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词
(一)实词
1.一词多义。古代的词以单音节为主,一个词往往有几个义项。有的义项和基本义项的意思相去甚远,要把它作为重点并牢牢记住。如《童趣》中:①作青云白鹤观。观:名词,景观。②观之,兴正浓。观:动词,看。2.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有以下几种情况:①词义扩大。如《论语十则》:不亦君子乎?“君子”,文中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今则是对人的敬称。②词义缩小。如《咏雪》: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文中指“子侄辈”,今指自己的孩子。③词义转移。如《论语十则》 :是知也。“是”句中指“这”“这个”,今表示肯定。3.通假字。古今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两字之间只是语音相同或相近。如《论语十则》:不亦说乎?这里的“说”通“悦”。
(二)虚词
七上文言文中的虚词有:之、其、而、于、乎、焉等。常见意义及作用见下:①之:主要作用是助词、代词、介词。②其:主要作用是代词。③而:主要作用表顺承、并列、转折、修饰。④于:可译为对、从、在、向、比等。⑤乎:可译为吗、于。
二、断句文言文断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按词语断。例:风声/鹤唳。②主谓之间断句。例:士/不可以不弘毅。③发语词后停顿。例:念/近中无此禅院。
三、翻译文言文翻译,应遵循以下原则:
1.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不必翻译。例: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是人名,不必翻译。
2.补。第一、单音节词补成复音词。例:“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中“妻”要翻译成“妻子”。 第二、按现代汉语习惯补出省略内容。例:“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译成“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
3.换。文言文中有不少词语,现代虽还用,但不是古代意思,翻译时应用古代意思。例“下车引之。”应翻译成“下车拉他。”
4.删。文言中有些词翻译后反会造成语句不顺畅,这样的词可删去不译。例:公大笑乐。“笑”和“乐”同义,译成“太傅笑了起来。”即可。
5.顺。文言文翻译时,为使句子通顺,可对语序加以适当的调整。例: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可译为“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