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藏取经真实历史(去印度取经时间最久的唐三藏义净大师)(1)

在中国佛教史上,义净大师(635—713)与东晋的法显大师和唐代的玄奘大师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求法高僧”,与后秦的鸠摩罗什大师、梁朝德真谛大师和唐代的玄奘大师并称为“四大译经家”,被誉为我国古代海上求法第一人。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法、日、韩等多种文字,对世界佛教产生了重要影响。为缅怀一代高僧,在济南长清义净大师的故里,常净法师应十方信众所愿,不畏困苦,历经磨难,与四众弟子勠力同心修复了千年祖庭义净寺,并建成了义净大师纪念馆,恭塑了义净祖师圣像。祖师法相庄严,馆内清净明亮,四周壁画文景并茂,叙述着高僧不朽的一生……

唐三藏取经真实历史(去印度取经时间最久的唐三藏义净大师)(2)

山东济南义净寺纪念馆内的义净大师圣像

《取经诗》

唐・义净大师

晋宋齐梁唐代间,

高僧求法离长安;

去人成百归无十,

后者安知前者难?

路遥碧天唯冷结,

沙河遮日力疲殚;

后贤如未谙斯旨,

往往将经容易看。

唐三藏取经真实历史(去印度取经时间最久的唐三藏义净大师)(3)

义净大师纪念馆内讲述“义净大师生平”壁画

公元635年,义净大师在今济南长清张夏出生,俗姓张,字文明,高祖曾为东齐郡守。公元641年,义净七岁,在齐州城西四十里许之土窟寺出家,亲教师是善遇法师,轨范师是慧智禅师。

唐三藏取经真实历史(去印度取经时间最久的唐三藏义净大师)(4)

义净大师纪念馆内讲述“义净大师生平”壁画

公元660年,义净大师26岁受师之命,出外游学"杖錫东魏,颇陈心于《对法》、《摄论》;负笈西京,方阅想于《俱舍》、《唯识》,并于长安结识处一、弘袆几位僧人,相约西行印度求法……

唐三藏取经真实历史(去印度取经时间最久的唐三藏义净大师)(5)

义净大师纪念馆内讲述“义净大师生平”壁画

公元671年,义净大师37岁。十一月终于与弟子善行登上了西行求法的波斯商船,大师在其著作中如是描述旅途中的艰难:"长截洪溟,似山之涛横海;斜通巨壑,如云之浪滔天。"在惊涛骇浪中颠簸20天后,终于抵达位于今印尼苏门答腊岛的古国室立佛逝。

唐三藏取经真实历史(去印度取经时间最久的唐三藏义净大师)(6)

义净大师纪念馆内讲述“义净大师生平”壁画

当时印度小国割据,各不相属,路上很不太平。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载:"去莫诃菩提有十日在,过大山泽路险难通,要藉多人,必无孤进。于时净染时患,身体疲赢,求趁商徒,旋困不能及。虽可励己求进,五里终须百息。其时有那烂陀寺二十许僧,并灯上人并皆前去,唯余单已,孤步险隘。"日晚晡时,山贼便至。援弓大唤,来见相陵。先撮上衣,次抽下服,空有绦带,亦并夺将。当是时也,实谓长辞人代,无谐礼谒之心,体散锋端,不遂本求之望。又彼国相传,若得白色之人,杀充天祭。既思此说,更趁于怀。乃入泥坑,遍途形体。以叶遮蔽,扶杖徐行…

唐三藏取经真实历史(去印度取经时间最久的唐三藏义净大师)(7)

义净大师纪念馆内讲述“义净大师生平”壁画

在印度,义净大师周游了30多个国家,用了25年的时间。期间,登灵鹫山,游鹿野苑,拜大觉塔,礼佛陀涅槃地,参学那烂陀等八大圣地,游学精勤不辍。

唐三藏取经真实历史(去印度取经时间最久的唐三藏义净大师)(8)

义净大师纪念馆内讲述“义净大师生平”壁画

公元674年,义净大师抵达那烂陀寺,多方参学。这期间他遇到了玄照、佛陀达摩、僧哲、慧轮、道琳、智弘、无行等唐僧,得以了解并记录了众僧在印度游历参学的经历。亲近过那烂陀寺宝师子等当时著名大德,研究过瑜伽、中观、因明和俱舍,并和道琳法师屡入坛场,大师在那烂陀寺参学十一载,译出了《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五卷和《一百五十赞佛颂》一卷,最后求得梵本三藏近四百部,合五十余万颂。

唐三藏取经真实历史(去印度取经时间最久的唐三藏义净大师)(9)

义净大师纪念馆内讲述“义净大师生平”壁画

公元686年,义净大师在那烂陀寺学习了十年之后回国。归途中又遇到劫贼,但所幸随身携带的梵本三藏五十余万颂并没有丢失。687年回到了室立佛逝。这一次他在这里停留的时间更长,直到693年才乘船返回广州。前后一共有六年之久,在室利佛逝期间,义净大师在贞固、怀业、道宏和法朗的协助下,翻译了十卷新译的的经论,并亲自写成了《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两卷)和《南海寄归内法传》(四卷)。

唐三藏取经真实历史(去印度取经时间最久的唐三藏义净大师)(10)

义净大师纪念馆内讲述“义净大师生平”壁画

公元695年五月底,义净大师回到东京洛阳,带回梵文佛经四百部,五十万颂,金刚座眞容一铺,佛舍利两百粒。武则天女皇帝敬重佛法,御驾亲自驾临东门外十里,恭迎义净三藏法师,全洛阳缁素,数十万人,幢幡数万,鼓乐香花,随驾恭迎义净法师取回的佛经,盛况空前,更胜于当年玄奘三藏取经回到长安,武则天女皇帝来到义净法师面前,亲身下拜顶礼,更是历代高僧未有的殊遇。六十一岁的义净三藏法师,被女皇尊为大唐国师,恭迎到佛授寺供养及译经。武则天在位二十余年,佛法大兴,国泰民安,教化推行,义净法师弘法功不可没!

唐三藏取经真实历史(去印度取经时间最久的唐三藏义净大师)(11)

义净大师纪念馆内讲述“义净大师生平”壁画

公元700年起,义净大师便独立组织译场,一直到公元711年。据《开元录》卷九,在这段时期里他一共译经56部,合230卷。从六十六岁以后,差不多每年要译出经卷三十卷。义净大师翻译佛经的荐福寺大雄宝殿坐落在著名的小雁塔前,有对联曰:义净弘愿仰玄奘大德西度天竺求经典,孤帆劈浪慕那烂鹫领二十五载传文明"。义净大师传译的这一切佛经经典,成为世界佛教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三藏取经真实历史(去印度取经时间最久的唐三藏义净大师)(12)

义净大师纪念馆内讲述“义净大师生平”壁画

义净大师决定冒死到天竺去求取"真经",目的是想用印度正统的典范,重点是戒律方面的规定和僧伽内部的制度,来纠正当时中国佛教的偏误,矫治时弊,力挽颓风。他的《南海寄归内法传》,特别详细地记载了印度佛教的僧伽制度和戒律规定。回国后翻译的经典又以律藏为主,传授学徒,以持律为主;他还在少林寺重结戒坛,并撰写了一篇《戒坛铭》。为后世僧人整饬宗风,持律精进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唐三藏取经真实历史(去印度取经时间最久的唐三藏义净大师)(13)

义净大师纪念馆内讲述“义净大师生平”壁画

公元713年,义净大师79岁,正月十七,义净大师留遗表:"学戒律者,要从微细之处做起;学经论者,首先要辨别正邪。戒定慧三学,都应好好研习,如果只精通一门,不能叫做尽善尽美。我死之后,如果成为土石,就化作你们的屋宅;如果变为树木,就覆盖荫护你们;如果作神作鬼,就资益你们的精气;如果变为花和药就加倍增添你们的灵寿;如果成为天、成为人,就丰美你们的饮食;如果得道得果,就以神威令你们安乐!……"后半夜圆寂,京城四众,陈布威仪卤薄,供养鲜花,门人送葬达万余人,五月十五,长安延兴门外建塔。公元758年,于义净塔院,建成金光明寺。部分舍利回归济南长清四禅寺建塔供养。

唐三藏取经真实历史(去印度取经时间最久的唐三藏义净大师)(14)

高空俯瞰义净寺

古,

义净三藏孤帆劈浪求经典译经不辍千古传文明。

今,

常净法师筚路蓝缕复古刹弘宗演教普愿觉群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