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总嫌天宇窄,更锴病眼上高台。
纵观整个文学的发展进程,从来都是充满争议的代名词。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争议,它的发展才会如此迅速。近年来,由央视策划的《中国诗词大会》热播,如今已经播放到了第五期。在提升全民文化水平的同时,也会纠正一些“习惯性的错误”,真可谓一举两得。
可在最近,《中国诗词大会》再次冲上热搜。蒙曼教授在对《悯农》这首诗解读的时候,引来了巨大的争议。在所有人看来,“锄禾日当午”中的“锄禾”十分令人好奇,这里到底指收获庄稼还是指拔除杂草?许多词典和教材中对其解释都非常模糊。
在这档节目中既然出现了这句诗,有观众就顺口提了这两个字。没想到蒙曼教授的解释“翻车”,表示锄禾为播种之意,弹幕瞬间刷屏,许多网友表示:这也算是国学大师吗?那蒙曼教授的这番解释有没有科学依据?我们来做一个深层次的分析。
“锄禾”
这是《中国诗词大会》的第二场比赛,答题选手为姜怡伶。这道题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图中还原秋收、喂鸡的农家生活的场景,共有三个选项。在一番思虑之后,姜怡伶选了“C”,即“锄禾日当日,汗滴禾下土”。对于“锄禾”这两个字的含义,我们做一个最早的追溯。
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中是出现“锄禾”最早的书籍,文中记载:“锄不厌数,周而复始,勿以无草而暂停”,锄草不能嫌此时多,这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只有把草锄干净了,庄稼才会茁壮成长,就算没有杂草也不能停止这项工作。如此看来,“锄禾”之意绝对不是“播种”。
到了唐朝时期,《四时纂要》中再次出现了“锄禾”一词:“钿禾:禾生半寸,则一遍锄”,这项工作在“禾”长到半寸的时候,就要开始了。当然这里的含义可能更广,代表一系列有助于种植在内的农事活动,但还是和“播种”没有半点关系。
《悯农》意境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对广大农民表示同情与怜悯之余,也呼吁世人要珍惜每一粒粮食。诗的前两句在讲“农民”锄禾的场景:当时正值夏季烈日炎炎的正午,老百姓还在田间劳作,汗流浃背,滴落在泥土之中。
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锄草,也可以理解为干其他农活,反正是在田间劳作,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品史君随后专门找到了这段视频进行观看,蒙曼老师似乎并没有这样理解。她从开始到结束,一直强调的是“农民种植庄稼的过程”。很显然,这被一些网友们“断章取义”了。
锄草也好、松土也罢,但这也属于种植庄稼的过程,这一点无可厚非。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人都是不懂农事,在听到这番言论之后,必然存在很大程度上的“误导”。但话说回来,蒙曼教授也从未说过“锄禾”就是在“播种”这样的话。
品史君说
其实在品史君看来,只要生活在关中甚至华北地区,一定不会像蒙曼老师这样去描述。因为他们到现在还在说“锄麦”“锄包谷”“锄谷子”,这里的意思一是锄掉庄稼周围的杂草,二是因为土地长时间板结,锄地后土质疏松以便保墒;
同时利用天气好的时候锄地,可以很快把草晒死,所以“锄禾”“打农药”等都会在晴天劳作,没有说阴天或者下雨天去干的。从严格的角度来讲,它是属于播种过程,但谁又会和“播种”联系在一起向他人描述呢?
我是品史君,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也对文化感兴趣,不妨为我留个关注。
,