015年回到家乡泰顺后,夏克勇在凤垟乡李垟村这个叫上宅山的山上“隐居”了将近4年时间潜心钻研养殖技术。
养殖鹧鸪面临的第一个难关是人工孵化。“我们尝试着象鸽子、小鸡一样去孵化鹧鸪蛋,但毕竟差别很大,没成功。我们也尝试过用柴火加温,用棉被保温去孵化,后来还摸索着做了孵化箱,花了半年时间终于孵化出了几只鹧鸪,”夏克勇回忆说,将近1年时间里,他戴着口罩,“潜伏”在温度保持在37.6摄氏度-37.8摄氏度的孵化房内,经常一呆就是一天。孵化的技术难关终于被攻克了,现在,通过研发成功的孵化机,一次就能孵化6000羽-7000羽的鹧鸪。
饲养鹧鸪简直就是在伺候“大爷”
从雏鸟到成鸟的养殖难度也很大。“饲养鹧鸪简直就是在伺候‘大爷’,”夏克勇介绍了其中之难:鹧鸪习性最喜欢18摄氏度-22摄氏度的温度,怕热,又怕冷,怕黑,又怕亮,温度高了或低了就要降温或保温,还要调节好光线让它们待得舒服。它们还喜欢蓝色,害怕红色,不能在它们前穿着红色衣以免将其惊吓而死。此外,喝的水不能有杂质,大米不能长期当饲料吃------现在,这些困难都已逐一克服,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标准化的养殖技术。在中国水稻研究所下派的科技特派员的帮助下,鹧鸪、鹧鸪蛋的市场销售网络已在泰顺各乡镇及温州地区开始铺设。目前,基地鹧鸪已达到4万羽的规模,去年产值已达到380多万元。
鹧鸪养殖成长寿之乡的亮点
而老家在泰顺南浦溪镇的夏克勇,之所以把回国后的鹧鸪养殖项目放在凤垟乡,一方面,是凤垟乡清新的空气、良好的水质和优美的环境很适合鹧鸪的习性,“另一方面则是我们打造的‘云上凤垟,长寿之乡’的品牌,需要这样的产业助力支持,”凤垟乡党委书记杨璀介绍说。自2016年恢复建制的凤垟乡是远近闻名的“长寿之乡”。全乡户籍9986人中,现有百岁以上老人3人,90岁以上老人53人,80岁以上老人275人。当地计划立足于长寿老人众多和丰富的云海自然奇观,全力打响“云上凤垟,长寿之乡”品牌,“鹧鸪特色养殖及今后形成的产业,不仅能带来一道特色的健康膳食,为‘长寿之乡’增添卖点和亮点,还能带动村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可谓一举两得。”
(原标题:泰顺归侨“隐居”山上养鹧鸪 凤垟“请”来健康膳食助力打造长寿之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