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破茧成蝶:李盾和他的音乐剧世界》的新书分享会在广州购书中心举行,本书是李盾及其团队30年中国原创音乐剧之路的一个缩影,李盾通过对《白蛇传》《蝶》《啊!鼓岭》《重生》等作品诞生历程的生动回忆,还原了中国原创音乐剧“破茧成蝶”的历程,并表达了自己对于中国音乐剧的思考。接受南都专访时,李盾说“音乐剧差点要了我的命”。

近几年,国内音乐剧演出火爆,但大多都是西方故事或者版权在国外的作品,原创的中国故事还相对较少。而李盾的音乐剧主题则始终聚焦中国故事,代表作《蝶》从最初东方故事构想的萌发,到作曲三宝、作词关山与国外制作团队之间的磨合,再到一次次碰撞与推翻,作品历经无数次“重生”,终于破茧成《蝶》。

四川李盾导演(做音乐剧差点要了我的命)(1)

近年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不错的原创作品,李盾说目前要做的首先是形成良好成熟的音乐剧生态:“中国音乐剧要有大的发展,首先应该建立剧院群、创造‘有机体’,我们对剧院的概念不能停留在殿堂式剧场。”他以伦敦西区和百老汇为例,介绍了剧院集群的概念:“我们当然需要一批高规格、能上演大戏的剧院,但也应该拥抱那些‘小而美’的商业剧场,正是它们为原创作品提供了更多的演出机会,也为音乐剧爱好者提供了更多元的优质内容。”

四川李盾导演(做音乐剧差点要了我的命)(2)

南方都市报:从业30年,为何现在才出书?

李盾:我一直拒绝,之前一直考虑是说还是做,我选择了做。现在我想把中国音乐剧的历史讲清楚,我1986年从蒙特利尔回国,本来是要进东方歌舞团,后来选择了自由。从1988年看到音乐剧到1999年,我一直在学习和研究,花掉了上千万,我本来是学现代舞的,自从在伦敦西区看到《猫》和《悲惨世界》,我就觉得我应该做这件事,用音乐剧的方法来讲中国故事。

南都:在国内做原创音乐剧,一开始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李盾:音乐剧是现场娱乐的终极表现形式,太庞大了,对于我是一个含辛茹苦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我,而是一大群人在创造那个时代。我自己做事就是,能够一辈子把一件事情做好我就不虚此行,但没想到这么难,没想到差点要了我的命。

南都:为什么差点要了命?

李盾:最开始我在深圳做实验,做《白蛇传》,找到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的郭文景,写了半年多,舞蹈排练了好几个月,深圳的场地快装修完了,几千万都扔进去了,在开演前两个月,我发现音乐不是我要的,这个是要命的,没有路了。当时我精神恍惚地离开正在排练的北京舞蹈学院,精神恍惚地回到深圳,精神恍惚地回到当时19楼的家,就想跳下去。

南都:是什么挽留了你?

李盾:就算是想离开这个世界,还是有留恋的,就想先睡一觉再说吧,打开电视,听到三宝做的《你是这样的人》,一听到这首歌,我就泪流满面,到第二天又听了一遍,又泪流满面,我对自己说有救了,然后托人找到三宝,一见如故。本来三宝听说还有20天时间写音乐直接挂了我的电话,但5分钟后他又打过来了。最后他用半个月的时间完成音乐,再到舞蹈学院排练,看完之后全场鸦雀无声,然后我说,我终于找到中国音乐剧的音乐了,我的眼泪是喷出来的。

南都:《蝶》是你最重要的作品,对你自己完成了怎样的蜕变?

李盾:是的,当时《蝶》一出来,也是赞美声一片骂声一片,中国的音乐剧不是中国的民歌,也不是中国的所谓歌剧,算是引领了一种全新的叙事形式,包括韩春启的服装设计,苗培如的舞台设计,打破了局限,打破了隔阂,我就是在东方和西方之间、传统和现代之间、获得和给予之间建立桥梁,我现在还在路上。

采写:南都记者 丁慧峰 实习生 苏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